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龐密香(河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 河南 焦作 454001)
惠特曼在美國文學上具有十分獨特的地位,他的詩具有嶄新的藝術(shù)風格和鮮明的思想特色。他的詩歌不僅影響了美國和其他英語國家,對“五四”運動中的中國新詩也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直到今天,惠特曼的思想對全球化背景下人類的追求及其未來的發(fā)展仍富有啟發(fā)意義。
1855年,惠特曼的《草葉集》出版,這是美國文學的一次革命?;萏芈谠姼璧墓?jié)奏及其所觸及的范圍等方面均有大膽的突破。《草葉集》的出版,不是“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而是掀起了狂濤巨浪。他要用全新的語言寫具體的人,寫人的痛苦、人的快樂。詩人要開創(chuàng)一個詩歌的新時代,從內(nèi)容、題材、表現(xiàn)的手法,都會驚世駭俗。
在惠特曼的筆下,普通人是謳歌、贊頌的對象。一反當時美國文壇脫離人民、脫離生活的陳腐貴族傾向,惠特曼第一次把目光放在普通人、放在日常生活上。他筆下的人物健康,積極,充滿著活力和對未來的渴望。詩人多次提出,他所以把詩集取名為“草葉集”,就因為草葉象征一切平凡普通的東西和平凡普通的人。他描繪了很多生動的普通人形象:印第安捕獸人和他的新娘、寂寞而懷春的少女、趕馬車的黑人、逃亡的黑奴……反映了各勞動階層的生活?!恫萑~集》全詩以“我自己”為綱,這個“我自己”不只是詩人,也代表任何一個普普通通的“我自己”。同情他人并與他人合而為一,一直是詩人終生恪守的思想。
對于戰(zhàn)爭,惠特曼的思想極為復雜。他主張南北統(tǒng)一,熱情激勵前線將士,并把詩當作宣傳自己主張的武器,他的詩歌中洋溢著呼吁參戰(zhàn)、激勵御敵的戰(zhàn)斗精神。詩人熱愛民主,熱愛自由,可是很清楚民主自由需要用流血犧牲換來;詩人支持正義的戰(zhàn)爭,但是也不免被戰(zhàn)爭所帶來的殘酷而震撼。他描寫了許多流血犧牲和死亡的場面,也記錄了自己面對那些場面時的矛盾心情?;萏芈摹惰豕募穾缀鹾w了戰(zhàn)爭的各個方面,有正面的戰(zhàn)場描寫,有后方的群情激昂;有鼓舞,有吶喊;有行軍,有回憶;有哀傷,也有激勵。既有對英雄人物如林肯的深切緬懷,也有對普通士兵的沉痛哀悼,惠特曼在詩歌里不止一次的提到了士兵的死亡和葬禮。
在《啊,詩歌,先唱一支序曲》中,詩人寫戰(zhàn)爭來臨后,曼哈頓的種種表現(xiàn)。描繪出戰(zhàn)爭來臨后城市的改變。這首詩作于南北戰(zhàn)爭爆發(fā)后,當時詩人在布魯克林。曼哈頓在“在緊急時刻、在存亡關(guān)頭最強大”,“比鋼鐵還堅實可靠”,并“率先走向戰(zhàn)場”。詩人把曼哈頓比作歌劇院,用音樂的改變來描述曼哈頓的臨戰(zhàn)狀態(tài).把大鼓和橫笛來比喻戰(zhàn)爭的緊迫和壯觀.曼哈頓鼓舞著人民,引領著人民勇敢的迎接戰(zhàn)斗.這一節(jié)讀來鏗鏘有力,聲勢浩大。詩人一口氣用了七個疑問句,通過詢問的口氣而不是陳述的口氣對這一雄壯場面進行謳歌,使其更加富有感染力。
詩人雖然沒有在詩中直接表達自己對于戰(zhàn)爭的厭惡和對于和平的渴望,但從他那不動聲色的敘述中,我們還是清晰地感覺到了他的這種情緒。惠特曼在這首詩里對即將到來的戰(zhàn)斗充滿了渴望。因為他明白,只有通過戰(zhàn)斗,才能實現(xiàn)他夢寐以求的人生理想。為了說明本次戰(zhàn)爭的正義特征,惠特曼刻意在這里強調(diào)了大眾的“熱情”:人們從各個地方趕來了;各行各業(yè)、老老少少的人們趕來了,他們是青年、機械工、律師、法官、駕駛員、售貨員、老板、會計、門房。他們手持毛瑟槍,踏著震天動地的戰(zhàn)鼓,奔赴戰(zhàn)火紛飛的前線。這樣的描寫顯示了詩人掌控宏大場面的能力,波瀾壯闊的場景和氣吞山河的氣概讓弱小的人們也感覺到了自己的力量。整個城市沸騰了,大家同仇敵愾,隨時準備消滅一切來犯之敵。
