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瓊
(暨南大學,廣州510632;廣州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廣州510006)
典雅愛情與貴族道德
——試析拉法耶特夫人《克萊芙王妃》中的情愛描寫
□金瓊
(暨南大學,廣州510632;廣州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廣州510006)
典雅愛情貴族道德巴洛克文學
拉法耶特夫人在《克萊芙王妃》中描寫了一種從中世紀宮廷——騎士愛情演化而來的“典雅愛情”,側重理性愛、精神愛的傾向。作者揭示了貴族愛情婚姻生活中情愛因素與功利因素的矛盾沖突以及“典雅愛情”中情的升華與欲的壓抑,在某種程度上是對當時不合理的愛情婚姻制度的一種反叛,體現(xiàn)了一種進步的貴族道德觀念。
在巴洛克文學文本中,最引人注目的要算是對“典雅愛情”的關注和謳歌了,拉法耶特夫人的《克萊芙王妃》恰恰大力提倡標舉這種情感?!暗溲艕矍椤痹?7世紀幾乎成為一種貴族精神生活的時尚用語,在各國宮廷貴族的生活與藝術中都可以見到它的蹤跡。在眾多已成定論的對貴族道德的虛偽性、雙重性的責難聲中,這種感情的存在的確猶如一股清風雅韻,在某種程度上達到了提升貴族精神境界的目的;當然,它充其量也只是在相當逼仄的道德價值體系之內提升了貴族的精神境界。
所謂“典雅愛情”,與中世紀的騎士文學密切關聯(lián)。在中世紀的騎士文學作品中衍生出了一種尊崇貴婦、講究禮儀、感情熱烈、風度優(yōu)雅的騎士之愛,人們稱之為“典雅愛情”。戀愛主體雙方一方是依附于封建領主的騎士,一方是宮廷里高傲的貴婦。這種愛情鼓勵和培養(yǎng)的是騎士對貴婦人的忠貞馴服、禮儀備至、狂熱追求而最終也許只有愛情之名而無肌膚之親和婚姻之實,是一種虛幻的精神滿足和慰藉,往往以情感的纏綿悱惻、哀婉動人,情節(jié)的曲折離奇、跌宕起伏,以及語言的溫雅詩意、情誼綿邈而聞名于世。典雅愛情之所以典雅的原因,就在于它“把女人抬到一個純潔無瑕的境界,從而把一切肉欲的污點從他們的愛情中清除出去,讓愛情自由地翱翔,上達精神領域”。
這種“典雅愛情”被中世紀西方人視為除了對上帝的感情以外的最高尚的感情,而此種由普羅旺斯所創(chuàng)造的愛情觀念影響著后世人對待女性的態(tài)度,也深刻地影響著西方文學與西方文化。①恩格斯認為:騎士之愛是歷史上出現(xiàn)的第一次個人之愛,它破壞了封建主夫婦之間的忠誠,是對禁欲主義的挑戰(zhàn)。②別林斯基甚至熱情洋溢地贊嘆騎士詩歌的浪漫主義特征:“對個人的人格的愛護和尊重……把女子作為愛和美在塵世的代表及作為和諧、和平與安慰的光輝之神而加以理想化地崇拜。”巴洛克文學對“典雅愛情”的關注和謳歌,正與騎士文學對典雅愛情的抒寫一脈相承。
在宮廷愛情詩人眼里,上等階級(盡管他們擁有獲得愛情的身份條件)的夫妻之間往往是沒有愛情可言的,因為中世紀王室貴族的婚姻往往都是基于政治和經濟利益的聯(lián)姻,有的雙方年齡還極為懸殊。克拉克認為,所謂“建立在‘愛情上的婚姻’幾乎可以說是18世紀后期的發(fā)明”③,這一觀點無疑是完全站得住腳的。
巴洛克文學代表作之一,拉法耶特夫人的《克萊芙王妃》,就向我們展示了這樣一樁上層貴族的婚姻,其間的利害考量超越愛情之上,而這自然是悲劇產生的根源。德·沙特爾小姐差點嫁給了蒙龐西埃公爵的兒子,爵位的儲君。此事由于太子妃從中斡旋,令嫉恨她的公爵夫人,即當時國王的情婦德·瓦朗蒂努瓦夫人從中作梗,導致國王反對,拆散了這樁婚事。而克萊芙王子和出身名門的德·沙特爾小姐的婚姻,則多少是由于王子一廂情愿的追求才最后走向婚姻的殿堂的,在女方則明顯摻雜著政治經濟利益的考慮。
拉法耶特夫人作為貴族沙龍中的一員深諳其中的秘密,她用毫不隱諱的筆觸揭露了這種宮廷斗爭背后陰暗殘酷的實質:
