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雪吟
(黑龍江大學歷史文化旅游學院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在新文化運動之前,“科研”這個詞對于大部分中國人還是極陌生的。但是在西方,“科研”早已經成為人們的學術傳統(tǒng),因此當中東鐵路帶來了大批的學者,似乎就注定這片土地也會成為他們的“科研”對象。他們一踏上這片土地就深深的被它吸引了。因為這片土地陌生、寬廣,似乎有許多值得研究開發(fā)的領域。
其實在他們來之前,西方就有人對中國東北的歷史文物產生了興趣。1864年,Л.А.克魯波特金公爵調查了“成吉思汗墻”,并發(fā)掘了“杭庫拉特——浩特”,即今根河河口的“成吉思汗古城”。1870年著名的東方學家帕拉金(卡法諾夫)教長來到東北。他只收集了一些文物,并沒有對遺址進行發(fā)掘。[1]因此當這些外國學者真正來到這里時,成立地方研究協(xié)會想法不可抑止的產生了。但是,那時國人還沒有意識到當時俄國人想成立科研機構并不是單純的學術動機,最終目的是為了他們在東北地區(qū)攫取利益。他們不僅對東北地區(qū)的歷史、文物有著濃厚的興趣,更主要的是對整個東北進行全面的研究。20世紀初,國際地位處于下風的中國當局,沒有選擇余地的讓俄國人在中國的土地上成立了所謂的東方學會。這些來自于俄國的知識界人士于1908年在哈爾濱成立了“俄國皇家學會哈爾濱分會”(俄國皇家學會1900年成立于俄國圣彼得堡);1909年2月6日又成立了“俄國東方學家協(xié)會”,簡稱OPO,發(fā)起人是多勃羅洛夫斯基和基申科等人。[2]
俄國東方學家協(xié)會聯合所有的具有東方學高等教育的人,在遠東地區(qū)為沙俄利益服務。哈爾濱俄國東方學家協(xié)會的任務定為:在社會政治學、經濟學、地理學、語言學等方面對東亞和中亞地區(qū)進行研究、加強人民之間的文化交流、在媒體和輿論中討論科學性的實用性的問題、對協(xié)會的成員進行業(yè)務上的經濟上的援助。哈爾濱俄國東方學家協(xié)會會員的增長是迅速的。1909年的7月份,成員人數達66人;到1911年人數增長到125個人。[3]這足以證明,當時對沙俄來說,這個協(xié)會是非常必要的。一開始只有受過高等東方學教育的人才能加入該協(xié)會,但后來,除了有關教育以外,還要在報刊上刊登有關東方學研究的文章或寫書,而且必須對東方學非常感興趣才可以加入。這個協(xié)會發(fā)行自己的刊物——《亞洲信息報》。內容是漢學、東方學、各種學術問題等。哈爾濱俄國東方學家協(xié)會的成員是翻譯、外交官、商人、圣彼得堡和符拉迪沃斯托克大學的教授。雖然沒有中國人參與,但是這確實是近代黑龍江地區(qū)在歷史及考古學方面有組織研究活動的開端。此后俄國人一直想建立一個可以進行全面研究北滿的科研機關,幾經嘗試卻都以失敗告終,直到1922年事情出現了轉機。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爆發(fā),中國政府開始收回中東鐵路部分主權。到1922年,先后收回了督辦權、護路權和鐵路沿線附屬地的司法權,中國“東省特別區(qū)”收回鐵路沿線市政權。中東鐵路的管理權雖仍由蘇俄所控制,但是中國人開始擔任鐵路管理局的副局長。取得了政治上的優(yōu)勢后,中國當局開始了一系列大張旗鼓的文化活動,以抵抗俄國對東北文化上的入侵。但與文廟、極樂寺那種表現激烈的文化抗爭不同,這次,中國當局沒有強調中華文化傳統(tǒng)和采取極具標志性的手段來表明復興傳統(tǒng)的決心,而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利用西洋的學術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支持建設了學術團體——東省文物研究會。
可以說,首先提出建立地方研究協(xié)會的是一群愛好學術研究的俄國人。他們中有不少人都研究邊區(qū)歷史和鑒賞文物。1922年初,由Л.Р.賽凱、Н.Н.科茲明、Т.А.貝霍夫斯基、М.А.克羅爾、В.В.馬爾戈伊特、А.И.諾維茨基、А.Г.列別杰夫等人組成小組,提出要在哈爾濱創(chuàng)立博物館,并在館內設立學術性圖書館。[4]根據小組的思想,博物館不僅應該收藏地方陳列品,而且更主要的應該成為對北滿進行全面研究的科研機關。[5]
1922年2月,發(fā)起小組在征得中國人士的支持后,向當局呈報了《滿洲文化研究會章程》,請求成立研究會。協(xié)會的宗旨與任務被列為第一條:為了滿足當地居民的文化需要,在哈爾濱創(chuàng)建本協(xié)會。其任務是全面研究滿洲和與其相鄰地區(qū)的自然和生活。研究會要達到的目標,首先是建立博物館和圖書館。[6]
