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淼(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比較文學系, 北京 100048)
“悲劇,是魯迅小說的基本審美特質?!雹僭谥袊F(xiàn)代文學史上,魯迅不僅是一位偉大的小說家,也是一位著名的悲劇理論家。他用諸多流傳后世的小說名篇實踐豐富著他的悲劇理論,折射悲劇藝術的歷史光輝和經典價值。
按照叔本華的理論,悲劇分三種:其一,某一劇中人本身就是悲劇的肇禍人;其二,悲劇的不幸由盲目的命運或偶然的錯誤造成;其三,悲劇的不幸由劇中人地位不同、相互間關系造成。②叔本華認為最后這一類悲劇最好而且最可怕,因為壞人和不幸的偶然事件只是偶爾出現(xiàn),而“在最后一類悲劇中,我們看出毀滅幸福和生命的那些力量隨時都可能擺布我們”③?!蹲8!氛沁@類最好而且最可怕的悲劇。魯迅先生甚至認為這是一個“慘劇”④。正是這出“慘劇”,體現(xiàn)了魯迅對悲劇內涵的獨特理解和悲劇敘述的特殊處理。而后者——悲劇結構的設計,不僅體現(xiàn)出魯迅作為小說家出色的敘事技巧,也表現(xiàn)了他對悲劇概念的認識和思考。
“從悲劇的結構來看,悲劇由悲劇性因素、悲劇性矛盾、悲劇性沖突與悲劇性結局四個部分組成”⑤。本文就從《祝?!返谋瘎〗Y構出發(fā),具體分析其結構藝術。
(一)《祝?!繁瘎⌒砸蛩胤治觥1瘎⌒砸蛩匕ū瘎∪宋锏男愿?、愿望、理想等有價值的東西和阻止或破壞悲劇人物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理想的人與事以及環(huán)境等。簡言之,就是悲劇故事中的人物的性格與追求,以及人物所處的外部環(huán)境?!蹲8!分械谋瘎⌒砸蛩?,可以簡單歸納為兩個方面:悲劇人物祥林嫂和祥林嫂所處的歷史時代環(huán)境。
祥林嫂是《祝福》悲劇中的核心人物,也是核心要素。她的悲劇性因素又可以從兩個角度來認識。其一是她的性格。一方面是和多數(shù)中國傳統(tǒng)婦女一樣,善良,樸實,勤勞,自尊,眷戀家庭,熱愛生活,任勞任怨,自尊自愛。另一面是相對消極落后的成分,愚昧、麻木、迷信,受封建禮教毒害極深。她不愿改嫁而幾欲就死,根本在于封建禮教灌輸?shù)摹柏懝?jié)觀”。她為了讓人生有一個新的轉變,就接受了“神鬼地獄”的學說,并付諸行動在土地廟捐了門檻。上述兩個方面構成了祥林嫂性格中相反相成的兩極,成為其悲劇性性格的深層因素。其二是她的愿望。祥林嫂是一個對生活充滿希望和追求的人。在婚姻問題上,她一再堅持自己的價值觀念,用反抗的行動不斷實踐和實現(xiàn)她的情感理想。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擺脫現(xiàn)實的困擾,她甚至于不惜求助“捐門檻”等迷信手段——雖然這體現(xiàn)了她的愚昧無知,但更表現(xiàn)了她為追求理想和愿望而竭盡全力的決心。
歷史時代環(huán)境和其中所存在的人物事件,構成了《祝福》悲劇性因素的另一大方面。歷史時代環(huán)境的具體體現(xiàn)是時代的制度、文化、觀念、思想等上層建筑范疇的東西。在《祝?!分?,就是魯鎮(zhèn)基于特定社會形態(tài)的制度環(huán)境、文化觀念和人們的思想認識,比如以魯四老爺為代表的地主階級控制著生產資料,對以祥林嫂為代表的勞苦群眾進行壓迫剝削;再如人們受封建觀念毒害而形成的特定的倫理價值觀,心理的麻木,人性力量的缺失,等等。祥林嫂周圍的人,作為外部環(huán)境的另一大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悲劇性因素。比如祥林嫂的婆婆、搶她趕她的夫家大伯、堂伯、中人衛(wèi)老媽子、柳媽等,以及作為看客的魯鎮(zhèn)人,他們和祥林嫂一樣,都是受封建禮教毒害和地主階級壓迫的人,而又正是這種封建文化,致使他們成為締造悲劇的助推力量。
