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霞
(長江大學體育學院,湖北 荊州 434100)
太極文化和瑜伽文化的對比研究
鐘 霞
(長江大學體育學院,湖北 荊州 434100)
太極和瑜伽共同作為東方文化的智慧結晶,是東方文明的經典和濃縮。通過二者文化的對比,于異同之處進一步認識太極和瑜伽,更進而了解和觸摸到中國和印度的傳統(tǒng)文化,目的在于通過對太極文化和瑜伽文化的內涵思想的深入分析,全面認識這兩種文化。以期能為其傳承、發(fā)展和研究提供理論參考。
太極文化 瑜伽文化 對比
隨著養(yǎng)生文化的繁榮,健身方法和養(yǎng)生途徑也五花八門、種類繁多,瑜伽成為現(xiàn)代年輕人所日益熱衷的體育鍛煉項目,同時,作為起源于印度的瑜伽文化更是來勢兇猛,甚至超越了我國土生土長的太極文化的普及,鑒于這種社會文化現(xiàn)象,筆者覺得有必要對這兩種健身文化進行對比研究,從而能從文化學的視角更加深層的認識我國太極拳和印度瑜伽在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的異同,為其更好的傳承、發(fā)展和研究提供理論借鑒。
首先,兩者都體現(xiàn)和諧、自然的思想。太極八卦由伏羲氏觀察天地萬物規(guī)律而創(chuàng)。瑜伽是印度先哲們通過在自然界觀察動物的動作、自我救助等行為悟出的道及修持體式。且同屬東方文化的太極與瑜伽,都主張順應自然,天人合一,人與自然不可分割。和諧思想使中印兩國的文化取向與整體性取向也具有一定的趨同性,如重精神而輕物質,重集體而輕個人,重和諧而輕競爭,重義而輕利,重農而輕商等,與西方的思想絕然不同。
其次,兩者都有較為嚴密的的養(yǎng)生邏輯。太極與瑜伽都圍繞著修身養(yǎng)性為核心,根據(jù)它們的特點自成體系形成了各自運動的原理和方法。雖然健身的理念和方法有異,但從整體的角度來審視,可以看出這兩者的健身體系都有著嚴密的養(yǎng)生邏輯和修煉體系。從內到外,從精神內核到物質表層,從關注練習者的內心世界到其呼吸至飲食等,無不嚴謹?shù)闹笇е毩曊攉@得身心健康,這一系列由健身內化至養(yǎng)心的養(yǎng)生邏輯和思想,體現(xiàn)著太極與瑜伽的整體思維特征。
再次,養(yǎng)生理念也頗為相似。太極和瑜伽的養(yǎng)生思想都是一種自然、和諧的智慧。瑜伽練習者體位姿勢要求的盡力而為和太極的中庸之道、道法自然等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是共通的。它們文化中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核心價值取向不無引導著浮躁的現(xiàn)代人回歸心靈的寧靜,在身體強健的同時內外兼修,使身心合一,達到人類終極的健康狀態(tài)。
太極拳和瑜伽起源之初并非現(xiàn)在所指的健身方法,但這兩種文化為適應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滿足現(xiàn)代人的養(yǎng)生需求,面對不斷變化的社會環(huán)境,共同進化為一種大眾健身術。我國的太極拳首先是作為一種武術流派,以“技擊”為重要特征,其次才有健身之效。而瑜伽在印度歷史上確實扮演健身運動的角色,但也是一種重要的宗教靈修之法。他們都經過了簡化和改造,在文化變遷的過程中因時而變,故而使東方兩國的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得到世界的認可。新中國成立后,在楊式太極拳的基礎上,創(chuàng)編了“簡化太極拳”,淡化其“武”的特質,并援引現(xiàn)代醫(yī)學理論,結合現(xiàn)實健身需要,使簡化太極成了強身健體的普遍體育活動形式。瑜伽也是如此,傳統(tǒng)瑜伽在傳承之路上,經歷過多次改造。傳統(tǒng)瑜伽的流派紛繁眾多,有著許多不同的體系,傳統(tǒng)流派在與宗教的改造中主要包括印度教、佛教、謄那教、密教等宗教門派的改造與哈塔瑜伽、曼陀羅瑜伽等各個流派的改造。無論何種形式,都是各派根據(jù)自己的精要結合現(xiàn)實需要對瑜伽行法與思想進行的創(chuàng)新和進步。到了現(xiàn)代社會,由于向世界傳播的需要,瑜伽開始嘗試著與宗教脫離,卸下沉重的宗教包袱,將其復雜而難度極大的動作簡化至常見的近一百種簡單體式,改造為大眾健身與養(yǎng)生的文化與體育系統(tǒng)。
