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辛躍清 賀 琳
走近“拉話”
/[山西]辛躍清 賀 琳
“拉話”,是一種原生態(tài)的民間舞蹈,為晉中市首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作為一名晉中的舞蹈工作者,早有想要了解和探究原生態(tài)舞蹈“拉話”的想法,但由于種種原因,一直未能如愿。前幾天我的學生賀琳和我談起“探索民間舞蹈文化”這一話題,抑制不住的激情堅定了我走進“拉話”的決心,于是師生二人立即收拾行裝,前往“拉話”的發(fā)源地——昔陽縣路家峪村,也算是金秋十月的一次采風活動吧。
離開喧鬧的市區(qū),兩小時后我們到達昔陽縣城,稍作休息,便乘車向路家峪村出發(fā)。路家峪村離縣城十九公里,人口一千一百多。出城沒多遠就上了盤山路,從車里極目遠望,遠山近坡,在綠色的背景上點疊著鮮紅、粉紅、桃紅等層次分明,與綠相間的奇麗楓葉,特別是那紅楓金葉,實在是太美了,美得徹底,美得醉人心動。不知不覺我們已來到了路家峪村口。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村口牌樓,它以純石為體,不尚浮華,簡潔大方,明凈質(zhì)樸,題詞是:“厚德尚賢”四個字,融入沉甸甸的精神內(nèi)涵,顯現(xiàn)出路家峪人深厚的文化精神底蘊。路家峪是一個頗具特色的村莊,全村同姓,同為王姓,沒有雜姓,從牌樓進村,左面是一個千年風雨一幕戲的沉淀歷史文化的舊戲臺,右面是保留古久痕跡,錯落有致,石頭砌成的舊居小院。最顯眼的三層石樓,高高地凸顯在村子的制高點上,這是村委會所在地,是村民跳“拉話”的活動場所。
事先已有聯(lián)系,我們有幸見到了“拉話”真正的傳承人王仁義老人和村里會跳“拉話”的七八個文藝骨干。王老人家先和我們拉起了“拉話”的淵源。路家峪“拉話”源于明初,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傳說很早以前有一位父親領(lǐng)著一兒一女一家三口元宵夜去觀燈,女兒生得如花似玉,被響馬搶走了。為尋找女兒,父親與兒子歷盡艱辛,沿路乞討,走到路家峪村時,因悲憤痛絕,饑餓難奈,病倒在路旁。有個好心的村民路遇將他們背回家中照料,沒過幾天父子二人的病就好了。時值正月,父親就問起你們正月十五怎么鬧紅火,村民說:“我們沒有啥鬧的,從不鬧元宵”,老人覺得這村子里的人心腸特別好,為了感謝救命恩人,就將“拉話”留給了路家峪,此后,路家峪村的村民們祖祖輩輩正月十五鬧元宵就跳起了“拉話”,民間舞蹈“拉話”就這樣產(chǎn)生和形成了。
“拉話”,顧名思義就是人們在一起閑坐聊天,說天道地,談古論今。其原始程式是由八人表演,服飾以古裝為主,表演形式為老生、小生、小旦、花臉四種行當。
道具上也有講究:老生父親,(手拿討飯用的)竹板;小生兒子,(手捧討飯碗)八經(jīng)鼓;小旦女兒,(手拿自衛(wèi)棍棒) 旦杠;花臉響馬,手持鋼鞭。
王仁義老人越講越激動,他起身將“拉話”的基本舞步一一為我們做了示范表演,我和賀琳努力把王仁義老人表演的“拉話”基本舞步全部學了下來:跺腳、墊腳、跌步、抱腳、斜場跳轉(zhuǎn)身、對舞弓步舞鞭、雙腿馬步蹲顫、雙手舞棍跨腿射雁步、碎步云手這十多種步法是“拉話”的基本步法。它的舞步穩(wěn)重堅實,舞姿優(yōu)美大方,并與道具形成了拉鞭、打板、拍鼓、轉(zhuǎn)錢桿、蹲、拉、跌、跳的一套獨特的舞蹈動律。隊形多以二龍出水,前后穿插變化為主,節(jié)奏平緩,音樂渾厚嘹亮,以民樂、打擊樂為主奏樂器,歌唱悠揚悅耳,形成舒展流暢,剛中有柔,粗中有細,快慢相間的特殊民間舞蹈韻味。
興之所至,王仁義老人和七八個村民們?yōu)槲覀儽硌萘瞬煌瑫r期的“拉話”節(jié)目,看來,“拉話”和其他藝術(shù)形式一樣,也有其形成發(fā)展的形態(tài)軌跡。
原始傳統(tǒng)的“拉話”節(jié)目,以歌抒志,以舞宣情。這也是“拉話”的基本特點?!对挵讼伞贰恫缮!贰断聲贰哆h看西州一座城》《崔虎搶親》都是弘揚正義,崇尚公德,極富人生哲理的歷史故事。
