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梅
(哈爾濱醫(yī)科大學第四附屬醫(yī)院,哈爾濱 150001)
肝癌患者不僅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損害同時大多伴有內(nèi)環(huán)境紊亂,導致肝癌切除術后早期液體分布和容量的改變。術中失血及術后不適當?shù)撵o脈補液治療不僅會增加發(fā)生肝腎綜合征的風險,而且會進一步導致肝細胞和其他器官功能的損害。如何進行靜脈補液治療對于此類患者非常重要。因此,我們對肝癌切除術后所采取的 3種不同液體治療方案進行比較,探尋合理的液體治療方案。
1.1 臨床資料 本院 2007年 6月 ~2009年 12月住院手術的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 51例。診斷經(jīng)肝臟 CT和術后病理證實。其中男 33例、女 18例,年齡 39~70(51±8.2)歲;術前肝功能評級均為 A級;均行左半肝切除術,肝切除量均 <45%,手術時間和術中失血量無顯著差異;術后保持平穩(wěn)生命體征。平均動脈壓與術前水平接近或稍高,尿量 >30 ml/h。一般資料經(jīng)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1.2 補液方法 根據(jù)術后液體治療方法不同進行以下分組,每組 17例:A組給予等滲晶體輸注;B組給予等滲晶體液與羥乙基淀粉(130/0.4)以 2∶1比例輸注,A、B組根據(jù)出入量均衡補液,白蛋白補給量 20 g以上。C組術后等滲晶體液與羥乙基淀粉以 2∶1比例輸注,并盡量減少靜脈補液用量,白蛋白補給量 20 g以下,根據(jù)中心靜脈壓(CVP)適當增加利尿劑用量,CVP控制在 5~8 cmH2O(1 cmH2O=0.098 kPa)范圍內(nèi)。監(jiān)測 3組患者手術當天至術后第 5天的胸、腹水量(均以超聲為準,以胸腔及腹壁厚度說明),并觀察與心、腦、肺相關的并發(fā)癥。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 SPSS 12.0軟件對所有資料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采用 t檢驗,以 P≤0.05為有統(tǒng)計學差異。
2.1 術后胸水量比較 見表 1。
表 1 3組術后左右兩側胸水量比較(cm,ˉx±s)
2.2 術后腹水量比較 見表 2。
表 2 3組術后腹水量比較(cm,ˉx±s)
2.3 術后并發(fā)癥 術后 A組有 4例出現(xiàn)肺水腫、大量血痰,伴有呼吸困難,經(jīng)治療,3例好轉(zhuǎn),1例死亡;2例患者術后第 1天出現(xiàn)躁動、間斷性意識不清,經(jīng)脫水、鎮(zhèn)靜治療 2 d后恢復正常。B、C兩組患者無治療或護理并發(fā)癥發(fā)生,全部存活。
圍手術期使用羥乙基淀粉進行液體治療,可以降低血液黏滯度,改善組織的灌注和氧合;增加紅細胞表面的負荷,降低紅細胞的聚集和全血黏度,改善微循環(huán);能對毛細血管產(chǎn)生堵漏作用,可減少白蛋白滲漏,減輕組織水腫;防止毛細血管內(nèi)皮細胞與白細胞黏附,降低細胞黏附分子在血漿中的濃度[1,2]。也有發(fā)現(xiàn),使用膠體液容量復蘇雖然提高了心臟指數(shù)和灌注壓,但未能改善以胃黏膜 pHi為指標的異常的內(nèi)臟灌注[3]。
本研究中,B、C兩組使用晶膠體輸注,患者術后胸水、腹水量較 A組少;而 C組限制量輸注的患者術后第 1、3天胸水、腹水量少于 B組。并且 B、C兩組無術后并發(fā)癥。因此,合理的晶體液與膠體液比例及輸液總量,對于減少術后相關并發(fā)癥都是非常重要的。隨著外科分子生物學研究的深入,已經(jīng)認識到外科手術與重癥創(chuàng)燒傷和膿毒癥一樣,均可導致機體全身性炎癥反應,引起全身性毛細血管滲漏綜合征[4]。此時全身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內(nèi)液體和血漿蛋白滲透至組織間隙。本研究中,A組給予出入均衡量的等滲晶體液,有 4例患者術后出現(xiàn)肺水腫、大量血痰,伴有呼吸困難;2例患者術后第 1天出現(xiàn)躁動、間斷性意識不清。這可能是使用等滲晶體液復蘇易導致腸道水腫,延緩腸道功能恢復,損害腸黏膜屏障,使得腸內(nèi)細菌移位進一步使組織間液增多以致肺水腫和多器官功能障礙的發(fā)生率明顯升高[5,6]。
肝癌患者肝切除術后聯(lián)合應用限制劑量的等滲晶體液和羥乙基淀粉進行液體治療均能較好地維持有效循環(huán)容量,改善組織灌注,減輕器官組織水腫并促進器官功能恢復,減少肝切除術后胸水、腹水的產(chǎn)生并促其快速消退,避免了大量胸水、腹水引流或胸水、腹水溢漏引起嚴重的蛋白質(zhì)丟失和電解質(zhì)紊亂。能更好地促進患者術后康復,降低圍手術期輸液風險,是肝癌術后患者較合理的液體治療方案。
[1]袁向東,吳粵,葉珩.不同液體復蘇方式治療創(chuàng)傷失血性休克的療效分析[J].中華急診醫(yī)學雜志,2007,16(7):749-751.
[2]王美堂,霍正祿,梅冰.刨傷性休克術前限制性液體復蘇的研究[J].世界急危重病醫(yī)學雜志,2007,4(2):1748-1750.
[3]Asfar P,De Backer D,Meier-Hellmann A,et al.Clinical review:influence of vasoactive and other therapies on intestinal and hepatic circulation in patients with septic shock[J].Crit Care,2004,8(3):170-179.
[4]Verdant C,De Backer D.How monitering of the microcirculation may help us at the bed side[J].Curr Opin Crit Care,2005,11(3):240-244.
[5]Radhakrishnan RS,Xue H,Weisbrodt N,et al.Resuscitation-induced intestinal edema decreases the stiffness and residual stress of the intestine[J].Shock,2005,24(2):165-170.
[6]虞桂芳,張傳永,李瑞東.HES200溶液復蘇失血性休克對肺損傷保護作用的實驗研究[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06,10(4):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