周國旋
(廣東開平建安集團有限公司,廣東 開平 529300)
民用建筑結構類型一般主要有混凝土框架結構、磚混結構、鋼結構、剪力墻結構等等,由于混凝土框架結構具有抗震性能好、施工速度較快、造價較低、結構靈活多變等特點,在民用建筑中普及廣泛。
現(xiàn)澆混凝土框架結構顧名思義即指其主要結構構件均為現(xiàn)場制模,并現(xiàn)場澆注混凝土。但也是由于這一特點,現(xiàn)場澆注的結構構件與在工廠流水作業(yè)生產(chǎn)出來的預制構件相比,存在構件尺寸不夠精確、鋼筋偏位大、保護層厚度不足或過大等諸多問題。往往施工單位對鋼筋保護層重要性認識不足,對保護層控制沒有采取有效措施,結果在檢查驗收時常出現(xiàn)合格率偏低的現(xiàn)象,影響驗收通過,也給工程留下安全隱患。
《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guī)范》(GB50204-2002)附錄E對于結構實體鋼筋保護層厚度檢驗的方法作了明確論述。要求:全部鋼筋保護層厚度檢驗的合格點率大于90 %;板的保護層允許正偏差為8 mm,最大處不應超過1.5倍,即12 mm;梁的保護層允許正偏差為10 mm,最大處不應超過1.5倍,即15 mm。
在闡明鋼筋保護層重要性前,首先我們應對鋼筋混凝土的工作原理有個簡單的認識。鋼筋混凝土是將鋼筋和混凝土兩種完全不同的材料組合在一起,共同受力、共同工作。由于鋼筋和混凝土有近似的線膨脹系數(shù),部分鋼筋還被加工成帶肋形狀以增加兩者間的機械咬合力,所以它們能較好的結合共同受力。從材料力學來說,鋼筋抗拉強度非常高,而混凝土有較高的抗壓強度,抗拉強度卻較低,在他們共同工作時,混凝土處于受壓區(qū),主要承受壓應力,鋼筋處于受拉區(qū),主要承受拉應力,所以鋼筋位置即決定了共同工作的混凝土構件的有效截面,當鋼筋越靠近受拉區(qū)邊緣,越能發(fā)揮其承受拉力的力學性能,如鋼筋位置發(fā)生偏位,移動到受壓區(qū)域,那么鋼筋混凝土構件所承受的拉力將完全由混凝土承擔,由于混凝土較差的抗拉性能,極易造成結構破壞。
由此可見,鋼筋保護層在結構構件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如果保護層過薄,易使結構構件表面產(chǎn)生裂紋,使構件中鋼筋暴露于外界,造成鋼筋銹蝕。若保護層過厚,受力鋼筋位置偏移,將使結構構件有效截面降低,特別是懸挑構件上部鋼筋下沉,嚴重的將出現(xiàn)懸挑構件斷裂垮塌的危險。
以廣州某小區(qū)工程為例,針對工程中具體遇到的結構構件保護層控制措施進行闡述:
本工程的樁基礎包括鉆孔灌注樁及預制方樁兩種類型,預制方樁由于是工廠生產(chǎn),不存在保護層控制問題。鉆孔灌注樁鋼筋保護層厚度具體控制方法為沿著樁身和樁長按@1 000均勻綁扎上墊塊,由于樁身保護層厚度較大(本工程為50 mm),為保證墊塊強度,墊塊可由與樁身同一標號的細石混凝土制作成半徑為保護層厚度的導輪,這樣既能保證保護層厚度,又可以減少對孔壁穩(wěn)定性產(chǎn)生破壞。在鋼筋籠吊裝就位時,必須使鋼筋籠垂直于樁孔正上方,緩慢吊放入樁孔中,如遇到阻力,必須及時排除障礙,不能強行下沉,以免造成孔壁坍塌,鋼筋偏位。
本工程設計的樁進入承臺內(nèi)100 mm,意味著承臺底部鋼筋將距離承臺底有100 mm的距離。當承臺較大,鋼筋籠較重時,普通砂漿墊塊強度不足,現(xiàn)場可采用細石混凝土條做墊塊,直接在墊層上支模。細石混凝土條高100 mm,寬100 mm,長為承臺長,間隔2 m一個(可根據(jù)實際情況調(diào)整),這樣既能保證保護層厚度,而且后期綁扎鋼筋也非常方便。
