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鹍鵬 衛(wèi)志強
(上海體育學院武術學院,上海 200438)
儒道思想對中國傳統(tǒng)武術的影響
徐鹍鵬 衛(wèi)志強
(上海體育學院武術學院,上海 200438)
儒道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主流,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體,在長期的發(fā)展中潛移默化的與國家意識形態(tài)結合起來,對中國傳統(tǒng)武術無論是從思想上還是武術技法理論上都有著極強的統(tǒng)攝力量和深遠的影響。儒道文化以其極強的生命力深深的滲透于中國傳統(tǒng)武術的心臟。
儒道文化 中國傳統(tǒng)武術 影響
在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儒道哲學思想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儒道兩家的哲學是以易學和《道德經》為基礎的,這兩家的哲學實際上都是一種從人體文化感悟而創(chuàng)造的生命哲學。這里所謂的生命哲學不是指關于生命的哲學,而是以人體生命的體驗和對生命的理解來看待宇宙人生的哲學。中國傳統(tǒng)武術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其背后透射出一種文化的光輝,而這種文化的光輝體現在儒道思想的滲透和影響。我國著名的哲學家馮友蘭先生認為,“中國文化的精神基礎是倫理,不是宗教。”在中國歷史上,占統(tǒng)治地位的是一種貌似宗教的倫理,那就是儒道文化。儒是指倫理文化,主要是儒家思想,道是指自然文化,主要是指道家思想。因此儒道思想對中國傳統(tǒng)武術的影響是巨大的,且滲入到傳統(tǒng)武術的各個筋脈中。儒家思想對傳統(tǒng)武術的影響主要是按照儒家的禮儀與禮義,塑造了武術習練者的價值理念與行為規(guī)范,從而形成了傳統(tǒng)武術的武德系統(tǒng),在思想規(guī)范上對傳統(tǒng)武術有著重要的影響,而道家思想則對傳統(tǒng)武術技法理論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
在中國哲學思想史上,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而中國傳統(tǒng)武術又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典型代表,他們之間源與流的關系鑄就了中國傳統(tǒng)武術抹不去的儒家思想烙印。無論是儒家思想對傳統(tǒng)習武者的一種無意識的精神喚醒,還是由于作為傳統(tǒng)文化主體的儒家文化對傳統(tǒng)習武者的強勢教化,儒家思想都不可避免地會滲透于中國傳統(tǒng)武術之中。這種文化的滲透體現在對思想倫理的影響。
武德是武術在幾千年的實踐和發(fā)展中,習武者不斷從優(yōu)秀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尤其是儒家思想中吸取營養(yǎng)和智慧,逐步形成的傳統(tǒng)道德準則,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們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它具有廣泛的社會性、民族性和民眾性的內涵,即它對整個民族和全社會精神文化的影響,可以說是其他任何道德都無法比擬的。武德要求習武之人的道德意識、道德行為、道德評價、道德教育和道德修養(yǎng)都要按照一定的規(guī)范去活動。“武德”一詞,最早見于《左傳·宣公十二年》,楚莊王言:“武有七德,禁暴、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者也”。這里的“武”,指的是軍事。由于軍事與武術是同根共源,交叉發(fā)展的,后來武術也就將“武德”沿襲下來。武德是從事武術活動的人,在社會活動中所應遵循的道德規(guī)范和所應有的道德品質。儒家崇“德”,兵家尚武,兵家和儒家作為“武”和“德”各自的倡導者,他們對戰(zhàn)爭和道德關系的認識較其他流派來說,不管是認識的內容還是認識的水平來說,都豐富和深刻的多。在中國歷史上,武術一開始就和道德教化天然地聯系在一起。