(二)《祝福》悲劇性矛盾分析。悲劇性矛盾是造成悲劇的諸多因素之間呈現(xiàn)出的矛盾性關系。悲劇性因素在社會環(huán)境中運動變化,作為悲劇性矛盾的構成基礎,隨著矛盾性雙方的不斷對抗,最后形成悲劇性沖突,將悲劇漸至推向高潮。在《祝福》中,悲劇性矛盾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其一是祥林嫂性格中諸因素之間的矛盾關系,其二是她的生命存在與生存環(huán)境之間的矛盾。
就性格而言,祥林嫂“善良質樸又倔強出格”、“忍辱屈從又意志喪失”、“直率任性又愚昧麻木”、“信奉禮教又蔑視神靈”、“留戀人世又向往未來”⑥,可謂是一個復雜的矛盾復合體。其性格矛盾典型而又生動的體現(xiàn)是用封建禮教反抗封建禮教、用封建迷信反抗封建迷信。其所追求的正是封建禮教所不能給予和容許,其抗爭的又是封建禮教自身的痼疾,而追求、抗爭過程中所依賴的,卻又是封建思想。她一步步要擺脫封建社會對自己的毒害,可是逃婚自戕、“捐門檻”、拷問靈魂有無……卻又分明體現(xiàn)出她是以極其悖論的方式聽任封建禮教的擺布。受封建禮教毒害,她篤信“從一而終”的思想,改嫁時——“促成”她改嫁的力量正是封建社會視婦女為物品的思想觀念——進行異乎尋常的反抗,并將“頭上碰了一個大窟窿”⑦。這一“撞”突出地表現(xiàn)了她反抗封建禮教又遵從封建禮教的矛盾性格。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祥林嫂性格的矛盾性,正是封建社會人與時代環(huán)境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的表現(xiàn)。作為階級對立的雙方,魯四老爺夫婦與祥林嫂之間是必然性的矛盾關系。運用制度權力和文化權力,魯四老爺夫婦對祥林嫂采取道德上的鄙視,并且剝奪其祭祀權的做法,直接否認了祥林嫂做人的權利。祥林嫂的婆婆、搶她趕她的夫家大伯、堂伯、中人衛(wèi)老媽子、柳媽等人,他們同樣是封建文化的受害者,但是封建文化卻又使他們站在祥林嫂的對立方,成為導致祥林嫂人生悲劇的巨大力量。更為可怕的是,充當看客的全鎮(zhèn)的人們與祥林嫂構成最后一重矛盾雙方。魯鎮(zhèn)社會極其冷漠、勢利的民風使充當看客的人們形成一個“無主名無意識的殺人團”,徹底形成了祥林嫂與其所在的歷史時代環(huán)境之間的矛盾緊張關系。
(三)《祝?!繁瘎⌒詻_突分析。就悲劇性矛盾與悲劇性沖突的關系而言,我認為前者更側重悲劇性因素之間的靜態(tài)矛盾、對立關系,而后者則是悲劇性因素在矛盾關系中運動變化的激烈形式和高潮性事件。所以,有時又將悲劇性矛盾與悲劇性沖突合稱悲劇性矛盾沖突。我們認為,悲劇性沖突是悲劇性矛盾在悲劇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結果,也是悲劇性內涵的最集中體現(xiàn)。
根據(jù)《祝福》情節(jié)的展開過程,其悲劇性沖突的第一次出現(xiàn)是“失夫逃婚”。她第一任丈夫不幸去世,可是更為不幸的是,她婆婆作為家中的“掌權者”——這無疑是封建宗族制度所賦予的權力——獨斷地要把祥林嫂改嫁。這是祥林嫂與外在環(huán)境的一次沖突。而結果是,她勇敢出逃,以抗爭的勇氣和不屈的精神贏得了沖突的主動權。然而好景不長,她在魯四老爺家沒呆多久,婆婆便派了一幫人武力強行將她掠去,逼迫她嫁給賀老六——這是故事悲劇性沖突的第二次出現(xiàn)??杀氖?,婆婆將其視為私人物品,魯四老爺作為鎮(zhèn)上的權威之人竟然也默許乃至配合這一事實,而整個魯鎮(zhèn)人也認為是合理合法,并且魯四老爺還把把祥林嫂三個半月辛勤勞動的血汗錢交給她的婆婆。而在這次沖突中,祥林嫂也表現(xiàn)出強烈的反抗性——誓死不從、撞墻自殺。