1861年7月22日,聯(lián)邦軍隊在布爾河戰(zhàn)役失敗,全城驚慌失措;但在林肯總統(tǒng)的堅強領導下,戰(zhàn)爭形勢又逐漸好轉(zhuǎn)起來。這極大地鼓舞了人們的士氣,必勝的信心重又回到了人民的中間。在《一八六一年》這首詩里,惠特曼將人民對于戰(zhàn)爭的信心幻化成了一個強大的人:“筋肉飽滿的四肢上穿著藍衣,背負著武器……聽見你一再發(fā)出堅決的聲音……”
對力量的崇拜使得詩歌充斥著一種陽剛的美。詩人對武裝的、斗爭的、強壯的、緊迫的、毀滅性的、悲愁的、動亂的精神的歌頌,反映了他濃郁的英雄主義特征和反對分裂、希望維護國家統(tǒng)一的強烈愿望。
在詩人看來,在這個“武裝”的年代,只有以上的精神品質(zhì)才是可以被歌頌的。哀愁和感傷,還有那屬于文人的低吟淺唱,都是不合時宜的東西。為了說明戰(zhàn)爭年代的英雄特質(zhì),惠特曼形象地將它描繪成了“一個強壯的挺著腰的男子”,只見他“身著藍衣,肩荷著槍在前進著”著。這是一幅英雄的畫像,也是一幅英雄群體的畫像。
惠特曼的戰(zhàn)斗熱情隨著前線的勝利消息而迅速高漲,《敲呀!敲呀!鼓啊!》的創(chuàng)作成功就是明證。在這首堪稱鼓動戰(zhàn)斗精神的佳作里,鼓聲、號聲成了激勵前方將士火速進軍、奮勇殺敵的主要手段。豪氣干云,鼓振心弦。詩人在詩里傳達了民族的危機感,喊出了人民的呼聲。
惠特曼酣暢淋漓地表達了對美利堅聯(lián)邦兒女的殷切期望,對他們喊出了噴血的激勵和號召。詩的主題與人民的命運息息相通。它那昂揚、急促而有力的節(jié)奏,也與人民跳動的脈搏完全合拍。詩歌的發(fā)表在當時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它廣為流傳,在整個內(nèi)戰(zhàn)期間都對人民的意志起著巨大的鼓舞作用。
惠特曼對浪漫的軍旅生涯繼續(xù)表現(xiàn)出異乎尋常的熱情與偏好。在《騎兵過河》、《山腰宿營》、《一個行進中的軍團》、《在宿營地忽明忽暗的火焰旁邊》等詩中,詩人展現(xiàn)了他關(guān)于戰(zhàn)爭的美好想象,或者說他關(guān)于戰(zhàn)爭的浪漫主義描述還在繼續(xù)。在部隊宿營地的下面,有一個肥沃的山谷牧場,牲口棚和夏天的果樹清晰可見,在宿營地的背后是陡峭的山峰,它們高聳入云,參差的巖石和茂密的雪松近在眼前。高聳入云的山峰和靜謐的天空似乎在預示著戰(zhàn)爭的結(jié)局和人的命運的不可捉摸。我們注意到,人在這首詩里被作了淡化處理,成了模糊不清的影子和物質(zhì)的背景,沒有生命的東西成為了這里的主角兒。
戰(zhàn)爭來臨之后,惠特曼從浪漫主義的幻想中驚醒了過來。詩情畫意被漸漸緊張的戰(zhàn)爭場面所代替。那一聲聲如鞭梢呼嘯的槍響和蜂擁前行的隊伍讓人們初步感覺到了戰(zhàn)爭的嚴酷。朦朧的月光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灼熱的太陽,瀟灑的士兵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那些滿身塵垢的人群,就連那用于沖鋒陷陣的戰(zhàn)馬此刻也變成了騾馬,它們熱汗淋淋,馱著重炮和其他輜重。