“野心和艷情是這個朝廷的靈魂,男男女女都同樣為之忙碌。黨派不同,利害相沖突,愛情總摻和政事,政事又總夾雜愛情,因而貴婦們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誰也不肯安分,誰也不會旁觀,都想討好,高升,不是搭臺就是拆臺,誰也不閑得無聊,無所事事,整天忙著尋歡作樂或者策劃陰謀。④
由此可見,宮廷中無所不在的勾心斗角、派系紛爭使得名譽、地位、利害關系與人際關系糾結盤纏、千絲萬縷而又諱莫如深。
可是基于這樁婚姻的雙方身份地位“合適”、“般配”,國王最后的恩準,加之兩人都是宮廷中最俊美風雅的人物,自然有充足的理由結為連理。
拉法耶特夫人對宮廷婚姻關系的描畫是客觀精準的,王后對國王的情婦德·瓦朗蒂努瓦夫人忍氣吞聲是因為還可以利用德·瓦朗蒂努瓦夫人來籠絡國王,她“從參政中得到極大的樂趣,也就似乎不難容忍國王對德·瓦朗蒂努瓦公爵夫人的戀情”⑤。太子妃感嘆王后和公爵夫人對自己恨之入骨,她們不是親自出馬就是通過其附庸,總是阻撓她渴望的每一件事,而原因是由于太子妃的母親是國王曾經愛過的女子。太子妃極力吸引周圍有魅力、有身份的男子,其丈夫的存在則看不出對其有什么特別的意義。恩格斯在談到中世紀的婚姻時曾說:
“對于騎士或男爵,以及對于王公本身,結婚是一種政治行為,是一種借新的聯(lián)姻擴大自己勢力的機會;起決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絕不是個人的意愿?!雹?/p>
可以想見,在貴族的婚姻中愛情因素是微乎其微的,如果有那是非常態(tài),所以史書上會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沒有則是常態(tài),政治和經濟因素摻雜和左右著婚姻關系。所以,盡管高雅的人有條件培養(yǎng)所謂高雅的愛情,但是婚姻中往往找不到愛情的蹤影,這就是貴族愛情婚姻的實質。
基于政治和經濟利益的聯(lián)姻,遮蔽了婚姻中的愛情因素,致使宮廷婚姻往往以犧牲個人的情感為代價而謀求所謂的和平、財富和子嗣等“幸?!保堰@作為宮廷婚姻道德需要遵奉的首要原則。
《克萊芙王妃》中就敘寫了很多這樣的政治聯(lián)姻甚至是政治陰謀聯(lián)姻。首先是王后、國王情婦德·瓦朗蒂努瓦夫人和太子妃三位地位最為尊貴的女子的婚姻,王后已經失去了國王的愛情,其情婦在幕后操縱著這個國家的政務,而太子妃因不滿這兩個女人的明爭暗斗遭遇雙方排擠,只好為打進貴族勢力的內層而積極培養(yǎng)自己的勢力。國王與王后貌合神離,只是由于政治需要的緣故而維持現(xiàn)狀;公爵夫人影響國王,駕馭國王,但不能成為其名正言順的妻子;作品中根本就沒有提及太子妃及太子的感情。其他的人物之間的愛情際遇和生活的其他方方面面,亦或多或少地卷入了這三大派系斗爭的漩渦??巳R芙王妃的婚姻就遭遇了三四次延緩,不是因為男女雙方的感情,也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從中作梗,而是因為在政治勢力權衡后的猶疑不決和舉棋不定。只有克萊芙王子最終抱得美人歸,然而他在婚前就發(fā)現(xiàn)德·沙特爾小姐僅僅是出于感激和敬重而不是出于愛情愿意嫁給他。
如前所述,在宮廷——騎士愛情模式中強調的是騎士對貴婦的崇拜贊美、忠貞馴服和獻身精神。在法國,借助沙龍成就了雅女們的愛情與文藝夢想,也鑄就了才子們的事業(yè)與前途的野心?!八{色沙龍”等貴族婦女沙龍的如火如荼,貴族沙龍文學的興盛一時,都顯示了對宮廷文化的承傳,而宮廷——騎士愛情自然又是其中的主流。
文藝復興運動顛覆了中世紀占主導地位的神學思想意識,但繼承和發(fā)揚了中世紀的騎士精神和宮廷愛情傳統(tǒng)。在文藝復興以降的西方文學史上,騎士精神和宮廷愛情傳統(tǒng)一直是詩歌、戲劇以及小說作品中連綿不絕的題材與主題。⑦值得注意的是,此類愛情主題必然涉及到貴族道德和宗教價值觀念層面,而理性之愛的標舉就自然有其深刻的歷史文化價值與意義。
