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 華(河南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 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7)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別離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fēng)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
晏殊一生著述頗豐,有《珠玉詞》行世,其詞集的命名取自珠圓玉潤之意。珍珠、美玉雖沒有黃金、鉆石那么璀璨奪目,但它們有其內(nèi)在的美——美在自然、溫潤。由詞人頗具匠心的命名方式,我們對晏殊詞的風(fēng)格就可略見一斑。接下來筆者結(jié)合晏殊的該首《蝶戀花》來分析一下其詞內(nèi)在的魅力。
這首詞在題材上屬于傳統(tǒng)的相思別離之作,但晏殊在創(chuàng)作手法上卻另辟蹊徑,給讀者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間。詞的開頭,便推出了一個頗有意味的意象:“檻菊愁煙蘭泣露”。菊與蘭皆為秋季開花的植物,故此意象首先表明時節(jié)為秋季,為抒發(fā)其相思別離之情營造一種凄涼的氛圍。此外,菊與蘭皆以其耐寒清麗的氣質(zhì)而獲“花中君子”之美稱,常被人們用來喻示人物品性的高潔。例如“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屈原《離騷》),“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飲酒·其五》),“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由此可以看出,詞人在選擇菊、蘭表達感情的用心之處。詞人更用心之處卻在:他讓本沒有生命情感的客觀物象——蘭、菊來承載抒情主人公的主觀情感——愁、泣,此即達到了王國維先生所說的“有我之境”,“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可見,首句菊與蘭的含義指涉,即是人物的情思,確切地說是一種清雅而幽怨的情思,為整首詞奠定了情感基調(diào)。
首句是抒情主人公一大早走出閨房的所見所感,接下來“羅幕輕寒”是抒情主人公走進閨房的所見所感。這種意象的轉(zhuǎn)換表明抒情主人公內(nèi)心情感的變化——心緒不寧。“羅幕”,在這里代指抒情主人公的閨房,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拜p寒”二字準(zhǔn)確地把握了此時此刻的天氣——秋天的早上,但我們的認識不能僅僅停留于此,其實“輕寒”在這里更多是指抒情主人公內(nèi)心情感的凄寒。再續(xù)以“燕子雙飛去”,燕子為什么要飛去呢?自然是無法忍受上面提到的“寒”,似斷實連。燕若如是,人何以堪?用透過一層的創(chuàng)作手法,讓抒情主人公的情感愈轉(zhuǎn)愈深。并且“燕子”素以雌雄頡頏,飛則相隨,以此而成為愛情的象征。“思為雙飛燕,銜泥巢君屋”(《詩經(jīng)·谷風(fēng)》);“燕燕于飛,差池其羽,之子于歸,遠送于野”(《詩經(jīng)·燕燕》)。正是因為燕子的這種成雙成對,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來表達其比翼雙飛的思念,而“雙飛”正是反襯人之孤獨。晏殊詞中甚多類似的意象,諸如:“時時海燕雙飛去”(《踏莎行·細草愁煙》),“燕子雙雙,依舊銜泥入杏梁”(《采桑子·春風(fēng)不負東君信》)。這些意象在詞中已經(jīng)超越了客觀物象本身,在某種程度上都寄托著作者的思想情感。
至此抒情主人公的相思哀怨之情尚未直接表露,可見其詞含蓄之深。又續(xù)以“明月”,以明月寄托相思?!霸隆边@一意象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大量存在,諸如:“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婦,悲嘆有馀哀”(曹植《七哀詩》)、“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情遠》)、“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白居易《八月十五夜禁中寓直寄元四稹》)。這些“月”意象更多的是作為相思別離的自然背景,起著烘托氣氛的作用。而晏殊詞中“明月”另具匠心,他說“明月”之“不諳”似乎有埋怨之意,但更加顯現(xiàn)出抒情主人公的癡情。作者在此第一次提到“離別”,點明主旨,但筆鋒馬上一轉(zhuǎn),繼之“斜光到曉穿朱戶”,除了以明月的無情反襯抒情主人公的癡情(相思愁苦以至通宵未眠)外,還體現(xiàn)了作者“怨而不怒”的詩學(xué)思想,這種詩學(xué)思想正好體現(xiàn)了其詞含蓄蘊藉的美。