“仁者,人也”,乃是孔子對仁所作的最全面最精確的詮釋。其字面意思是說,仁就是要象人那樣去生活;進一步具體說,仁就是自覺不懈地追求理想人格,從而超越動物性自然人格的人生實踐;簡言之,仁就是人的理想人格化?!叭省?,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人的全部道德意識,這也是習武者最高層次的品德追求和德行的最高境界。仁的基本涵義就是用廣博的愛心去愛一切人,仁的核心是悌,要求習武者具有師慈徒孝、兄賢弟恭、朋親友愛。忠恕則是為人之方,要求習武者忠于師門。更廣義的理解,就是要忠于事業(yè)、民族,要與人為善,以愛人之心寬恕他人,以求安寧祥和。
孔子的中庸之道是孔子及其后學對整個世界的一種看法,“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捐乎!狂者進取,捐者有所不為也”。是他們處理問題的基本原則和方法,是孔子思想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關于中庸的含義,朱熹解釋為“無過無不及”。子思對中庸的含義又作了具體的解釋。他說:“喜怒哀樂之未發(fā),為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保ǘY記·中庸)這里的“中”指的是喜怒哀樂未發(fā)的內在潛伏狀態(tài),喜怒哀樂上未發(fā)的時候,自然不會出現偏倚,也無所謂過與不及,所以叫“中”。從理論上講,過猶不及,或者說無過無不及的思想,與唯物辯證法有契合之處。因為作為一種方法論原則,它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質與量的辯證關系,這就是說,一定事物的產生,要有一定量的積累,沒有一定量的積累過程,達不到它所要求的度,它是不會產生的;而每一種事物,又都是有其量的界限的,量的發(fā)展超過了這個界限,它就會發(fā)生質的變化,就不成其為原來的事物了。武術以“中庸”為體,技擊上講究“舍己從人”、“隨屈就伸”。它不僅僅把武德表現在口頭上或書面上,同時還把待人接物以善為本的原則有機的融入到具體的技擊中,達到善與美、外在與內涵的高度統(tǒng)一,這是古典的“中和”之美,“溫柔敦厚”之美。
孔子強調“禮讓”,倡導謙遜有禮,反對驕傲無禮。他以“驕”為惡德,只有小人才傲慢無禮。他說:“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已?!痹陂L期的生活實踐中,我們形成了謙遜禮讓的民族品格。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尊師重道是我國傳統(tǒng)的優(yōu)良美德。《尚書·泰誓》云:“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此處把君與師等同起來,可見師之重要?!币虼耍瑢煾?、同伴要體現出恭敬、服從、謙虛、互助互學的心態(tài),同時在練習中可鍛煉會員克己禮讓、寬厚待人和恭敬謙遜的道德品質。尊師觀念己經家喻戶曉,深入到了人們的心中,成為中華民族獨具的文化傳統(tǒng)。
中國古代很早就出現了“止戈為武”的思想。漢字的“武”字是軍事的統(tǒng)稱,是對暴力的文字概括。將“止”和“戈”組合在一起而形成“武”,恰恰表現了古代中國發(fā)達的武德哲理。從道德角度來看,“武力”只有以制止、消滅暴力為目的,才是符合道德準則的軍事行為。春秋時期著名的“五霸”之一——楚莊王最早提出“武德”的概念,試圖把戰(zhàn)爭與道德統(tǒng)一起來。楚莊王提出“武有七德”就是說“武德”有七條規(guī)范要求或七個方面的表現,即禁止暴虐、制止戰(zhàn)爭、保衛(wèi)天下、立定武功、安定人民、安和萬邦、豐裕財富。由此可見,早在先秦時期,對于行武、用武之德性,早期兵家就己經上升到規(guī)范化的認識程度了。“武”與“德”二字聯用,始見于《辭源》上提到的《國語·晉語九》:“有孝德出在公族,有恭德以升在位,有武德以羞為正卿,有溫德以成其名譽”。從這一事件中,可以看出武德已有明顯的“止戈為武”的道德內涵。
“義”代表道德理性并將其作為人的本質,即人獸之別的規(guī)定。重義守信是武林人士實現自我價值的主要途徑,也是顯示武術社會價值的重要方式,它是武功與個人品格的綜合體現。這種行為的本身也包含有勝負和抗暴意識,意味著對社會不平的暴力反抗,對邪惡勢力的懲罰。同時,它也包含著自我表現的沖動,包含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事后還往往留下自我欣賞的余韻和不虛此生的欣慰。中華武術之所以在民間具有如此強大的吸引力,除了它健身自衛(wèi)的特殊功能以外,與重義守信的傳統(tǒng)武德有很大關系。
道家思想作為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特點是崇尚自然、無為而治。道家思想對武術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道家思想是傳統(tǒng)武術文化的理論和美學基礎,道家思想的“道論”與“氣論”,是中國古代哲學本體論的主要思想,也是武術的根本,是研究武術的重要哲學淵源。道家思想中“知行一致,天人合一”、“陰陽”學說、“五行生克”學說、“八卦生化”學說對中國傳統(tǒng)武術技法理論上的影響是深遠的。