于是,祥林嫂性格上與環(huán)境之間的矛盾關系得到了初步體現(xiàn)。隨后,再婚的祥林嫂好日子并沒有過幾天,夫去子失。然而這并不是故事中的悲劇沖突,真正的沖突是她此后再次來到魯四老爺家,至此,悲劇性沖突開始漸次出現(xiàn),一幕幕引向高潮:受到“罪人”的待遇,被剝奪了參與祭祀權;聽從柳媽的話,攢錢“捐門檻”;“罪人”身份仍舊不能改變,再度被剝奪參與祭祀的權利,精神開始崩潰——而這種崩潰,既是其精神世界思想矛盾不可調和性的總爆發(fā),也是她與現(xiàn)實環(huán)境矛盾關系達到極端的體現(xiàn),因為此時,她已經被剝奪了作為世界一分子的權利。至于最后被趕出魯四老爺家,在除夕之夜去世,則是悲劇性的沖突留給世界的余音和對悲劇性內涵指向的明證。
(四)《祝福》悲劇性結局分析。悲劇性結局是悲劇情節(jié)發(fā)展變化的終點,也是悲劇人物命運的終點,對悲劇的內涵起著深化和強調的作用,而結局的處理也往往體現(xiàn)出作者對悲劇根源與成因的思想認識。
《祝福》的結局是祥林嫂在魯鎮(zhèn)祝福的爆竹聲中死去。然而她的死,并沒有換來任何人的憐憫或同情。魯四老爺“高聲”地怒罵:“不早不遲,偏偏要在這時候,——這就可見是一個謬種!”⑧所謂“謬種”者,一因她再嫁再寡,是個不祥之物;因她死在除夕,太不吉利,觸犯了他的忌諱。而作為敘事主體的“我”,也在結局時說:“只覺天地圣眾歆享了牲醴和香煙,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蹣跚,豫備給魯鎮(zhèn)的人們以無限的幸福?!雹徇@無疑是魯迅對祥林嫂的悲劇所做的悖論性的揭示,祥林嫂的被毀滅恰恰證明根本就沒有什么天地圣眾,而魯鎮(zhèn)的人們也沒有得到無限的幸福,因為在封建宗法文化籠罩下的魯鎮(zhèn)充滿了痛苦與恐怖。
通過從悲劇性因素、悲劇性矛盾、悲劇性沖突、悲劇性結局等角度分析《祝?!返谋瘎〗Y構藝術,可以窺一斑而見全豹地對以《祝?!窞榇淼聂斞副瘎⌒≌f的悲劇藝術做初步的總結。這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社會性、精神性和審美性。
(一)社會性特征。魯迅小說中悲劇的社會性特征表現(xiàn)在其有深廣的社會內涵。魯迅悲劇小說中的人物多選取舊時代婦女中的寡婦。千百年來,在中國占統(tǒng)治地位的封建制度、文化、意識形態(tài)早已滲透進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和各個階層。人們的思想已被牢牢地禁錮其中,在封建宗法、禮教思想統(tǒng)治下,婦女,特別是寡婦的命運更是悲慘,對這些人的蔑視欺壓是社會普遍的而且越來越嚴重的現(xiàn)象。要揭示社會的病態(tài),從這類人中選取,可以使人物更具有典型性,更能概括出既有歷史縱深感又有現(xiàn)實深度的社會內涵。而魯迅小說中的悲劇矛盾,則大多是受害主體明確而具體,加害他們的是“隨便什么人”,是“無主名的虐待”,其實就是整個社會和占統(tǒng)治地位的思想文化對受害主體的吞噬。這一點呈現(xiàn)了魯迅悲劇小說中悲劇矛盾的不對稱性特征,而不同于一般傳統(tǒng)悲劇將矛盾沖突的雙方都以具體實體出現(xiàn)的特征。《祝?!分惺芎χ黧w是祥林嫂,魯鎮(zhèn)所有人構成了吞噬祥林嫂的無主名殺人團。魯迅著重再現(xiàn)的是整個社會對人性的扭曲、摧殘和迫害,以顯示社會的病態(tài)。因此,作品中祥林嫂的悲劇就表現(xiàn)出具體人與社會道德思想觀念矛盾沖突的不對稱性特征。