如果說詩人之前的描述都是局限在人的外部的話,那么在《在宿營地忽明忽暗的火焰旁邊》一詩中,詩人開始將自己的筆觸伸向了人的內(nèi)心深處。在這首詩歌里,人和物體開始發(fā)生分離。并且,這種分離是以由對物為主的描述向?qū)θ藶橹鞯拿枋雎D(zhuǎn)移的。實現(xiàn)了這個轉(zhuǎn)移之后,人就成為了惠特曼在這首詩歌里關(guān)注和描述的主要對象,物開始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成為了人的背景。明白了這個道理之后,我們對于那“露宿部隊的帳篷,原野和樹林”何以成了“模糊的陰影”就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但是,惠特曼并不是只會寫闊大的場面,細膩的情感世界也是詩人關(guān)注的焦點。他寫母親含淚吻別兒子的場面,體會深刻而表達傳神,寫出了慈母的柔情和母親的深明大義。在詩中惠特曼塑造了面對國家危難挺身而出,義無反顧的英勇無畏的民族形象,抒發(fā)了立志報國的愛國情懷,這些都鼓舞著人民為維護國家統(tǒng)一而奔赴戰(zhàn)場。
另一首詩《父親,趕快從田地里上來》則最能體會詩人的俠骨柔情。是的,在戰(zhàn)爭來臨的時刻,詩人的確呼吁要戰(zhàn)斗,不要理會懦弱者的哀求,不要理會母親的眼淚。可是,當年輕的生命消失在戰(zhàn)場,慈祥的雙親再不能看到心愛的兒子,鐵石心腸的人也會動容,更何況惠特曼,他是和人民生息相同,患難與共的。詩的開頭就呼喚父親和母親,趕快從田地里上來,因為他們的兒子——彼得,寄來了一封信。父親、母親最牽掛的是信,母親的心里肯定忐忑不安,不知兒子是否健康,平安。父親、母親在女兒的呼喚中終于走過來了,就要看到兒子的信了。母親是急切的、敏感的,她擔憂著,顧不得整理零亂動頭發(fā)。然而,母親一眼看出:這不是我們的兒子的筆跡,但卻又有著他的署名,啊,是一只陌生的手替我們的親愛的兒子寫的!被震擊的母親的靈魂!眼睛發(fā)黑,一切在她的眼前浮動,她只看到重要的字,零碎的語句,“胸前受槍彈”,“騎兵散兵戰(zhàn)”,運到醫(yī)“人很虛弱”,“但不久就會好轉(zhuǎn)”。再沒有比“swim”更恰當?shù)脑~了,母親的心碎欲裂,她看不清眼前的字跡,只有浮動的影像。剛剛長成的女兒哽咽地安慰著母親,而更小的孩子顯然不能確切地知道眼前發(fā)生的一切,她們默不作聲地帶著驚愕的神色擁擠在周圍。母親知道自己可憐的孩子他永不會好轉(zhuǎn)了,也許用不著好轉(zhuǎn)了。經(jīng)歷喪子之痛的母親,是讓人不忍打攪的:
白天不吃飯,晚上睡不安寧,常常驚醒,
夜半醒著,低泣著,她只有一個渴切的愿望——
啊,她愿能靜悄悄地從人世引退,靜靜地跳開生命自行引退,
去追隨,去尋覓親愛的已死的兒子,去和他在一起。
惠特曼是豪放的,也是溫柔的,他的詩總是有極強的感染力,讀到傷心處,讀者也會跟著感嘆,傷心。這,就是惠特曼的藝術(shù)魅力吧!
相較于他之前的其他美國詩人,惠特曼的詩更美國化,它流露出一種個性分明的美國特征,充滿了美國意識?;萏芈姼璧牧α縼碜杂谒砺兜母甙杭で?。他創(chuàng)造性地利用了循復的音律,因此他的詩作產(chǎn)生出一種具有魄力的模糊性質(zhì)?;萏芈脑娺m合大聲朗讀,他的詩歌的精髓可以通過聲音來體驗地更加親切。
就技巧而言,惠特曼的詩歌屬于“自由體”,沒有格律和韻腳,這是他在詩歌形式方面最主要的創(chuàng)新。在他之前的美國詩人總是小心的遵守抑揚格的形式?;萏芈鼜囊謸P格中解放出來,使詩歌的節(jié)奏與情緒和感覺的流動相呼應。
他的詩行的每一行的最后都是結(jié)束語,也是一個節(jié)奏單元。而在傳統(tǒng)的詩歌中,為了適應特定的格律和韻腳,常常在一行的中間結(jié)束一個句子,重起新的句子?;萏芈姼柚心切╅L長的,滾滾而來的韻律來源于圣經(jīng)。一行又一行的詩句積聚成為一種力量,這種技巧創(chuàng)造了更長、更為氣勢洶涌的節(jié)奏?;萏芈€使用頭韻、首語重復、,對句法,來使自由滾動的節(jié)奏更有效果。
