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鎮(zhèn)源
汕尾逸揮基金醫(yī)院 汕尾 516600
近年來,我們采用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藥物聯(lián)合治療PIS患者,取得較滿意的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選擇2008-10~2009-10我院神經(jīng)內科住院的首次發(fā)病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為研究對象,均符合診斷標準[1]。入選患者患病時間>6~72 h,且病情持續(xù)進展。排除同時存在顱內出血性疾病或其他系統(tǒng)有出血性傾向者,如血液病、潰瘍病、活動性肺結核等;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TIA);血壓經(jīng)過藥物控制后仍>180/100 mmHg者;嚴重肝、腎功能損害者;房顫患者;顱內血管畸形及動脈瘤患者;術后7d之內者;大面積腦梗死患者。符合以上標準的共有120患者入選本研究,將120例入選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60例。治療組中,男35例,女25例;年齡 27~81(57.8±11.6)歲;神經(jīng)系統(tǒng)CSS評分為(15.4±8.2)分。對照組男33例,女27例;年齡26~83(平均56.4±10.9)歲;神經(jīng)系統(tǒng)CSS評分為(15.8±8.9)分。2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
1.2治療方法抗凝藥物為低分子肝素(常州千紅生化制藥有限公司),抗血小板聚集藥物為奧扎格雷納(丹東制藥廠生產(chǎn)),基礎治療藥物為碟脈靈(吉林通化長白山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生產(chǎn))。治療方案:對照組生理鹽水250 mL+碟脈靈40 mL靜滴,1次/d;生理鹽水 250 mL+奧扎格雷納80 mg靜滴,2次/d;治療組在上述治療基礎上加用低分子肝素5000 U/d,1次/12 h,腹部皮下注射。2組均連續(xù)治療2周后評價臨床療效。
1.3觀察指標2組患者分別于治療前后抽空腹靜脈血檢測相關研究指標:血纖維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時間(APTT),同時監(jiān)測其肝腎功能、尿常規(guī)、便隱血、皮膚黏膜出血等情況。當患者FIB<1 g/L及APT T延長1倍以上時停止用藥[2]。
1.4療效評定[1]基本痊愈:功能缺損評分減少91%~100%,病殘程度0級;顯著進步: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6%~90%,病殘程度為1~3級;進步: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45%;無變化:功能缺損評分減少或增加 17%;惡化:功能缺損評分增加18%以上。
1.5統(tǒng)計學方法所有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s),統(tǒng)計處理先用F檢驗,再行q檢驗。配對資料采用配對t檢驗。數(shù)據(jù)分析采用SPSS13.0統(tǒng)計分析軟件,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組臨床療效比較治療組臨床療效總有效率為86.7%,顯著高于對照組(61.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1。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2組患者的凝血指標比較檢測結果比較治療后,治療組PT、APTT與治療前、對照組比較顯著提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Fib水平與治療前、對照組比較均顯著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各凝血指標治療前后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2。
表2 2組患者的凝血指標檢測結果比較 (s)
表2 2組患者的凝血指標檢測結果比較 (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PT(s)Fib(g/L)APT T(s)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3.17±0.81 1.46±0.32▲* 11.41±6.73 20.56±8.97▲* 27.56±9.41 39.43±9.03▲*對照組 3.16±0.70 3.17±0.65 11.62±6.27 16.18±5.68 27.82±8.27 30.71±5.64
進展性腦卒中是指患者在發(fā)病后,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缺失在6 h內沒有達到高峰,而在48 h內或更長的時間內逐漸進展或階梯式加重。進展性卒中發(fā)病率國內外報道不盡相同,約在12%~42%之間[2]。血栓繼續(xù)進展是導致卒中進展的重要原因。如何進行抗栓治療是治療進展性腦卒中的關鍵。研究表明血小板聚集、纖維蛋白原水平及血液的高凝狀態(tài)在血栓形成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針對與不同凝血階段的藥物治療可以防止血栓進展。理論上,聯(lián)合應用不同作用機制抗栓藥物進行多靶點干預治療和預防缺血性卒中比單一藥物治療更有效[3]。
血液的高凝狀態(tài)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有研究結果表明腦梗死患者凝血系統(tǒng)功能顯著增強,抗凝血及纖溶系統(tǒng)功能減低。近年來低分子肝素(LMWH)因其較好的生物利用度、高效的抗凝活性和安全性,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缺血性腦梗死治療。LM WH是由普通肝素經(jīng)化學或酶降解后的衍生物。相對分子質量平均為4000~6000,其作用特點為:(1)明顯的抗χa因子活性,輕微的抗凝活性,不明顯延長APT T,出血反應少[4];(2)有促進纖溶作用,可促進血管內皮細胞釋放纖維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劑和縮短優(yōu)球蛋白溶解時間,故抗血栓作用強;(3)增強血管內皮細胞抗血栓作用而不干擾血管內皮細胞其他功能。抑制凝血及血小板作用較弱,且不增加血管通透性,故血小板減少及出血發(fā)生率極低。(4)能改變血液黏稠度,促進血液流動,增加細胞表面負荷,從而增強抗凝和抗血栓作用。腦梗死后,血液處于高凝狀態(tài),LMWH可降低高凝指標,改善高凝狀態(tài)[5],改善缺血半暗帶的血液供應,阻止梗死的進一步擴大,使神經(jīng)功能缺損得到恢復。本文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聯(lián)合抗凝、抗血小板聚集針對血栓形成過程進行治療,取得良好的效果。治療組臨床療效總有效率為86.7%,顯著高于對照組(61.7%)(P<0.05);治療后,治療組 PT、APTT與治療前、對照組比較顯著提高(P<0.05);治療組Fib水平與治療前、對照組比較均顯著下降(P<0.05)。說明治療組的臨床效果明顯好于對照組,提示進行、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聯(lián)合治療臨床效果明顯。
綜上所述,采用低分子肝素和奧扎格雷納聯(lián)合進行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聯(lián)合治療進展性缺血性腦卒中臨床療效確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但有關其長期臨床安全性還需要進一步擴大樣本深入研究。
[1]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腦血管疾病分類、診斷要點、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J].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1996,29:379-381.
[2]冷崇健,陳光偉.進展性缺血性腦卒中危險因素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2009,5(2):8-10.
[3]賈麗君,遲魯梅,范佳,等.進展性卒中的臨床分析[J].中風與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08,25(2):191-193.
[4]杜榮品,韓俊平,劉坤申,等.低分子肝素在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1,21(5):314-315.
[5]鄭凱,史庭慧.低分子肝素治療急性腦梗死的臨床觀察[J].內科急危重癥雜志,2000,6(1):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