中國當局于1922年9月22日批準,在協(xié)會章程上簽字的創(chuàng)辦人有:哈爾濱高等法院院長(后來的中華民國駐蘇聯全權代表)李家鰲先生,中東鐵路管理局中方局長助理、副局長余 工程師,以及地質學家、俄國地理協(xié)會會員、中東鐵路商業(yè)部副部長、東方學家、文學評論家、植物學家、氣象站長、赤塔工商局副局長等共計18人。[7]10月29日,105名成員舉行了第一次全體會議。這一天應該視為協(xié)會存在之始。[8]1922年11月1日選舉委員會主席團,王景春博士、李紹庚兩名中國人分別任主席團主席、副主席。1923年5月21日,東省特別區(qū)行政長官公署致電濱江道尹公署稱:“滿洲文化研究會名稱不當,應即改為駐哈爾濱東省文物研究會”,此后通稱東省文物研究會。[9]
1922年主席團向中東鐵路管理局申請為博物館提供館址,館址設在前莫斯科商場大樓。1923年6月12日在館址舉行了慶祝陳列的隆重揭幕式,揭幕式結束后于1923年11月11日博物館向參觀群眾開放。有了博物館,協(xié)會的工作就有了中心。此后協(xié)會陸續(xù)開設的部門都是圍繞著博物館展開的,博物館周圍出現了許多便于科學研究的輔助性機構,比如圖書館。1924年,東省文物研究會還建立了植物園和松花江生物站等事業(yè)機構。東省文物研究會下設多學科的研究學股:博物學股、地質學股、歷史人種學股、古錢幣調查會、考古學股等,從事北滿地區(qū)古生物學、歷史學、民族學及考古學研究。[10]東省文物研究會的資金來源,主要由中東鐵路管理局資助。至1927年,近12.5萬盧布撥款用于學會和它的分會及各部門的直接的計劃工作上。這筆款額的來源如下:中東鐵路的補助金占68%;城市管理局占3%;由廣告和舉辦慈善活動收來的各機關的捐款等占20%;會員會費、入場費和出售個人出版權等占9%。[11]
1929年2月22日,東省文物研究會由東省特別區(qū)教育廳接管,協(xié)會關閉。研究會存在六年零五個月,取得的成績在這里不一一贅述。最突出的業(yè)績是在哈爾濱建立了陳列,進行了文物征集、文物考古調查和學術研究活動,開創(chuàng)了黑龍江地區(qū)近代文博事業(yè)的先河,為后來的黑龍江文博事業(yè)打下基礎。至此為止,由中國人支持建設的東省文物研究會基本實現了它所承載的使命。較之先前的俄國東方學家協(xié)會不僅有了固定的科研場所,組織章程,在人員、設施、成果、經費上都有超越。雖然它不是中國學術傳統(tǒng)的產物,機構的研究人員也大多是俄國人,但是中國當局以支持西學為中國用,為后人提供了借鑒。
[1](俄)В.В.包諾索夫著:《北滿考古學史》,張?zhí)┫妗俏你曌g,轉引自吳文銜主編:《黑龍江考古民族資料譯文集 第一輯》,北方文物雜志社,1991年版,第182頁.
[2]李述笑:《哈爾濱歷史編年》,哈爾濱出版社,2000年版.
[3](烏克蘭)世旭:《俄國僑民在東北地區(qū)的文化活動述評》,北京語言文化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
[4](俄)В.Н.熱爾納科夫著:《黑龍江省博物館歷史簡介》,吳文銜譯,轉引自吳文銜主編:《黑龍江考古民族資料譯文集第一輯》,北方文物雜志社,1991年版,第192頁.
[5](俄)В.Н.熱爾納科夫著:《黑龍江省博物館歷史簡介》,吳文銜譯,轉引自吳文銜主編:《黑龍江考古民族資料譯文集第一輯》,北方文物雜志社,1991年版,第192頁.
[6]《滿洲邊區(qū)研究協(xié)會章程》,吳文銜譯,轉引自吳文銜主編:《黑龍江考古民族資料譯文集 第一輯》,北方文物雜志社,1991年版,第173頁.
[7]《滿洲邊區(qū)研究協(xié)會章程》,吳文銜譯,轉引自吳文銜主編:《黑龍江考古民族資料譯文集 第一輯》,北方文物雜志社,1991年版,第176頁.
[8](俄)В.Н.熱爾納科夫著:《黑龍江省博物館歷史簡介》,吳文銜譯,轉引自吳文銜主編:《黑龍江考古民族資料譯文集第一輯》,北方文物雜志社,1991年版,第192頁.
[9]《歷史的見證》,政協(xié)哈爾濱市委員會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編,2000年版,第263頁.
[10]《歷史的見證》,政協(xié)哈爾濱市委員會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編,2000年版,第264頁.
[11](俄)А.拉喬科夫斯基著:《滿洲邊區(qū)研究協(xié)會的六年工作》,吳文銜譯,轉引自吳文銜主編:《黑龍江考古民族資料譯文集 第一輯》,北方文物雜志社,1991年版,第18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