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明 許小志 張風華
椎動脈型頸椎病是中老年人常見的缺血性腦血管疾病之一,是一種以眩暈為主要癥狀的臨床常見病。也是以椎動脈受壓迫或痙攣引起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癥狀約占頸椎病總數(shù)的10%[1]本文比較口服頸痛顆粒配合手法、牽引治療與予以單純手法、牽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療效,結(jié)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我科2008年至今收治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135例,均符合2008年4月在上海舉辦的全國第三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80例,對照組55例。①治療組男25例,女55例;年齡32~75歲。平均50歲;病程10天~15年,平均7個月。②對照組男25例,女30例;年齡32~75歲;病程15天~15年,平均6個月。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1.2 方法 治療組采用口服頸痛顆粒配合手法、牽引治療,對照組只采用手法、牽引治療。①頸痛顆粒由山東明仁福瑞達制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規(guī)格:4g×12袋/盒,批準文號:國藥準字Z19991024。藥物組成:三七、川芎、延胡索、白芍、羌活、葛根、威靈仙。每日3次,每次1袋,溫開水沖服。②手法:病人取俯臥位,胸下墊一厚枕,使頭頸屈曲30~40°,用指推按印堂、神庭、上星、百會、后頂、腦戶、風府、頭維、四神聰、點按太陽、風池、腦空、天柱,按摩兩側(cè)胸鎖乳突肌至肩部,放松肌肉,點按頸夾脊、肩井、肩外俞、肩中俞、曲垣、秉風、天宗,并用滾、推、按、揉等手法施于頸背,隨后彈撥頭夾肌,行頸部撥伸牽引數(shù)分鐘,若頸推棘突有偏斜者,行旋轉(zhuǎn)復位手法,最后作頭頸背滾推放松手法,叩拍頸背結(jié)束,每次20分鐘,7次為一療程,每日一次,共治療2個療程。③頸推牽引,采用臥位牽引,病人躺在床上,床頭裝滑輪裝置,用枕頜帶牽引,眩暈的病人不能坐立,采用臥位牽引較為合適,牽引重量2~3kg,每日1次,每次約30分鐘~1小時。7次為一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1.3 療效標準 按臨床疾病診斷療效標準評定[2]。痊愈:眩暈、頭痛、惡心等癥狀和陽性體征完全消失,能正常工作和勞動;顯效:眩暈、頭痛、惡心等癥狀基本消失,但仍時有復發(fā);有效:癥狀和陽性體征減輕,但未能完全緩解;無效:癥狀和體征無緩解。
治療1個月后,口服頸痛顆粒配合手法、牽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組痊愈率及總有效率均明顯高于只采用手法、牽引治療組。見表1。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例[n(%)]
3.1 椎動脈型頸椎病屬于中醫(yī)學“眩暈”的范疇[3],其病機為髓海不足、體虛夾瘀,為本虛標實證。在風邪寒濕、慢性勞損、肝腎不足、氣血不足等致病因素的影響下,造成經(jīng)絡痹阻,運行不暢,不通則痛,隨之出現(xiàn)一系列的臨床癥狀。因此瘀血阻絡是本病的主要病機;而活血化瘀通絡是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治則。頸痛顆粒是基于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為治法而組方,三七活血化瘀止痛為骨科要藥,能化骨髓之瘀血,托髓中之邪外出。川芎擅長行氣活血、祛風止痛,為血中之氣藥,兼祛風寒濕邪外出;延胡索、羌活、威靈仙能增強三七、川芎活血行氣之功,也有祛風寒濕邪外出,白芍養(yǎng)血柔陰,能濡養(yǎng)筋脈,也可防辛燥過及傷陰,葛根能解肌活血止痛,擅治項背強痛,且能生津液,濡養(yǎng)筋脈。諸藥共濟有濡養(yǎng)筋脈,化痰活血通絡之功,用于椎動脈供血不足引起諸癥,收效明顯。
3.2 手法能解除頸部肌肉痙攣,松解病變組織的粘連,調(diào)節(jié)交感神經(jīng)興奮性,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及神經(jīng)營養(yǎng)功能,促進局部水腫及無菌性炎癥的吸收。撥伸牽引可增大椎間隙和椎間孔,患椎旋轉(zhuǎn)復位可糾正椎節(jié)關系紊亂,減輕或消除對椎動脈神經(jīng)叢刺激和機械性壓迫,增加椎動脈血流,從而改善腦部供血情況。
3.3 頸椎牽引作為一個垂直向上的拉力可增大頸椎間隙和椎間孔,降低對椎間盤的壓力,同時也可使椎管椎間隙內(nèi)形成負壓而有利于突出椎間盤的還納,消除椎間盤及突出的髓核對骨髓有機械性壓迫,恢復頸椎的正常體位和椎管容積。松解粘連的頸部肌肉,伸張畸形的椎動脈,減輕了椎動脈的外部壓力,從而使血液得以暢通,改善了椎一基底動脈的血液供應。本文口服頸痛顆粒配合手法、牽引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明顯緩解,治療效果明顯提高。
[1]楊克勤.脊柱痊愈的臨床與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524-526.
[2]彭志源.最新醫(yī)院臨床疾病診斷依據(jù)與治愈好轉(zhuǎn)標準手冊[M].安徽:安徽音像出版,2004:456.
[3]李學爽,李響,向建武.補陽還五湯加味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120例[J].中國康復,2004,19(3):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