剪力墻保護層厚度控制分兩部,首先在墻腳離地面100 mm處沿墻長方向@1 200 mm~1500 mm用直徑6 mm的短鋼筋頭與剪力墻焊牢,短鋼筋伸出至剪力墻裝模邊線控制底部保護層厚度,剪力墻中部用同墻身同一標號砂漿墊塊按@800 mm梅花型綁扎固定。
柱保護層控制做法與梁相同,但本工程初做的兩層中對柱保護層控制不是特別理想,主要原因是在設計中,大部分梁邊與柱邊平齊,當梁上部鋼筋較多,與柱縱筋相交時,柱子鋼筋往往會被擠壓至模板邊緣,當工人封裝柱模時,為方便施工,往往會隨手把突出裝模邊線的保護層墊塊隨手敲掉,致使柱子一邊保護層不足,另外一邊保護層偏厚的情況。當遇到梁上部一排筋過多,影響到柱筋位置時,可將一排部分鋼筋調(diào)整至二排,在施工中,嚴格監(jiān)督控制按照03GlOl-1圖集要求,當梁柱相交時,將梁筋局部彎曲,通過柱筋,經(jīng)過處理后,柱子鋼筋保護層得到了較好的控制。
梁鋼筋保護層控制采用墊塊控制,具體方法為:在梁底沿梁長度方向@1 500 mm處放置花崗巖墊片,當梁腹板超過高度450 mm時,梁側面沿梁長度方向@1 500 mm綁扎上與梁同一標號砂漿墊塊,沿梁高方向上中下各綁扎一塊砂漿墊塊。
板鋼筋分為底部鋼筋和上部負筋兩部分。其中底部鋼筋保護層控制較為簡單,采用花崗巖墊片按@800 mm梅花型布置墊于板底筋下,在板周邊交易露筋的地方將間距減少為500 mm。板面負筋保護層控制是施工中較難保證的環(huán)節(jié),先后采用了兩套方案。起初采用了較為傳統(tǒng)的施工方法,采用鐵馬凳控制,但由于鐵馬凳與鋼筋接觸面積較小,且板面施工人員較多,特別是夜間澆注混凝土時,混凝土工人很難準確的踩在馬凳上,即使有鋼筋工跟班調(diào)整,往往也是杯水車薪,板面負筋極易被踩踏下沉。最后確定采用方鋼管懸掛法配合鐵馬凳施工。具體方法為:采用壁厚1.2 mm以上的鋼方通(方通外框尺寸為砼(已改為混凝土)板負筋保護層厚度)加工成長1 500 mm寬400 mm,在方通底部按@400 mm焊接直徑12 mm的鋼筋撐腳,加工成型的長方凳高度與樓板同高。樓面混凝土澆注前將長方凳垂直于負筋方向通長布置,將負筋綁扎于方通下,待混凝土初凝時將方凳取出,周轉使用,同時用混凝土將撐腳留在樓面上的孔洞填補封實;在對防水要求較高的部位,如衛(wèi)生間、屋面等部位采用鐵馬凳支撐。除了在施工工藝進行改進的同時,加強了科學管理,合理安排各工種交叉搭接施工,綁扎完成板底筋,及時安排水電隊伍安裝預埋管線,另安排木工安裝完成衛(wèi)生間側模,避免同時在樓面上施工的人數(shù)過多;在人員活動較多的通道處鋪設竹排,避免施工人員直接踩踏在鋼筋上;開工前對工人進行詳細的技術交底,嚴格要求樓面施工人員施工時避免踩踏在樓面上部鋼筋處;在澆筑混凝土過程中安排不少于2名鋼筋工值班,對澆注混凝土過程中出現(xiàn)的鋼筋偏位、保護層墊塊移動進行及時的跟蹤調(diào)整,使鋼筋保護層厚度得到了較好的控制。
總之,現(xiàn)澆混凝土結構保護層偏差雖是施工現(xiàn)場中通病之一,但只要參建各方都提高對保護層重要性的認識,結合各方因素選用適合的施工工藝,在混凝土澆筑前,澆筑中加強對鋼筋成品保護,在管理上下功夫,現(xiàn)澆混凝土結構保護層的控制還是能夠實現(xiàn)的。
1 王 青、徐 港.混凝土結構保護層作用及厚度取值分析[J].三峽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04
2 張 鵬.不可忽視的混凝土結構保護層[J].建筑工人,2006.11
3 劉學軍.設計和施工中鋼筋混凝土結構保護層重要性探討[J].基建優(yōu)化,2006.02
4 崔 立.鋼筋混凝土結構保護層常見缺陷及其預防措施[J].甘肅科技,2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