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美玲
月琴演奏概說
□翟美玲
月琴是我國民族樂器中的一件重要樂器。本文從月琴的構造與性能、月琴的作用與功能、月琴的演奏與技巧三大方面,對月琴的演奏藝術進行了比較全面系統(tǒng)的論述。對于月琴演奏,可以提供概要的參照系。
月琴 演奏 構造 性能 作用 功能 技巧
月琴是我國民族樂器中一件重要的彈撥樂器,其音箱為木制,圓形,因似圓月,故名“月琴”。音箱的兩面蒙以桐木板,形似阮,但琴頸較短,顧于面板上設“品”,最初為十“品”或“十二品”,張弦四根,分為兩組,每組調(diào)成同音,按五度關系定弦。后經(jīng)改革,增至二十三“品”或二十四“品”,張弦三根或四根,不再分組調(diào)成同音弦。
月琴用撥子彈彈奏,右手彈撥,左手按弦。
月琴的性格優(yōu)良,音色清脆、明亮,具有獨特的韻味和古樸優(yōu)雅的風格。
月琴是一件很好的民族樂器,不僅可以獨奏,而且可以合奏、伴奏、協(xié)奏,既是民族管弦樂隊中的一件不可或缺的重要樂器,又是戲曲、曲藝樂隊中的一件重要樂器。例如在京劇樂隊中,它就與京胡、三弦并稱“三大件”,構成“文場”(民族管弦樂隊)中的“三足鼎立”之勢。
月琴獨奏曲中有許多名曲,例如月琴大師馮少先的月琴獨奏曲《鄂倫春篝火》、《鐵人之歌》、《百萬雄師過大江》等。黑龍江省京劇院的月琴演奏家趙惠蘭、哈爾濱市京劇評劇的月琴演奏家周德來等,在戲曲伴奏中以精湛的月琴演奏藝術獨樹一幟。黑龍江京劇院的趙惠蘭,多次到臺灣演奏與講學,為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月琴的演奏,是一項全方位、系列化、深層次、高水準的復雜系統(tǒng)工程,所涉及的范圍高,要求的標準高,演奏的技巧高難而又豐富。
月琴大師馮少先著《月琴演奏法》一書,詳細介紹了月琴的演奏與技巧。
具體而言,月琴的演奏與技巧,可以分解三大方面:
左手指法指左手按弦的演奏方法,又可以再分九點:
1.按音。要求手指穩(wěn)而有力,落點精準無誤,靈活輕松。要使手指做到“站”、“走”、“跑”、“跳”、“飛”五結(jié)合。
2.把位。把位指按弦的位置。月琴的把位分為傳統(tǒng)把位與新把位兩種:傳統(tǒng)把位分為上把位、中把位、下把位、最下把位四個把位;新把位與小提琴的換把方法相同,即每移動一個音就作為一個把位。一般情況下,月琴演奏以傳統(tǒng)把位為基礎,以新把位為輔助,二者結(jié)合運用。
3.換弦。換弦是左手手指橫向運動的換弦按音。要求手腕保持支撐弧度,手心呈握球狀,手指獨立。拇指按琴桿左側(cè)面,不要左右移動?;⒖趶埧?,支撐手指。
4.打音。是左手指垂直運動打按琴弦而成。
5.帶音。是左手手指向左撥弦而得的音。
6.擻。又叫“擻弦”,指連續(xù)帶弦所產(chǎn)生的音,演奏方法與帶音相同,實際上這是帶音的組合。
7.吟弦。又簡稱為“吟”,是左手手指將弦按在“品”位上,以手指作左右小幅度的推拉,使音產(chǎn)生起伏波動。這是一種中國民族彈撥樂器傳統(tǒng)的聲音潤色的方法,可以深刻地表現(xiàn)樂曲的內(nèi)涵。
8.顫吟。是左手手指將弦按在“品”位上,反復多次地向左拉出又放回,使彈奏的聲音產(chǎn)生余波。這種演奏方法具有超強的音樂色彩,適合演奏熱烈、歡快的樂曲。其拉放琴弦動作幅度的大小和速度的快慢,須根據(jù)樂曲的韻味而定。
9.推拉弦滑音。是左手手指在同一弦、同一“品”位上橫向運動,又分為上滑音、下滑音兩種。
右手指法主要有以下四種:
1.彈挑。彈是右手持撥向左彈弦發(fā)音;挑是右手持撥向右挑弦發(fā)音。
2.雙彈雙挑。雙彈是右手同時彈相鄰的兩根弦;雙挑是右手同時挑相鄰的兩根弦。二者均用于演奏和聲。
3.掃、拂。掃是右手持撥由右向左急速彈響多根琴弦;拂是右手持撥由左向右急速挑響多根琴弦。
4.輪奏。指連續(xù)快速彈挑。
此外,尚有摭、勾、抹、伏、捂、劃奏等演奏方法,不再詳述。
月琴的演奏,必須手密切配合、同步運作,尤其是裝飾音(倚音、顫音)與泛音(自然泛音、人工泛音)的演奏,更需雙手合作,共同完成性演奏任務。
責任編輯 李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