體育文化的傳承必定要依靠教育為主要傳播途徑。教育作為傳承文化的最基本形式,理應承擔文化傳承的重擔。太極文化和瑜伽文化所采用的教育傳承方式主要都是以在本土以及海外辦學而進行的。主要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培訓學校,以學到專業(yè)扎實的鍛煉技術為主旨,屬于非學歷教育,多以頒發(fā)認證證書為主。認證證書有多種不同級別,級別的高低跟學員水平的高低是成正比的,同時證書的認可對于學員從教或參加比賽等都有很大的幫助;第二種是大學教育,是指大學開設的體育專業(yè)課程,該專業(yè)的學生都能接受系統(tǒng)的專業(yè)的學習,太極是民族傳統(tǒng)體育專業(yè)中所包含的運動項目,而瑜伽課程在大學的開設,也是近幾年根據(jù)社會需求逐漸開始興起的,而大部分專業(yè)的體育高校也只是把瑜伽作為一種選修課程,對于其廣泛的開發(fā)則留給了隸屬市場的第三種形式:為普通學員服務的太極武館、瑜伽館,這是一種營利為主的私人辦學形式,主要是為有業(yè)余愛好或鍛煉身體的人提供的運動場所。隨著當前瑜伽的練習方法受到廣大體育愛好者的熱衷,同時也迎合了體育消費的市場需求,因此,瑜伽館比太極館的獲利更加豐厚,瑜伽館的數(shù)量與規(guī)模也更大。這也正說明了瑜伽文化傳播的成功之處。
中國和印度是接壤的鄰國,都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同為典型的大陸大河型地理環(huán)境,都屬于發(fā)源于大河流域的農業(yè)文明。但兩國文化背景仍然存在很多不同之處。首先,中國是以倫理關系為主導的儒家文化,以“仁、義、禮、智、信”作為其文化精髓。中國儒家文化的特點基本是俗世儒學與佛教文化相結合。中國是一個多宗教國家,但宗教在中國人的信仰理念中所占的成分并不居主導地位。印度文化在世界上曾經產生過巨大影響,具有十分鮮明而又強烈的宗教性、多樣性和包容性。印度是個宗教國家,歷史上曾先后產生并流行多種宗教,主要的世界宗教如伊斯蘭教、基督教、猶太教等也擁有廣泛的信徒。多種宗教在印度的長期共存和印度人民對宗教的虔誠信仰,形成了印度文化濃郁的宗教性,宗教滲透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其次,在中國歷史上,漢文化始終居于主導地位,可以說是中國歷史長河中一直流淌著的主流文化,而印度歷史上不斷有外族的入侵,文化成分復雜,歷史上長期處于割據(jù)分裂狀態(tài),沒有形成一個根深蒂固的文化形態(tài)。此外,印度有數(shù)以百計的民族和眾多的部落,這些民族和部落都有自己的語言、宗教信仰和文化傳統(tǒng)。因此,印度文化就是在不斷吸收異族文化的過程中豐富和發(fā)展起來的,呈現(xiàn)出舉世罕見的多樣性。再次,西方的政治經濟與文化對中國的滲透比印度要弱得多。從印度的歷史中不難看出,在200多年英國對印度的殖民期間,印度文化完全是在西方殖民者的政治制度與生產方式下毫無傳統(tǒng)依托的存在著,因此,印度的傳統(tǒng)文化面臨的是巨大的沖擊和變異。而中國雖然在近代也曾被西方的船堅炮利打開了國門,但中國有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傳統(tǒng)的儒道思想根深蒂固,難以動搖。
太極文化是在圍繞太極拳發(fā)展的歷史過程中形成和積累的關于其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而中國的太極拳是中華武術中最有代表性的拳種之一,但也仍舊未跳出武術“武”的范疇。太極拳是綜合了歷代各家拳法,結合了古代的導引術和吐納術,吸取了古典哲學和傳統(tǒng)的中醫(yī)理論而形成的一種內外兼練、柔和、緩慢、輕靈的拳術。它以掤、捋、擠、按、采、挒、肘、靠、進、退、顧、盼、定為基本技法,故名十三勢。雖然太極拳的動作輕柔圓滑,處處帶有弧形,運動連綿不斷,勢勢相承,但其每一個動作都有具體的攻防技擊的原始涵義,故而我們不能忽略了太極拳最重要的特征是“武”,而隨之衍生的與之相應的太極文化從實質上看也應歸為一種“武”文化。
瑜伽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印度河文明時期,即公元前三千年前。瑜伽的文字記載最早見諸印度古老的典籍《犁俱吠陀》中,其最原始的含義具有軛、給牛馬上枷具及獲得神通力等意思。引申的意思就是要用意志力量抑制住知覺器官的功能,抑制住叢生的雜念,把精神和肉體結合到最佳狀態(tài),把生命和大自然結合到最完美的境界。從其起源來看,瑜伽卻完全沒有武術技擊含義,只是精神與肉體結合起來并類似于宗教性質的修煉,希望借助控制身心,在靜定狀態(tài)下追求心靈的超脫。瑜伽在印度屬于身體保健范疇,是研究人體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不列入體育競賽之內。顯然,“武”是太極拳區(qū)別于瑜伽最為顯著的特征。