所謂“知行一致”就是要求認識宇宙人生的大問題,首先要從自己的身心實踐入手。先在身心經驗上切實體察,而得到一種了悟;了悟所至,又驗之以實踐。這種知行合一的哲學觀念,自然要以搏擊攻防為內容、以研究最佳運力用智的武術技擊引為其理論的指導原則。所以知行分離是學不了武的?!疤烊撕弦弧睂鹘y(tǒng)武術的影響至深?!疤斓琅c人道本是一道”這個觀念,形成了武術師法造化,師法自然的鮮明特征。各種象形取意的拳種和拳式,都是自覺或不自覺的在這種哲學觀念的指導下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各派的拳理都開宗明義宣布自己拳派的依據,不少拳派以天人合一觀為指導?!吨芤住は缔o》云:“蓍之德,圓而神。”《峨眉十二樁》、《天地樁合決》稱:“象天法地,圓空法生,大小開合,唯妙于心?!睂A的認識和運用,既是動作的必然,又是中華先人們騁目遙望所觀測到的天的形象?!读_漢行功全譜》這部被視為少林秘典的武學書籍序言中道:“彼夫和風細雨,風雨雷霆而懼;長養(yǎng)滋培,復肅殺以為心,是天地之不能有文而無武也,而人又烏可弗講耶!且夫行功短打,其道亦非淺鮮者,以乾坤交以離坎,既濟未濟,水火相射,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悉會與行功短打之內,是有武備而兼文事者也。”這里除以天地自然論證文武必須兼?zhèn)渫?,則以山川風雷等自然變化來做武術技擊變化之依據,把《周易》解釋自然諸現象的卦理與之對應,既體現了“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觀,又顯示了少林派以易理分析拳理的宗旨。
傳統(tǒng)武術要求“動靜相生”、“剛柔互補”、“快慢相間”、“后發(fā)制人”等,這些都是以陰陽辯證觀念為指導的。
陰陽相依、相系、不離是《易經》的基本思想?!兑住は缔o》中的“一陰一陽之謂道”,揭示了宇宙間一切事物相互作用的變化發(fā)展規(guī)律。“陰陽不測之謂神”,動、靜之間,剛、柔之變,以及虛實、開合、進退、起伏、攻守、內外等等,都是在陰陽互補中產生的。早在先秦的劍道和拳技中已經運用了陰陽觀念。越女論劍時說:“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由門戶,亦有陰陽,開門閉戶,陰衰陽興,凡守戰(zhàn)之道,內實精神,外示安儀。見之似好婦,奪之似懼虎,布形候氣,與神俱往,杳之若日,偏如騰兔,追形逐影,光若仿佛,呼吸往來,不及法禁,縱橫逆順,直復不聞。斯道者,一人當百,百人當萬,王欲試之,其驗即見。”在《莊子·人世間》道:“且以斗力者,始乎陽,常卒乎陰,泰至而多奇巧也?!标庩栔罉嫵闪酥袊湫g風采、變化豐富卻又架構清晰的辯證模式。到清代王宗岳《太極拳論》則開宗名義:“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在這種拳理和實踐中充分體現了這種陰陽的辯證的精神。
五行學說是我國古代智者對世界和自然規(guī)律性認識的總結。殷商末年成書的《尚書·洪范》有五行記載:“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國語》亦云:“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卑亚ё內f化的大千世界,以五種元素的屬性分類歸納,并從中找出相生相克的規(guī)律。所謂相生,即相互促進,相互滋生滋養(yǎng)的意思,這是古代哲學家對自然的樸素的唯物主義認識。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所謂相克,即相互抑制,相互制約。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它們都是循環(huán)往復的。
形意拳的拳理,以五行學說為技擊理論指導最為典型。五行學說不僅是形意拳的哲理根據,而且形意拳派更有直接以五行命名的“五行拳”。從五行拳的發(fā)源來看,就是根據五行及五行生克的學說創(chuàng)編出了劈、崩、鉆、炮、橫五拳,同時根據中醫(yī)臟象學說把人體五臟的心、肝、脾、肺、腎以及五官的目、耳、鼻、舌、人中等與五行拳相互匹配,從而形成了形意五行拳內與五臟結合、外與五官相配的獨具特色的拳派理論。
八卦生化是古人解釋宇宙萬物的一種方法,古人通過象征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種自然現象的八卦:乾、坤、震、巽、坎、離、艮、兌,來推測自然和社會的變化,揭示宇宙和生命的規(guī)律以及陰陽消長變化的細微過程,以八個階段及由八八相疊產生的六十四卦的形式,更全面更深入地表現了萬物生化過程。
