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丹,柳建良,丘苑新
(仲愷農業(yè)工程學院輕工食品學院,廣東 廣州 510225)
供試野生荔枝菌及與其共生的蟻巢、覆蓋的土壤,來自廣州市海珠區(qū)果樹保護區(qū)內的小洲村和侖頭村。
1.2.1 荔枝菌的生態(tài)調查
于荔枝菌采摘期,在廣州市海珠區(qū)果樹保護區(qū)內的小洲村洋桃果園(I)、侖頭村東龍眼果園(II)和侖頭村南荔枝果園(III)荔枝菌的生長地方進行實地調查,觀察荔枝菌子實體的形態(tài);記錄荔枝菌生長與出菇期的氣候條件;測定菌圃的深度、溫度等;觀察和分析采菇地的生長地形及植被。并用問卷調查法采訪當?shù)亻L期采菇者,了解荔枝菌歷年的生長情況及發(fā)生規(guī)律。
1.2.2 菌圃的化學分析
采用蒸餾法測定水分含量;灼燒法測定總灰分含量;酸度計法測定pH值;索氏抽提法測定脂肪含量;容量法測定粗纖維含量;斐林氏容量法測定總糖含量;凱氏定氮法測定蛋白質含量[7]。
1.2.3 菌圃菌相分析
采用稀釋平板計數(shù)法測定菌圃的細菌總數(shù);菌圃真菌主要根據(jù)其子實體的形態(tài)特征參照魏景超等的方法[8,9]進行鑒定。
荔枝菌菌蓋寬5 cm~8 cm,初圓錐形,后伸展呈斗笠狀,淡褐色、濃茶色至灰色,向邊緣色漸淡,呈淡灰白色,成熟時蓋緣呈輻射狀撕裂。菌肉白色,較厚,氣味清香。菌褶離生,稠密,不等長,褶緣波狀,初白色,老后米黃色。菌柄地上部分長5 cm~16 cm,粗1.5 cm,淡灰色至淡褐色,內實,纖維質,具細長假根,褐色至黑褐色,與土中黑翅土白蟻巢相連,菌柄與蟻巢相連接處稍膨大呈吸盤狀,吸盤上部的假根隨生長伸長而變細,在靠近菌蓋部分則逐漸變粗,呈紡錘形,該部位質地脆嫩,為可食的最佳部位(圖1)。孢子橢圓形,無色,孢子印奶白色。單生或群生。
圖1 荔枝菌子實體
小洲村、侖頭村是荔枝菌在果樹保護區(qū)內的主產地,位于果樹保護區(qū)的東部、南部,與珠江南航道相接,是果樹保護區(qū)內原生態(tài)條件保存最好的區(qū)域。據(jù)實地考察,荔枝菌主要分布在該區(qū)域的荔枝、龍眼、洋桃、黃皮果園內,在菜園邊有少量的發(fā)生,且主要生長在荔枝、龍眼、楊桃等果樹樹冠下靠近渠溝旁的白蟻巢上,著生地水分充足,濕度較高,通風良好。
荔枝菌生長區(qū)域屬于亞熱帶濕潤氣候區(qū),其出土亮蓋和采收期集中在6月初至7月初的荔枝上市期間,采收期約1個月左右。據(jù)當?shù)夭晒秸呓榻B,荔枝菌多在天氣悶熱有雷陣雨時生長量較大,而且歷年出菇的地點和時間差異不大,出菇時間多在上午3:00~5:00,在同一地點可采收2次,間隔時間大約1周。廣州市海珠區(qū)果樹保護區(qū)荔枝菌分布區(qū)5月~7月氣象條件、不同深度地溫變化情況見圖 2、表1。
由圖2、表1可見,荔枝菌生長發(fā)育期間屬于氣溫和地溫較高(旬均氣溫28.9℃、旬均地溫28.6℃)、濕度較大(旬均濕度80.3%)、雨量充沛(旬均雨量132 mm)和日照時數(shù)短(旬均28.8 h)的季節(jié)。其中以5月下旬至6月下旬的高相對濕度與荔枝菌的生產周期最為吻合,而6月下旬30℃以上的高溫與5月下旬208.4 mm的超高雨量是引發(fā)高溫、高濕生態(tài)條件的前因后果。因此,高溫、高濕氣候條件是荔枝菌生長發(fā)育的必要生態(tài)條件。
圖2 廣州市海珠區(qū)果樹保護區(qū)荔枝菌分布區(qū)5月~7月氣象條件(2005年~2008年)
荔枝菌地下生長點是白蟻巢,其菌圃的位置、環(huán)境特征與營養(yǎng)成份見圖3和表2、表3。
荔枝菌采收期采集的荔枝菌菌圃深度和溫度分別為28 cm和25.3℃,而菌圃的含水量和pH值分別為20.74%和4.38,其營養(yǎng)成分主要為糖和蛋白質,分別達到40.38%和6.27%。菌圃樣本間的差異主要與菌圃深度關系密切,淺的菌圃表現(xiàn)出溫度高、含水量低,蛋白質和脂肪含量高。菌圃中還含有大量的微生物,經檢測發(fā)現(xiàn)細菌總數(shù)高達7.4×106個·g-1,并有青霉、曲霉、輪枝霉、交鏈孢霉、根霉、毛霉、頂孢頭孢霉等真菌存在。
表1 廣州市海珠區(qū)果樹保護區(qū)荔枝菌分布區(qū)5月~7月不同深度地溫變化(2005年~2008年)
圖3 荔枝菌菌圃位置
表2 不同樣本荔枝菌菌圃環(huán)境特征比較
表3 荔枝菌菌圃的的營養(yǎng)成分