中國太極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被譽為東方文化的一朵奇葩,其根本原因在于它植根于數(shù)千年華夏文化的沃土,浸潤在中國系統(tǒng)的哲學體系下,使其魅力無窮。太極拳的習練方法和理念都蘊含著深刻的中國哲學思想,其中陰陽對立統(tǒng)一是中國古典哲學最基本的思想,對太極拳運動本身而言,影響最大的當屬陰陽五行。道教認為:太極建構了中國古典哲學的陰陽理論。陰陽(也稱兩儀)來源于太極,太極來源于無極,即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系辭·上》也有“易有太極,是生兩儀”的記載。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我國思想界產生了陰陽學說,即從事物矛盾著的兩方面的對立斗爭、依存互根、消滅轉化來說明事物的變化與發(fā)展。
瑜伽的哲學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與宗教的密切聯(lián)系上,且宗教性質非常濃厚,更具有神秘主義色彩。如奉愛瑜伽對神的敬仰、哈塔瑜伽中對“蛇力”的崇尚等。尤其在傳統(tǒng)社會,瑜伽的練習者多委身于神。即使現(xiàn)代社會,瑜伽在印度以外的大多數(shù)國度,基本上開始逐漸脫離了與宗教的關系,但也不排除還有許多流派仍然依附于宗教與神秘主義的軀體。到了現(xiàn)代,瑜伽已發(fā)展為一種獨立的哲學體系和修煉形式。而太極思想雖然也有些道教的神秘特征,但其世俗化、大眾化的程度更高,無神論的太極思想為其主流。另外,與瑜伽不同的太極具有突出的辯證傾向:如天地有乾坤剛柔、人分男女、卦有否泰、有無相生、高下相形等??v觀中華武術的任何一路拳術或器械套路,自始至終無不包含動靜、虛實、剛柔、開合、進退、內外、起伏、顯藏、攻守等陰陽對立面的統(tǒng)一和在一定條件下的相互轉化。
無論是中國的武術還是其中的拳術,都是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滋養(yǎng)下形成的兼具技擊和健身功能的體育項目。在傳統(tǒng)的拳術中,其“德”集中體現(xiàn)在儒家思想的“仁、義、禮、智、勇”?!叭省奔词怯脧V博的心去愛人;“義”原指“宜”,即行為適合于“禮”,強調人的行為必須遵守一定規(guī)范和準則的倫理觀念;“禮”是來自人的恭敬辭讓之心,是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的禮節(jié);“信”是指誠實可靠、信守承諾;“勇”指的是通曉仁義道德、明辨是非善惡之后,果斷采取的舉止行為。在太極拳的練習和運用中無不貫穿著這些傳統(tǒng)精神的靈魂。
現(xiàn)代瑜伽道德基本內容可以簡單概括為:非暴力、真實、不偷盜、節(jié)欲、無欲,這和太極文化的道德要求是有差異的。傳統(tǒng)瑜伽的德育功能通常是以宗教為依托而傳達的,因此強調的內容多側重于宗教的信仰、皈依和自律等,而到了現(xiàn)代,瑜伽德育功能的蹤跡卻也沒有特別的表露,其運動的瑜伽體式開始刪繁就簡,自然流暢,向著大眾健身的需求和方向在演進,與此同時,其文化在向世界傳播的途中更加注重的瑜伽行法實踐對人的身心健康,對塑身、減肥、美容、治療疾病的功效,而其德育功能的傳承似乎略顯薄弱。而太極無論傳統(tǒng)還是現(xiàn)代,都有武德的考察與約束。例如在武術段位考試中,武德是重要的考評內容,要有單位或老師的鑒定,以及武禮規(guī)范操作的考察。因此,從這一層面上看,太極文化的傳承比瑜伽文化要更加完整,德育的教化更加鮮明。
太極首先是一種含有技擊之意的武術,其次才是一種健身的運動項目。而瑜伽本身就是一項健身術。這兩種不同的健身項目,都是一種舒緩柔和的運動,是對東方傳統(tǒng)文化中重和諧、自然思想的實踐寫照??此朴邢嘞裰帲瑢崉t各異。太極拳講究“外示安逸,內宜鼓蕩”,表面上表現(xiàn)的是一種安靜輕逸的形態(tài),而實則蓄勢待發(fā),以“慢”的假象蒙蔽敵人,后發(fā)制人。而瑜伽的運動方式主要是一種身體各個局部的拉伸、擠壓等,用“靜”來統(tǒng)領整個運動過程。動作緩慢、讓身、心都處于一種超自然狀態(tài),只有從內至外的靜才可臻至靈性世界。
太極拳運用的是“三調——調形、調心、調息”的保健原理。簡單的講,調形就是調節(jié)身體的陰陽,使身體達到平衡放松的狀態(tài);調心就是調整心態(tài),使之平和健康;調息是指調節(jié)呼吸,吐陳納新,潔凈身體的五腑六臟。太極拳“動以養(yǎng)形,靜以養(yǎng)神”,動靜結合、剛柔相濟、張弛有度,在理論上完全來自中國的哲學思維,尤其是陰陽理論。這種促進身心統(tǒng)一的活動方式也是符合生命運行規(guī)律的,因此有益于健康長壽。
根據(jù)瑜伽的原理,人體是由五大元素組合而成,即太、氣、火、水和土,并由身體中不同的脈輪所支配。人體部位和神經控制機制與內分泌腺體。這七個脈輪和神經內分泌系統(tǒng)的平衡與否,直接影響個人的身心健康。脈輪中的頂輪支配松果體、眉心輪支配腦下垂體、喉輪支配甲狀腺和副甲狀腺、心支配胸腺、臍輪支配腎上腺、生殖輪支配性腺,脈輪透過內分泌腺來控制人體的身心活動,當腺體的分泌作用正常時,人的身體健康、心智安定,而當任一腺體功能失常時,也就是內分泌作用失衡時,便會導致身心的疾病。瑜伽動作的扭轉或彎曲姿勢,通常需停頓、靜止一段時間,而這段時間中所施予腺體的能力,正是在強化這些腺體,使其內分泌作用趨于平衡。健身瑜伽結合這一理論設計出多套肢體體位在于通過調整和控制呼吸并配合體位來刺激腦、臟器、神經與腺體等生理組織,進而促進個體生理及心理健康。