在《克萊芙王妃》中,婚后的王妃卻與德·內穆爾公爵產生了隱秘的情愫,那種她一直知道自己和王子之間不曾有過的特殊感覺。王妃告訴了王子自己的隱衷,導致王子抑郁而死。為了保護自己的名節(jié)和婚姻不受侵害,她最終放棄對真正愛情的尋求和接納,隱居修道院,信守婚姻道德和貞潔的同時是對自己行為的贖罪和懺悔,最后抑郁而終。
作品無疑讓男女主人公走出了愛情的欲望陷阱而升華了他們之間的愛情,或者說泯滅了他們之間的愛情。也是在這個層面上,這才成其為一部值得稱道的作品。否則,在純潔愛情和不幸婚姻的廢墟上建立的新的婚姻關系,無論多么具有愛情的完整、完美形態(tài),依然要經受世俗道德價值觀念的審判,這是把聲譽看得比什么都珍貴的克萊芙王妃無論如何也不會去冒險實施的。
除去主人公情與欲的矛盾沖突所產生的文本張力外,還可以發(fā)現(xiàn)更多的更具深意和價值的信息,看到其他層面的對立與沖突,足見文本意蘊層面的豐厚性。
其一,一個更具有說服力的明證是,王妃對愛情的憧憬、陶醉和感動總是伴隨著懷疑、壓抑和惶恐之感。王妃的睿智表現(xiàn)在她不是不知道愛情的存在,而是她預見了愛情的毀滅。事實上,從戀愛心理學的角度來考察,內穆爾的愛情多少是因被拒絕而產生的癡情與執(zhí)著。因而,她對美德的尊奉其實也是對自己唯一的愛情的守衛(wèi)。
其二,作品中的幻滅感真實而深切,無疑傳達了作者自身對世事人生的看法。也就是說,一方面是對一觸即發(fā)的心旌搖蕩的美好愛情的向往和迷戀,另一方面卻時時刻刻對愛情的虛幻性和瞬間性深度懷疑,情感上的追尋與理智上的規(guī)避構成其心理及行為模式的激烈斗爭與膠著狀態(tài),人物的心靈的激情與激情的抑制一直彰顯著她的內心沖突。就是在這樣的重重枷鎖里,克萊芙王妃的心靈世界顯示出非同一般的撕裂感、動蕩感和絕望感。巴洛克文學文本中人物思想情感的張力感,在此可見一斑。
誠如吉列斯比所指出的:“《克萊芙王妃》這部悲劇小說是以格雷申所主張的原則為根據(jù)的:人類是一個被迫塑造自己的角色和自己的假象的演員。德·拉法耶特集中闡述了這些美好人物的個人生活沖突的美學意義,他們過于美好(抑或過于自私高傲和過多地具有人類的缺陷),因而不會去愚蠢地獲得幸福,更談不上卑劣地維護自然了。”⑧這就非常精準地抓住了主人公思想情感的內在沖突性,“過于美好”,所以會壓抑自己的自然情感而遵循社會道德律令,成為“被迫塑造自己的角色和自己的假象的演員”,為了自己在貴族社會里的角色定位而犧牲自己的塵世幸福。自然,從傳記批評的角度進行考察,我們知道,拉法耶特夫人就曾品嘗過愛情幻滅的痛苦,而現(xiàn)實中她與拉羅福什科的珍貴友情,無疑是她創(chuàng)作《克萊芙王妃》最直接的情感原型。
其三,盡管作者并沒有采取道德化的批判立場,從《克萊芙王妃》中的宮廷敘事中可以看出,貴族的腐朽與墮落是顯而易見的。文本告訴我們,宮廷中充斥的是明目張膽的驕奢淫逸。從國王到王子到廷臣,從王后到太子妃到宮廷貴婦,眾多人等卷入了各種各樣的風流韻事之中。作品的一個促進男女主人公感情進程的中心情節(jié),就是德·沙特爾主教代理與德·特米娜夫人的私情由于一封情書的丟失而面臨暴露的危險,太子妃、王后都興致盎然地關注事態(tài)的進展,德·沙特爾主教代理的命運危機最后由克萊芙王妃與德·內穆爾先生遮掩和偽造情書而暫時脫離困境。王妃與王子掩蓋他人的私情,自己的私情卻在特殊的情境中又潛滋暗長地上演了??梢哉f,精神空虛與虛浮情感的確是孿生兄弟,在他們可歌可泣的愛情悲劇里摻雜了太多不安定和不純粹的外界影響。那封丟失的情書內容隱晦曲折,充滿巴拉克式的華麗繁復。吉列斯比稱這種“英雄書信體”是“法國17世紀整個創(chuàng)作領域的典型結晶”,是“因襲時尚的情愛小說形式”的“巴洛克類型”⑨。
因此,這部宮廷愛情小說揭示的問題是錯綜復雜的,既有對宮廷貴族勾心斗角、驕奢淫逸的揭示,又有對典雅愛情和忠貞情感的弘揚;既有對男女主人公美妙愛情的由衷贊美和鋪陳渲染,又有對幻滅虛空的憂懼和防范;既有對虛情假意的明嘲暗諷、揭露批判,又有對真心實意的精雕細刻和誠摯贊頌……總而言之,在輕靡浮華的宮廷和上流社會而標舉純凈的感情和高尚的道德本身就具有“再使風俗淳”的功用和意義——即具有情感道德和宗教道德雙重價值。