八卦掌在其掌法和技擊原理中巧妙的運用八卦相蕩、奇正相生、陰陽轉化的規(guī)律,制定步法、掌法、身法的要則,轉掌始由乾位,達于坤位變,在其走圓旋轉中,始終腳踏八卦,環(huán)顧八方,左右互換,陰陽相易。八卦掌以八卦為基礎,創(chuàng)立了八卦掌的基礎八掌,并分別向動物之形而取其意,與八八六十四卦相應,又演化出六十四路掌法。
儒家文化為核心的儒教,對武術的影響主要表現為民族精神下形成的武術精神,以及用以規(guī)范習武者活動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即武德,是一種宏觀性的影響。儒家文化的思想精髖系統(tǒng)、完整、無缺漏地遺傳給武林中人,從而使中華武術與儒家文化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儒家文化與中華武術之間的關系是源與流的關系。
道家思想為核心的道教,對武術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對武術思想和技擊理論的影響,是一種深層次的內核性影響。我國傳統(tǒng)武術文化從道家思想中汲取精華,促使其形成了內外兼修、剛柔相濟、虛實相生等鮮明的特點,對武術理論的發(fā)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總之,儒道文化對我國的傳統(tǒng)武術的影響深入到了我國傳統(tǒng)武術的各個脈絡,中國武術文化是在中國封建自然經濟及其文化倫理特色的強烈影響下形成的一種十分特殊的文化形態(tài)。仔細分析中國武術文化的倫理自然內涵,我們不難知道中國儒道哲學對中國武術文化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
[1]邱丕相.中國武術文化散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曾凡鑫.儒家思想對武術文化的影響[D].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5).
[3]劉駿驤. 武術文化與修養(yǎng) [M]. 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
[4]王 寧.道家思想對中國武術文化發(fā)展的影響與借鑒[J].搏擊·武術科學,2006(7).
[5]申 亮,肖煥禹.從道家思想看我國明清時期武術文化的繁榮[J].體育科研,2004(3).
[6]劉 銳.中國武術文化的哲學內涵[J].四川體育科學,2003(3).
The Influence of Taoism and Confucianism on Chinese Traditional Wushu
Xu Kunpeng Wei Zhiqiang
(Wushu Schoolof Shanghai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200438)
The cultures of Taoism and Confucianism are main stream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As a main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they have great controlling power and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not only ideology but also the Chinese Wushu fighting technique which has combined with the state ideology in a long period to Chinese traditional Wushu.Chinese Wushu has been penetrated with the cultures of Taoism and Confucianism deeply for its extraordinary vitality.
culturesof Taoism and confucianism Chinese traditional Wushu influence
G85
A
1004—5643(2010)09—0017—03
1.徐鹍鵬(1986~),男,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傳統(tǒng)體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