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全(重慶外國語學校語文教師)
語文的根系
/李安全(重慶外國語學校語文教師)
世間萬物皆有“根”有“源”,語文豈能例外。
要真正弄清語文的根在哪里,首先必須弄清楚相關的另一個問題:語文是什么?
但是,要對“語文”做出全面準確的、讓人人都信服的解釋卻又是有些困難的。不過,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不去鉆故紙堆,不去做故作高深的所謂“理論思辨”,或許,我們會發(fā)現,語文其實很簡單。
在我們的記憶中,語文就是曾經擁有的遙遠而美好的生活。那里有純凈奇妙的童謠:“月亮走,我也走,我給月亮提笆斗”,“小鴉雀,尾巴長,娶了媳婦忘了娘”,“老娘子,尖尖腳,弓背弓背跳下河,河里有只烏龜殼,貓兒來了跑不脫……”;那里有媽媽講述的純凈動人的故事:“從前有一座山,山里有一座廟,廟里有一個老和尚……”,“從前有一個放牛的孩子,他望著山的那邊,想山那邊會有什么呢?一定會很美麗吧!于是,他就向山那邊走去……”;還有夏夜里,睡在竹涼板上聽爺爺講述的神奇?zhèn)髡f:“傳說,在天上還有一層地,地上也住了人,不過那里的人都很高很高,像扦擔一樣的高。傳說在地底下,還有一層地,那里也住了人,那里的人都很矮很矮,像掃帚一樣的矮……”還有那些永遠留存在記憶中的電影故事《小兵張嘎》《雞毛信》《平原游擊隊》《地道戰(zhàn)》《諸葛亮吊孝》《寶蓮燈》《江姐》……
在我們美好的回憶之中,語文就是學校發(fā)下來散發(fā)著油墨香氣的《語文》課本。記得當時每學期領到新的課本,我總是把頭埋進書里,用勁地去吸那一縷淡淡的也是獨特的馨香。然后,語文就是“人口手”、“牛羊狗”、“日月星辰”、“風雨雷電”、“山川草木”、“紅花綠草”, 就是“趙錢孫李,周吳鄭王”,就是“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紗窗日落漸黃昏,金屋無人見淚痕”,就是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就是“主謂賓定狀補”,就是比喻對偶排比擬人,就是屈原李白杜甫魯迅,就是但丁歌德莎士比亞托爾斯泰,就是“四書五經”,就是諸子散文歷史散文,就是離騷唐詩宋詞元曲,就是詩歌散文小說戲劇……
在我們的記憶中,語文就是語文課堂。數十顆求知的心聚在一起,哇哇地讀書,默默地聽講。于是,語文就是老師聲情并茂的朗讀,就是壽鏡吾老先生那樣的抑揚頓挫的吟唱,就是老師娓娓動人誨人不倦的講解,就是同學們的瑯瑯書聲,就是老師讀出來的同學的范文,就是對一篇篇古今中外文學文化經典的解讀、欣賞和品鑒,就是與屈原李白杜甫蘇軾陸游魯迅莎士比亞托爾斯泰的精神對話,就是與崔鶯鶯柳夢梅竇娥賈寶玉阿Q馬蒂爾德哈姆萊特的情感交流,就是詩歌朗誦比賽、課本劇表演、作文競賽、墻報黑板報、文學社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語文活動……
在我們的記憶中,語文就是一種精神,一種風度,一種氣質。那里面有屈原的“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堅貞,有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豪放,有杜甫“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的沉郁,有陸游“早歲哪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的郁憤,有魯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的悲壯;還有孔子的執(zhí)著,孟子的“好辯”,莊子的機敏,陶淵明的灑脫,杜牧的俊逸,關漢卿的放曠……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語文就是城市里各種大大小小的店牌,就是公交車上的廣告,就是電視里說不盡道不完的人物對話,就是火車站或飛機場的班車或航班時刻表,就是網上QQ聊天或留言,就是酒店的說明書,就是每天都在閱讀的時報商報晨報晚報時報,我們消閑閱讀的各種文摘選刊、時尚雜志……
在我們的政治生活里,語文就是電視里的新聞,人民日報的社論,總書記的報告,國家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和答記者問,外交部的答記者問,國家元首或高層互訪的公報……
歸結起來,語文似乎真的很簡單,“簡單”得似乎就可以用三個詞語來概括:語言、文學、文化。
然后我們再來思考:語文的根在哪里?或許就可以約略地理出些許頭緒。
看起來,語文首先就是“語言”,說得更精確一點,語文課堂中的語文首先還是“書面語言”。所以,中國語文的“根”首先就是中國的語言,更準確地說,這里的中國語言主要是指中國文字?!皶嬐础?。中國的文字是以象形為基礎,然后有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所以,中國文字大多是可以“望文生義”的。比如,我們從“嶙峋”可以大致感覺到山的重疊與陡峭,從“漣漪”可以隱約地感覺到水的清明與微微的蕩漾,從“葳蕤”可以約略地看見那草本植物的蔥綠與搖曳。所以,我們的語文教學,首先不能忽視的就是延續(xù)中國文字的傳統(tǒng),要引導學生從文字里來理解、發(fā)現、弘揚中國語文的奧妙、優(yōu)勢和傳統(tǒng)。