圣佩韋稱贊道:“這些純潔的人物、高貴的品質和溫柔的情感簡直無可挑剔。她創(chuàng)作這部作品的時候一定有一番令人感動的場景。拉法耶特夫人在自己作品中傾注了自己年輕時代最初的夢想。德·納穆爾先生的形象則重現(xiàn)了德·拉羅什福科先生的風流倜儻??梢哉f這部小說以美化的手法追憶青春的韶華。……這充分顯示了作者的意圖——描摹最清新、最純潔、最朦朧、最可愛、最騷動的不安……他們通過文學的想象構筑了一種跨越時空的精神戀愛,一唱三嘆,意態(tài)纏綿?!雹?/p>
以往的文學史對貴族的感情生活多是橫加批判與譴責,言語之間輕藐之色、鄙薄之態(tài)居多。有學者對德·斯鳩德里小姐的《偉大的西律斯》和《克雷里》就明顯地持否定態(tài)度,“內容則無非是寫用以掩蓋貴族男女腐朽關系的所謂‘精神戀愛’”??陀^地說,很多作品的確是有情節(jié)牽強附會、冗長散漫之嫌,這是此類作品的一個不容忽視的通病??墒牵粋€十分有意思的現(xiàn)象是文學批評史上對這些沙龍雅女的評判很少會眾口一詞,總是出現(xiàn)爭鋒相對的意見:圣佩韋曾高度贊揚過拉法耶特夫人和朗布依埃夫人,然而對斯鳩德里小姐則彈多于贊:“她太喜歡說教,太學究,而且文字太沉悶,缺乏作為女性的魅力和優(yōu)雅。”輥輯訛可是,德·布赫神甫對之卻不吝贊美之詞:“她可稱當代之繆斯,女性之瑰寶。……她既富有才學又很謙遜,感情細膩但不泛濫,談吐謹慎,見解合理理智,令人不禁又慕又愛。”輥輰訛庫辛亦為其正名,說她是“精神浪漫派的開創(chuàng)者”輥輱訛。
瓦西列夫認為:“愛情是同一定社會結構中人的道德意識,同人的善惡觀,同他對道德和不道德的認識聯(lián)系在一起的?!斠粋€人體驗到真正的愛情時,他就會表現(xiàn)出自我犧牲的精神和巨大的道德力量?!陛佪幱灴巳R芙王妃對德·納穆爾的愛情是真摯熱烈又回避抗拒的,因為這違背婚姻和道德禮儀,也違背宗教精神。作家以克制的文筆敘寫感情的滋生、發(fā)展、轉折和毀滅。在巴洛克文學夸飾之風盛行的法國保持一種清新優(yōu)雅的明麗,將一段純潔激烈、纏綿憂傷的感情演繹得絲絲入扣,的確堪稱“奇跡”。最后以女主人公悲劇性的抑郁而終作為結局算是對浮靡放誕的宮廷風氣的一種反動,具有醒世警世的意味和功效。
典雅愛情的出現(xiàn)、繁盛繼而被文人騷客們加以美化,無疑令此種愛情模式超越了世俗利害關系的束縛,而最終具有了獨特的道德倫理及宗教文化層面的價值和意義?!犊巳R芙王妃》對這種情愛模式情有獨鐘,恰恰是對當時愛情婚姻制度的不合理的一種反叛,并且在合乎貴族道德的范疇之內盡可能地夸大了這種情愛模式的魅力,多少是一種補償心理的體現(xiàn)。
①②參見徐葆耕《西方文學:心靈的歷史》,清華大學出版社,第57頁,第59頁。
③⑦肖明翰:《中世紀歐洲的騎士精神與宮廷愛情》,《外國文學研究》,2005年第3期,第65頁,第68頁-第69頁。
④⑤⑥[法]拉法耶特夫人:《克萊芙王妃》,李玉民譯,燕山出版社,2000年版,第12頁,第1頁。
⑥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4頁。
⑧⑨[美]杰拉德·吉列斯比:《歐洲小說的演化》,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7年8月版,第78頁,第76頁。
⑩???[美]艾米麗亞·基爾·梅森:《法國沙龍女人》,郭小言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8月版,第124頁-第125頁,第54頁,第54頁,第47頁。
?基·瓦西列夫:《情愛論》,三聯(lián)書店,1984年版,第32頁-第33頁。
(責任編輯:水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
金瓊,暨南大學文藝學在讀博士,廣州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