綜上所述,詞的上闋意象紛呈,以景為主,抒情主人公的情感都是通過意象含蓄地表達出來的。為了更直觀地領(lǐng)悟上面所闡釋的內(nèi)容,筆者通過一個簡圖呈現(xiàn)于下:
如果說詞的上闋抒情主人公的情感表達得舒緩不迫的話,那么詞的下闋在情感表達上就比較激越一些。上下兩闋在情感上形成比較大的落差,這樣讀者品讀起來就更容易產(chǎn)生藝術(shù)震撼力。接下來我們將仔細品讀下闋:
“昨夜西風(fēng)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過片承上“到曉”,折回寫今晨登高望遠?!拔黠L(fēng)”就是秋風(fēng),與上闋提到的時節(jié)相吻合。悲秋是一種傳統(tǒng)的抒情模式,在作者的其他作品中也都多有體現(xiàn),諸如:“不知多少幽怨,和露泣西風(fēng)”(《訴鐘情·數(shù)枝金菊對芙蓉》)、“梧桐昨夜西風(fēng)急,淡月朧明”(《采桑子·時光只解催人老》)、“胭脂嫩臉,金黃輕蕊,猶自怨西風(fēng)”(《少年游·霜華滿樹》),這些詞句中的“秋風(fēng)”更多只是停留于秋風(fēng)使樹葉為之變黃、為之凋零,這樣的秋天給人以蕭颯之感。但這里除了營造一種蕭颯的氛圍外,更多的是強調(diào)秋風(fēng)吹落葉之后的空曠感。正是因為秋風(fēng)凋碧樹,所以才能“望盡天涯路”,整首詞至此境界高遠而遼闊,拓展了一個高遠闊大而又蒼茫凄美的意境。這個意境,頗為后世論者肯定,王國維就再三贊賞道:“‘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騁’,詩人之憂生也;‘昨夜西風(fēng)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似之?!保ā度碎g詞話》二五)“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xué)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fēng)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保ā度碎g詞話》二六) 王國維先生把這種境界定為成大事業(yè)的第一境界除了注重這種蒼茫遼闊的意境外,他還體會到這里“獨”字的內(nèi)涵。這里的“獨”雖是應(yīng)上闋的“離恨”,反照“雙飛”,但在王國維先生看來這又何嘗不是成就大事業(yè)、大學(xué)問者所必須經(jīng)歷的一個情感階段呢?所以這三句氣象闊大,境界高遠,成為全詞的警句。
高樓騁望,正如歐陽修所說“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踏莎行·候館梅殘》),不見所思,因而想到音書寄遠。至此可見抒情主人公的癡情——嘗試用各種方法來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是“彩箋兼尺素”還是“彩箋無尺素”呢?歷來有很多學(xué)者從各個角度加以闡釋。如朱東潤先生說:“彩箋,彩色的精美箋紙,可供題詩和寫信之用。古人書寫用素絹,通常為一尺,故稱尺素;用為書信的代稱。語出《古詩》:‘客從遠方來,遣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句中兼提彩箋與尺素,乃以重言表示寄情達意的殷切?!背诌@種觀點的還有胡云翼、鐘振振等。還有一種看法是“無尺素”,如俞平伯、沈祖等。筆者贊同“兼尺素”這種觀點,因為通讀整首詞可以發(fā)現(xiàn),無論是戶內(nèi)還是戶外,無論是白天還是黑夜,抒情主人公都想去表達自己的一腔相思之情。這些難道還不足以證明抒情主人公的癡情嗎?這般癡情的女子在想到音書寄遠時,又何曾吝惜“彩箋”和“尺素”呢?即使通過這兩種媒介也不能承載她那濃濃的相思之情。接著繼之以“山長水闊知何處”,登高臨遠,不見所思,音書寄遠又不知應(yīng)該寄往何處,可見“山長水闊”突出了“欲寄彩箋兼尺素”的相思苦戀主題。作者在詞的結(jié)尾用“山長水闊”來營造一個遼闊、雄渾的意境。這種結(jié)尾方法在晏殊其他詞中也有體現(xiàn),諸如:“好夢頻驚,何處高樓雁一聲”(《采桑子·時光只解催人老》)、“可惜異香珠箔外,不辭清唱玉尊前。使星歸覲九重天”(《浣溪沙·綠葉紅花媚曉煙》)。由上可知,詞的下闋是以闊大蒼茫的意境烘托哀婉凄美的情思。
綜觀整首詞,上下闋之間,在境界、風(fēng)格上是有區(qū)別的。上闋取境較狹,風(fēng)格偏于柔婉;下闋境界開闊,風(fēng)格近于悲壯。但上闋于深婉中見含蓄,下闋于廣遠中有思致,全篇一直貫穿著意象虛涵這一總的特點。
[1] 王力堅.以闊大蒼莽的意境,烘托哀婉凄美的情思——晏殊〈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賞論[J].名作欣賞,1999,(3).
[2] 朱東潤.中國歷代文學(xué)作品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5).
[3] 鐘振振.說晏殊《蝶戀花(檻菊愁煙)詞》[J].鑒賞探討.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