新中國成立后,“拉話”有了很大的變化和發(fā)展,多反映喜慶,以熱烈、激昂、抒情為主。舞步由原來勻速緩慢,一步一拍的雙腿蹲顫步,發(fā)展為一跳一拍的單腿顫跳步,把對舞弓箭步,發(fā)展為單雙腿彈跳步交替運用,并在對舞中發(fā)展了排跳形式,這種男女相對的排跳形式頗能起到交流情感傳遞心靈信息的微妙作用。從此,調(diào)整改進后的 “拉話”舞步被認定為是“拉話”中最佳舞步,一直延續(xù)至今?!洞笥^燈》《十朵花》《繡花燈》《送情郎》《送閨女》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進入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社會主義建設(shè)時期,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大寨精神影響下,昔陽本土民間舞蹈“拉話”的道具從鞭、棍、板、鼓,改變?yōu)殓牭丁⒏^,節(jié)目以崇尚集體意志,格調(diào)激昂宏厚為主?!陡医腥赵?lián)Q新天》《勞模會上會親家》《戰(zhàn)天斗地》等節(jié)目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1960年3月,山西電影制片廠曾把“拉話”搬上熒幕。
改革開放以后,“拉話”拉的是《改革開放奔小康》《話豐收》《咱們村里大變樣》《計劃生育好》《三個代表鼓舞了我》《農(nóng)民心里喜洋洋》《老兩口去看過六一》等。道具上選用特色鮮明的八角鼓,形成了粗曠豪放、活潑平穩(wěn)的風格特點。這種以推陳出新的藝術(shù)面貌,集民族特色,太行特征于一身的民間藝術(shù),演繹著松溪河畔的風土人情。
人隨樂動,神伴心舞。幾個鐘點的深情演繹,我驚嘆了,震撼了!“拉話”是什么?“拉話”是連唱帶跳,載歌載舞的民間藝術(shù),“拉話”是熱愛生活、謳歌時代、歌頌真善美的文化載體,“拉話”是生活在黃土高原上中華兒女的一部精神史……這就是“拉話”,這才是真正的“拉話”!
“拉話”它以樸實無華、格調(diào)高雅、韻味憨厚、尤其是那健康向上、緊扣時代脈搏的內(nèi)容,構(gòu)成了一種完美的、富有表現(xiàn)力、感染力的藝術(shù)形式,經(jīng)久不衰,教育、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村民,直至如今,路家峪的村風、民風還是那種純樸、勤勞、善良,生活還是那樣幽靜安詳,其源頭莫非就是這里嗎?
在我們離開路家峪村時,王仁義老人緊緊地握著我的手說,“我今年六十六歲了,你們是真正詳細了解‘拉話’的人。以前也有人來過,只是拍幾張照片就走了。我今天也是第一次與搞舞蹈的人細說‘拉話’真正的起源與發(fā)展?!甭牭竭@里,我熱淚盈眶,感慨萬分。我今天得到了原汁原味的“拉話”這一民間舞種的稀世珍寶,也見證了路家峪人深厚的文化精神底蘊。一個民族或地區(qū)文化的發(fā)展過程,是由廣大勞動人民群眾直接創(chuàng)造,又在人民群眾中永續(xù)傳承,如果我不是實地走近,親身體會,親眼看見,又哪知路家峪人一代一代對“拉話”境界苦苦追索的精神,我感佩他們!雖然路家峪村不很富有,但我渾然感受到村民團結(jié)一致,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與追求,讓人感動不已!現(xiàn)如今村里的青壯年大都外出打工了,留守的媳婦們繼續(xù)傳承著“拉話”,她們拉的是和諧的話,她們拉的是新農(nóng)村建設(shè)奔小康的話,她們拉的是路家峪村明天更美好的話……“拉話”,是古老的,也是年輕的。
“拉話”,常拉常新!
作 者:辛躍清,導演,創(chuàng)作排導多部作品。
賀琳,山西省舞蹈家協(xié)會理事,多次獲國家級專業(yè)比賽大獎。
編 輯:張玲玲 sdzll080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