(二)精神性特征。魯迅小說的悲劇矛盾沖突是在社會意識、思想觀念、人的靈魂狀況的層面上展開的。小說一般采用弱化情節(jié)、強化人物的精神痛苦、強化思想觀念的沖突的方法,深刻地表現(xiàn)悲劇實質的特點。這與一般悲劇總是通過連續(xù)完整的悲劇情節(jié)展開矛盾沖突不同?!蹲8!氛沁x取了祥林嫂一生中的幾個點,弱化了情節(jié),重點表現(xiàn)主人公精神的毀滅。通過這樣的結構與布局,雖悖于重情節(jié)的傳統(tǒng),卻強化了人物與社會的矛盾,表現(xiàn)了封建社會實際上是無主名的殺人團,從而突出了人物的悲劇及其成因。此外,展示人物精神上的兩重性是其重點。魯迅悲劇小說不僅僅是停留在人生毀滅的表面,而是在更深層次上以具體的形象再現(xiàn)毀滅者的精神狀況?!蹲8!分邢榱稚┑木窬哂袃芍匦裕龑Ψ饨ǘY教和封建迷信既遵從、相信又反抗、掙扎,給人以強烈的心靈沖擊,從而向讀者宣示:人的精神毀滅才是最大的悲哀與不幸。
(三)審美性特征。魯迅悲劇小說具有冷峻沉郁的風格。與西方近代悲劇主人公相比,祥林嫂的性格沒有崇高的美學特質,但她身上所反映的下層人民的痛苦則比他們深刻得多。西方悲劇主人公感到痛苦的東西在祥林嫂已經不以為苦,因為她在這些方面處于完全麻木的狀態(tài)。而祥林嫂所經受的靈魂上的苦痛卻是西方悲劇主人公所無法感受,甚至難以想象的?!蹲8!藩毺氐拿缹W意義在于它揭示的不是崇高壯烈之美,而是樸素平易、冷峻沉郁之美,因而它比西方近代悲劇具有更廣泛的現(xiàn)實性。另外,魯迅注重將自己的審美評價與追求化為一個個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并在塑造這些藝術形象時,融進了自己的審美情感和審美評判。魯迅傾注在祥林嫂身上的感情是一種經過長期醞釀又經過理智過濾的感情。這種情感深沉、渾厚、滯重,長久地在讀者心頭回蕩,給人以悲痛、惋惜、激越的審美感受,并使人在沉痛、悲憤、躁動不安中陷入對毀滅祥林嫂的文化環(huán)境的反思。這種反思形成強大的推動力,激發(fā)讀者把內心思索外化為行動。人們一方面被以家族為本位的集體主義宗法文化吞噬人的本質所震驚,產生毀滅這種文化、改造現(xiàn)實的強烈愿望;另一方面讀者激憤于善良、有價值的東西被毀滅因而對祥林嫂產生深深的同情,從而愿為正義、光明而戰(zhàn)?!蹲8!繁瘎〉膬?yōu)秀之處正是通過毀滅性的矛盾沖突暗示歷史發(fā)展的方向——真、善、美必定戰(zhàn)勝假、惡、丑,祥林嫂悲劇獨特的審美意義正在于此。
《祝?!穾Ыo讀者的感覺是悲哀而不消沉,感傷而不頹廢。魯迅在對黑暗現(xiàn)實的否定中,肯定著光明的理想;在對畸形人生的否定中肯定著合理的人生。
① 陳越.論魯迅小說的悲劇特質[J].紹興師專學報,1991(3):73-79.
② 田俊武,程保樂.西方悲劇理論的發(fā)展歷程.廣西社會科學,2006(9):130-134.
③ 朱光潛.悲劇心理學[M].138.
④ 許欽文.魯迅日記中的我[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79.
⑤ 趙國斌.魯迅小說《祝?!返谋瘎∶繹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1(4):57-58.
⑥ 李紹榮.祥林嫂復雜性格及其死亡之謎.http://www.eywedu.com/zonghetd/ywyz2008/ywyz20080691.html
⑦⑧⑨ 魯迅.魯迅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14,8,21.
[1][英]本尼特、羅伊爾.關鍵詞:文學、批評與理論導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范伯群,曾華鵬.魯迅小說新論[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
[3]錢理群.與魯迅相遇(北大講演錄之二)[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