或許,有學者會振振有詞地提出一個驚世駭俗的觀點:現在,我們已經進入了21世紀,我們不再需要“之乎者也”,不再需要“子云詩曰”,不再需要“云對雨雪對風”,甚至不再需要唐詩宋詞,所以,我們應該完全摒棄古文字,完全可以摒棄文言和文言文……這些觀點看似理直氣壯,實則是以強詞奪理的方式來掩飾自己的貧乏和空虛。今天,我們使用的簡化字,盡管有很多已經與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沒有顯明的關聯,但事實上,它依然沿襲和保持了漢字“表意”的傳統(tǒng)。就是網絡語言,也常常隱藏著象形會意的痕跡。
語文是文化的結晶,是一個民族文化精神和文化傳統(tǒng)的凝結。自然,民族文化也是語文的根。民族文化就是從古到今,一個民族世世代代繁衍生息所創(chuàng)造的“文明”,有物質的,更有精神的。物質是基礎的,常常也是速朽的,精神卻是永恒的。民族文化的內核就是智慧。智慧是實踐探索的成果,更是思想文化的積淀。
或許,也有學者會提出:今天,我們已經是21世紀,我們尤其需要的是移風易俗,革故鼎新,建立新的理論;我們不再需要“四書五經”了,不再需要老子孔子莊子孟子,不再需要林則徐顧炎武黃宗羲,不再需要屈原李白杜甫陸游,不再需要唐詩宋詞元雜劇章回小說……殊不知,文化不能割斷,就像我們不能不呼吸空氣一樣,我們實在無法也永遠不能逃離中國文化的傳統(tǒng)?!案呱窖鲋梗靶行兄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舉杯消愁愁更愁,抽刀斷水水更流”,這些名言警句永遠會存留于中國文化詞典之中;“士可殺不可辱”、“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樣正道慷慨的精神永遠流淌在中國人的血脈里,甚至未來全世界的人類都必須遵從這樣的文化精神。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我們應該尊重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文化精神。但是,我們又要清醒地認識到,隨著生活的現代化和國際化進程的加快,國家之間、民族之間的文化交往日益頻繁,各種文化、各種語言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外來文化不斷地進入、影響、滲透和融合到中華民族文化之中。于是,在我們的“古代漢語”里就融入了苜蓿玻璃,在我們的現代漢語里就引進了邏輯干部,在當代漢語里就不能不“加入”亞當夏娃拜拜戈多沙揚娜拉……
語文是生活的。生活就是每一天的油鹽柴米醬醋茶,生活就是見面的“你好”、告別的“再見”,生活就是家長里短,生活就是電話短信,生活就是兒女情長,生活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就是人的生存狀態(tài)和生命境界,就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現實景象……自然,生活也是語文的根。
我們都是生活在當下,我們的語文不能回避當代生活,甚至必須關注當代生活。在今天,我們不能不關心“頂”、“?!?、“冂”、“藏貓貓”、“樓翠翠”、“被就業(yè)”、“民工化就業(yè)”,不能不關心這些看似“粗鄙淺俗”的語言中所隱藏的當代價值觀念和生活趣味,不能不關注這些看似簡單粗陋的語法里所隱藏的現代人的思維規(guī)則和人生信念……所以,語文教學必須引入生活的源頭活水,必須從現實生活中汲取養(yǎng)分。
語文是人性的花朵。自然,人性也是語文的根。人性之中有七情六欲,人性之中有真善美與假丑惡,人性之中有正直道義與奸詐虛偽……所以,我們需要語文來懲惡揚善,激濁揚清,明辨是非;我們需要語文來表達我們對美與愛的渴望與追尋,對真理的求索與掘進,對善的呼喚與贊頌。風格即人格,人品即文品。所以,作文也不過就是要展示自己的人性,人性的燦爛與溫存。
語文是世俗人情的真實描述。自然,世道也是語文的根。我們通過閱讀,透過文字,感受善性、忠誠、友愛、善良、人道;我們通過文字,與古人對話,進入古人的精神世界;我們關注現實,用自己的眼去發(fā)現美好的人情,美好的人性;我們寫作,其實也不過就是以優(yōu)雅的文字、生動的故事、美好的意境來表達我們對生活的理解,對惡的譴責,對美的呼喚,對善的贊頌;我們運用“語文”來譴責“見利忘義”、“為富不仁”、“落井下石”的卑劣行為,我們運用語文來禮贊“君子坦蕩蕩”、“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君子人格;我們運用語文宣揚“是非之心,惻隱之心,辭讓之心,羞惡之心”,因為不管是古人今人還是未來的人,不管是中國人美國人日本人還是外星人都需要這樣的基本的人道精神。
所以,我們可以歸結起來:語文的根在語文的傳統(tǒng)中,語文的根在現實生活之中,語文的根隱藏在美好的人性之中,語文的根就在民族精神之中。
寫到這里,想到杜甫的一聯詩: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一條大河必有其龐雜而悠遠的水系。而且,隨著河流的“流長”會更加“源遠”、“源多”。
一棵大樹必有其發(fā)達而深遠的根系。而且,隨著樹木的成長會增加更多的根,會有更發(fā)達的根。
語文就是一條大河,一條源遠流長的大河。它從原始的雪峰上發(fā)源,歷經悠遠的流淌,具有龐大的水系。
語文就是一棵大樹,一棵根深葉茂的大樹。它從遠古的荒漠里萌生,經過數千年的積淀,具有繁茂的根系。
近期話題:
1.語文的根何在
2.今天怎樣做語文教師
3.語文課如何閱讀經典
4.語文,怎樣備課
5.關于閱讀教學
6.關于作文教學
7.關于語言教學
8.如何開好語文選修課
9.“大語文”與“小語文”
10.學生課外讀什么
熱忱歡迎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及關注當代語文教學的讀者,參與本論壇。
編 輯:孫忠曉 sunzhongxiao200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