在《黎明的旗幟之歌》一詩中,詩人借鑒了小說戲劇化的寫作手法。旗幟代表著正義的戰(zhàn)爭,孩子和父親分別代表著主戰(zhàn)與反戰(zhàn)的兩種勢力,而詩人則代表著公正的裁判者。詩歌的開頭是自由之歌。歌聲伴著風和鼓的聲音、旗幟的聲音、孩子的聲音、海的聲音和父親的聲音。自由之歌呼喚著人們奮起迎敵,清晰而響亮。飄揚的旗幟正是正義的化身。詩人極力謳歌著戰(zhàn)斗前的豪情,英雄主義色彩濃郁。
在這首詩里,傳統(tǒng)的格律講究被忽略了,取而代之的是內(nèi)在的節(jié)奏和音樂,清脆悅耳,跌宕起伏。在這激昂的時刻,語言常顯得蒼白而無力,陳腐的論調(diào)已經(jīng)擋不住人們前進的步伐。歌聲代表了一切。在惠特曼這里,他的詩句如滔滔的江河水,一瀉千里,展現(xiàn)得不僅是昂揚的斗志,也是詩人才華的流露。
《當紫丁香最近在庭園中開放的時候》一詩則通篇采用象征手法,金星象征林肯,紫丁香代表人民對死者的愛和永遠的懷念,而畫眉鳥則用來代表惠特曼的童年、理想和智慧,詩人在傷痛迷茫之際以此來尋求解答和啟示。
詩的開頭點明林肯被刺的時間,當紫丁香在庭園中開放,春色宜人的時候;當戰(zhàn)爭已經(jīng)結(jié)束,人民歡慶勝利的時候,一顆巨星在西方的夜空隕落了,詩人的哀悼痛惜之情通過這樣的對比淋漓盡致的表現(xiàn)出來。一年一度的春光帶給詩人的不是浪漫溫馨,而是三件東西:每年開放的紫丁香,那顆在西天隕落了的星星和對于詩人所敬愛的人的懷念。紫羅蘭無處不在的生長著,在大地上,在城市中,在山徑上,在古老的樹林中,在開著紅白花的蘋果樹的果園,它的生長代表著人民對林肯總統(tǒng)永遠的思念,對自由和民主的不懈追求。而詩人的丁香花并不是僅僅獻給總統(tǒng)一個人,他要將花枝獻給一切的棺木,一切為國捐軀,戰(zhàn)死沙場的將士。在詩人看來,他們?nèi)缤逍碌某抗?。在詩中詩人低回往復,一詠三嘆,因為敬愛,才會煞費苦心,深切緬懷。
經(jīng)歷過一切的痛苦,掙扎,折磨,心碎,絕望,希望之后,紫丁香、星星和小鳥連同詩人的深心的贊歌都融混在一起了。這是一曲哀婉動人,打動人心的挽歌,詩人盡情的抒發(fā)了對于林肯總統(tǒng)的悼念和追思,抒發(fā)了對總統(tǒng)的愛戴之情,而詩中優(yōu)美的語言,美好的畫面,又給人以美的享受。詩人把他的韻律和韻藏在詩的根底,本身是看不見的,而是像花叢中的丁香一簇簇四處怒放,終于結(jié)為渾成一體的東西,如西瓜、栗子或梨。這首詩確實稱得上是千古絕唱。
惠特曼的戰(zhàn)爭詩歌,真實的記錄了美國南北戰(zhàn)爭的光輝歷史,描繪出一幅幅波瀾壯闊的畫卷,唱出了一曲曲驚心動魄的時代之歌。他的詩洋溢著清新的氣息、生命的激情以及對生與死的平常心態(tài)。詩人認為,人生并不像古典建筑那樣精確,人生更像是自然界中的一個物體,是自然而然的,放任而自由的。這一觀點在他的詩歌中得到了生動的體現(xiàn)。
惠特曼是無法總結(jié)的,因為他無所拘泥。他要走進的是人類的心靈,有善,有惡,有美,有丑,有七彩的顏色,亦有五味的甘苦。關(guān)于惠特曼,永遠有說不完的話題,無盡的爭論。偉大的人物總是如此,你無法把他們歸類,因為他們豐富,多彩,多變,他們不僅表現(xiàn)了生活,他們本身就是生活,而生活,又怎么可以簡單的分類呢?
[1][美]惠特曼.草葉集選[Z].楚圖南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5.
[2]金莉,秦亞青.美國文學[M].上海: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3]李野光.惠特曼名作欣賞[M].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95,2.
[4]王祖有.惠特曼宇宙中的死亡[J].山東外語教學,2000,(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