綜上所述,以太極為代表的中國傳統(tǒng)體育文化在和以瑜伽為代表的印度傳統(tǒng)文化的對比中,明顯看出,太極文化和瑜伽文化存在統(tǒng)一性的同時差異凸現(xiàn),在兩種不同文化土壤中孕育出來的體育項目也是不可能相同的,其差異的本質便在于此。瑜伽文化在現(xiàn)時代作為一種健身文化風靡全球,必然有其值得借鑒和學習之處,而中國的太極文化要想加快走向世界的步伐,對于兩者文化的認識和研究便是起點和基礎。
美國學者弗里喬夫在其名著《轉折點》中寫道“:由于東方哲學和宗教傳統(tǒng)總是傾向于把精神和身體看作一個整體,因而東體內的七個脈輪,分別控制著身體周圍某些特殊方發(fā)展出大量的從身體方面來解決意識的技術是不足為奇的。這種沉思方法對治療的意義在西方正逐漸被認識,許多西方治療家正把東方的身體作用技術,例如瑜珈、太極和合氣道結合進他們的治療中?!睆倪@位西方學者的觀點中,更加應證了一點:現(xiàn)代社會人類更多的在東方文化中尋求人類真正需要的東西。作為兩國傳統(tǒng)文化幾千年的精髓,太極和瑜伽文化更應該走向世界,讓全人類都能共享這份世間的奇葩,帶給人類健康和幸福。
[1]美國瑜咖協(xié)會編.瑜伽哲學十四講[M].邱宏譯.北京:群言出版社,2006.
[2][印]艾揚格.瑜伽之光[M].王晉燕譯.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5.
[3]李旺華,高河永.太極拳與瑜伽的比較[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7(5).
[4]馬 玲,陳 青.瑜伽養(yǎng)生思想研究[J].井岡山醫(yī)專學報,2007(4).
[5]但愛蘭,李曉紅.太極拳的傳播與民族傳統(tǒng)體育發(fā)展[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4(9).
[6]李旺華.太極拳與瑜伽的比較——兼論太極拳的國際化發(fā)展戰(zhàn)略[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7(7).
[7]Gharote,M.L.Yoga for sports[J].Societyforthe Institutes of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Journal,1998(4).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Taiji Culture and Yoga Culture
Zhong Xia
(The Sports Department of Yangtze University,Jinzhou Hubei434100)
Both Taiji and Yoga as oriental wisdom,are the classic and enrichment of oriental civilization.Comparison of Taiji culture and Yoga culture,from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we can understand more on them,and further to know and touch the traditional culture.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mainly to have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n these two kinds of culture through the in-depth analysis on the connotation of them,and hopes to provide theory and referencesfor their heritage,development and study.
Taiji culture Yoga culture comparison
G85
A
1004—5643(2010)09—0029—03
鐘 霞(1973~),女,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民族傳統(tǒng)體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