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效松,雷惠新,張 旭,程 瓊,周秀珍
近年來,血液凝固和纖溶系統(tǒng)的平衡失調(diào)在缺血性腦血管病發(fā)病機制中所起到的作用日益受到關(guān)注。為此,本研究測定67例腦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漿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物(t-PA)、纖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計算PAI-1/t-PA(P/t)值,并與50名健康查體老年人對照,研究分析 P/t值的變化在腦梗死中的臨床意義。
1.1 臨床資料 急性腦梗死組(觀察組):隨機選擇2001年4月—2003年2月我院收治的、發(fā)病時間在1周以內(nèi)的急性腦梗死患者67例,其中男37例,女 30例,年齡 63.00歲±9.58歲。均為首次發(fā)病,均經(jīng)頭顱CT或磁共振成像(M RI)證實,診斷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疾病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1],發(fā)病前無糖尿病,嚴重心、腦、腎及血液系統(tǒng)疾病,發(fā)病前1個月內(nèi)未服用抗血小板藥物、抗凝血藥及影響纖溶活性藥物。正常對照組:同期到我院就診的年齡、性別與觀察組相匹配,排除心、肝、腦、腎及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50名,其中男27名,女23名,年齡61.00歲±7.25歲。
1.2 方法
1.2.1 標本收集 腦梗死組分別于發(fā)病7 d內(nèi),與正常對照組均于清晨7:00~8:00空腹采集肘靜脈血2.7 mL,緩慢注入含有0.3mL109mmol/L枸櫞酸鈉塑料試管中,輕輕混勻,以2 000 r/min離心10 min,取上清液置-20℃低溫冰箱保存待測。
1.2.2 實驗方法 血漿t-PA、PAI-1活性測定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雙抗體夾心法,試劑盒由上海太陽生物技術(shù)公司提供。
腦梗死患者急性期(發(fā)病7 d內(nèi))血漿t-pA活性及PAI-1活性均升高,與正常對照組比較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P/t值較正常對照組降低(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血漿 t-PA、PAI-1、P/t值比較(±s)
表1 兩組血漿 t-PA、PAI-1、P/t值比較(±s)
組別 PAI-1 ng/mL t-PA ng/mL P/t腦梗死組 118.75±30.52 32.02±14.44 5.30±4.54正常對照組 92.83±11.41 17.63±8.12 6.62±3.99 P<0.05 <0.05 <0.05
機體凝血和纖溶系統(tǒng)功能平衡是維持血液流通的基礎(chǔ),任何一方面的功能紊亂都可能導(dǎo)致血栓性疾病。體內(nèi)t-PA與PAI-1是纖溶系統(tǒng)的重要活性物質(zhì)。其主要來源于血管內(nèi)皮細胞,正常情況下血漿t-PA和PAI-1處于動態(tài)平衡狀態(tài)。其中,t-PA為體內(nèi)重要的纖溶激活劑,能選擇性地作用于血栓中的纖溶酶原/纖維蛋白復(fù)合物,使纖溶酶原轉(zhuǎn)變?yōu)槔w溶酶,纖溶酶再將纖維蛋白裂解成纖維蛋白降解產(chǎn)物,從而溶解血栓。PAI-1則是 t-PA的快速抑制物,可與t-PA形成1∶1復(fù)合物,滅活t-PA。t-PA的血液含量及活性可預(yù)測血栓形成的危險度[2],PAI-1水平升高則與心腦血管病變的形成關(guān)系密切[3,4]。
目前,已有許多研究表明腦梗死患者體內(nèi)存在血纖溶系統(tǒng)的失常,認為血漿t-PA和PAI-1水平的異常是腦梗死發(fā)病的危險因素之一[5,6]。本研究亦表明在腦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漿t-PA、PAI-1水平升高,其中t-PA活性升高程度大于PAI-1升高程度,P/t值降低。腦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漿t-PA、PAI-1水平均升高,因此單用t-PA或PAI-1來反映患者此時體內(nèi)的纖溶活性,有較大的片面性。故本研究引入P/t來反映血液中的纖溶活性。本研究結(jié)果提示,P/t值較t-PA、PAI-1穩(wěn)定可靠,用它反映血液中的纖溶活性更有代表性。P/t值高,纖溶活性相對降低,P/t值低,纖溶活性相對亢進。P/t值與纖溶活性表現(xiàn)出一種反比的關(guān)系。本研究中腦梗死病人急性期血漿P/t降低,提示腦梗死急性期患者體內(nèi)纖溶活性處于相對亢進狀態(tài)。
在腦梗死急性期中存在纖溶活性相對亢進的現(xiàn)象,說明此時體內(nèi)凝血纖溶機制已發(fā)生改變。因此給予降低纖維蛋白原的藥物以增加體內(nèi)的纖溶活力,對患者是有益的。本研究提示急性期患者存在纖溶活性相對亢進,因此降低纖維蛋白原的藥物使用時間至少可以延長至一周。這點與溶栓藥物不同。同時,在一級預(yù)防中,根據(jù)P/t值判定血中的纖溶活性,從而采取預(yù)防性干預(yù)措施,這對于預(yù)防腦梗死的發(fā)生可能會有較大的幫助。
[1] 陳清棠.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標準[J].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1996,29(6):379.
[2] Arnell JW,Sweetnam PM,Rumley A,et al.Life style and hemostatic risk factors for ischemic heart disease:T he Caerphilly Study[J].A rterioscler T hromb Vasc Biol,2000,20:271-279.
[3] Haverkate F.Levels of homeostatic factors,arteriosclarosi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J].Vasc Pharmacol,2002,39(3):109-112.
[4] Poredos P.Endothelial dysfunction in the pathogensis of atherosclerosis[J].Int Angiol,2002,21(2):109-116.
[5] Lindgren A,Lindoff C,Norrving B,et al.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and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 in stroke patients[J].Stroke,1996,27(6):1066-1071.
[6] Hayashi T.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and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PAI)[J].Rinsho Byori,1994,42(4):346-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