據(jù)調查,荔枝菌發(fā)生量與菌圃大小有關,菌圃越大,其上生長的荔枝菌呈群生狀,出菇多而個體大,產量可高達幾千克。最大的蟻巢直徑有1 m多,周圍衛(wèi)星式分布一些小的蟻巢,小蟻巢上的荔枝菌基本是單生,呈現(xiàn)菌圃越大營養(yǎng)越豐富,荔枝菌產量也越高的特點。因此當?shù)毓r有于每年的1月~2月,在蟻巢周圍用沙壤土覆蓋自制有機肥及4月左右進行松土來增收荔枝菌的傳統(tǒng)做法。
荔枝菌在同一地點一般可采收3年~4年,最長時間達7年。若蟻巢遭到人為破壞,白蟻會搬家導致來年其菌圃無荔枝菌子實體發(fā)生。有些菌圃頭年還能采收到荔枝菌,第2年則只長出黑色呈圓錐的棒狀體(圖4),我們將當年剛采摘過荔枝菌的白蟻巢(內有少量的工蟻)帶回實驗室,塑料袋(末完全密封)包裝放入26℃環(huán)境遮光培養(yǎng),發(fā)現(xiàn)1周后在蟻巢蜂窩式結構內壁上長有許多小白球,2周后小白球消失,整個蟻巢被大量的白色氣生菌絲體包裹,1個月后,長出2個表面黑色,內部白色,長10 cm,直徑大約3 cm的棒狀體子座,鑒定為黑柄炭角菌Xylaria nigripe(kl.)Sacc[10];同時解剖蟻巢,已無活工蟻存在。這與陳士瑜報道凡生長黑柄炭角菌的地方,蟻巢已經死亡,不能再生長雞菌是一致的[11]。
圖4 黑柄炭角菌
荔枝菌生長發(fā)育需要氣溫和地溫較高、濕度較大、雨量充沛和日照時數(shù)短的條件,各地生長月份不一樣,但溫度和濕度條件與云南、四川等地的條件相近 (20℃~28℃),與非洲東部有異(30℃)[10-12]。荔枝菌菌柄地上部分長5 cm~16 cm,地下部分長20 cm~40 cm,快速出菇需要充足的營養(yǎng)和水分。雖然荔枝菌生長的白蟻巢即菌圃,其深度和含水量不及其他地區(qū),但干物質含量和pH值相近[3,13]。這可能與廣州市海珠區(qū)果樹保護區(qū)荔枝菌自然生長地地下水位較高影響了菌圃深度有關。
目前尚未完全摸清白蟻對蟻巢傘的生長發(fā)育,尤其在子實體形成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在自然條件下,蟻巢的存在對蟻巢傘的生長繁殖都是必不可少的[2]。天然白蟻巢菌圃是否是荔枝菌生態(tài)栽培的必要條件,以及探索成熟的生態(tài)模擬條件將成為荔枝菌仿生態(tài)栽培或人工增殖栽培的關鍵。
[1]Hu Zhongce,Zheng Xiaodong,Chen Xinai,et al.Submerged culture of chromium-enriched Termitomyces albuminosus[J].Mycosystema,2008,27(1):118-125.
[2]魏鐵錚,姚一建.蟻巢傘生態(tài)學研究現(xiàn)狀及展望[J].吉林農業(yè)大學學報,2003,25(3): 282-287,295.
[3]Batra LR,Batra SWT.Termite-fungus mutualism[C].//Insect-Fungus symbiosis,nutrition,mutualism and commensalism.New York:Allanheld,Osmun&Co,1979.
[4]Pegler D N,Vanhaecke M.Termitomyces of southeast Asia[J].Kew Bulletin,1994,49(4):717-736.
[6]趙守光,劉小康,陳明達,等.雞菌引種馴化栽培試驗[J].中國食用菌,1997,17(3):11-13.
[7]黃偉坤.食品檢驗與分析[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1989.
[8]卯曉嵐.中國經濟真菌[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
[9]魏景超.真菌鑒定手冊[M].上海:上??萍汲霭嫔纾?979.
[10]陳士瑜.菇菌栽培手冊-220種食、藥用菌的馴化狀況及栽培方法[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3.
[11]張大成,李子平.涼山地區(qū)的雞菌[J].中國食用菌,1988,7(1): 28,29.
[12]Lusoher M.Significance of“fungus garden” in Termite nests[J].Nature,1951,167(6):34-35.
[13]龔國淑,張世熔.雞樅菌的生態(tài)調查及其分離培養(yǎng)[J].四川農業(yè)大學學報,1996,14(3):382-386,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