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莉娟,曹曉嵐
血管性認知功能障礙(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大多是卒中后除語言障礙、肢體功能障礙外的常見癥狀之一??蓡为毎l(fā)生或與阿爾茨海默病(AD)伴發(fā)。通常包括兩類,一類是血管性非癡呆的認知功能損害(V-CIND),其中包含主要表現(xiàn)為多認知功能域損害的血管性輕度認知功能損害(V-MCI);另一類就是傳統(tǒng)的血管性癡呆(VaD)。血管性癡呆由于表現(xiàn)為明顯的認知功能損害,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所以近年來研究較多,而輕度血管性認知功能障礙僅表現(xiàn)為輕度認知功能損害,對日常生活能力影響較輕,常不為患者及家屬所重視,而忽略了對本病的診治,日久則發(fā)展為血管性癡呆。本研究旨在探討導師曹曉嵐教授經驗方益智靈方治療輕度血管性認知障礙的臨床療效。
1.1 納入標準 腦卒中3個月內,出現(xiàn)認知功能障礙,或有神經影像學證據(jù)證明有血管病、循環(huán)障礙、血管性危險因素等存在,且與認知功能障礙有因果關系;符合中醫(yī)病名診斷及證候診斷標準,屬脾腎兩虛兼痰瘀阻竅者;簡易精神狀態(tài)檢查(MMSE)評分文盲組>17分且<30分,小學組>20分且<30分,中學以上組>24分且<30分;腦卒中前無認知功能障礙;年齡45歲~80歲。
1.2 排除標準 各種原因所致的認知功能障礙:包括AD、血管性癡呆或其他原因的癡呆,因頭部損傷,患有認知障礙者,腦炎病史或能引起癡呆的其他疾病如帕金森病、亨廷頓病等;Hachinski缺血指數(shù)(HIS)<7分;抑郁癥或其他精神障礙者;患有某些疾病能干擾認知功能評價,包括嗜酒,或者在過去5年經DSM-Ⅳ標準診斷為吸毒或其他精神性藥物濫用者;伴有嚴重的神經功能缺損者,無法進行認知評價的;合并嚴重心、肺、腎功能障礙者,重癥糖尿病者;有嚴重消化不良,或胃腸道梗阻,或胃和十二指腸潰瘍的患者,能影響藥物吸收的其他胃腸道疾病的患者;曾接受過促智藥,未進行藥物洗脫期。
1.3 臨床資料 2005年11月—2008年3月山東省淄博市張店中醫(yī)院門診及住院病人。選擇符合診斷標準的病人100例,男57例,女43例,年齡46歲~80歲;認知障礙出現(xiàn)最短者3個月,最長者24個月。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50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病情程度、中醫(yī)證候積分等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4 治療方法 治療組口服益智靈(由淄博市張店中醫(yī)院藥劑科制劑室制備)6 g,每日3次。益智靈組方:制首烏30 g,淫羊藿24 g,肉蓯蓉15 g,益智仁30 g,荷葉12 g,白扁豆15 g,石菖蒲15 g,郁金12 g,遠志9 g,黑豆15 g,丹參 30 g,水蛭粉 6 g。上十一味,除水蛭粉外,分別粉碎為細末,混勻,過篩,十二味混勻打水丸,低溫干燥,裝瓶,每瓶60 g(每克含生藥1 g)。對照組口服銀杏葉片(達納康EGb761,天津博富-益普生制藥有限公司生產,進口藥品注冊證號:X19990156)40 mg,每日3次。兩組均服藥12周。治療期間除合并高血壓、糖尿病、感染等疾病,可對癥降壓、降糖、抗感染外,不使用其他具有抗凝、擴血管、親智能作用的中西藥物。
1.5 觀察指標 與腦血管病、認知障礙及周身疾病相關的癥狀、體征;中醫(yī)證候量表、Blessed行為量表、MMSE量表等療效性指標;肝腎功能、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便常規(guī)、心電圖、不良反應等安全性指標。
1.6 療效判定標準 以臨床癥狀等級積分量表分為主要參考指標,采用尼莫地平法計算方式[(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顯效≥71%;好轉≥30%;無效<30%;惡化≥-20%。
1.7 統(tǒng)計學處理 所有數(shù)據(jù)用SPSS13.0軟件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方差分析,等級資料用Ridit分析,計量資料用 t檢驗。
2.1 兩組中醫(yī)證候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中醫(yī)證候療效比較 例(%)
2.2 兩組治療前后Blessed、MMSE積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Blessed、M MSE積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Blessed、M MSE積分比較(±s)分
組別 n Blessed積分 MMSE積分治療組 治療前 50 7.36±1.83 22.26±2.77治療后 50 3.40±3.021)2) 24.96±4.531)2)對照組 治療前 50 7.35±1.79 22.58±2.49治療后 50 5.97±2.811) 24.44±4.241)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2)P<0.05
現(xiàn)代大多數(shù)醫(yī)家認為血管性認知障礙的病因以內因為主,好發(fā)于中風病之后,發(fā)病機制與中風等血管疾病密切相關;病位在腦,涉及肝、腎、心、脾等;病理性質為本虛標實(其中本虛主要是腎虛、氣虛,兼見肝虛、血虛等;標實主要是血瘀、痰阻,兼見氣滯、肝風或火熱等邪)。王永炎等[1]認為本病與中風病有共同體質因素,二者發(fā)病機制密切相關。中風既成,腦髓受損,加之風、火、痰、瘀夾雜為患,痹阻腦脈,以致元神失養(yǎng),靈機記憶漸失,發(fā)為血管性癡呆。本病以腎精虛損為其本,陰陽偏虛為其變,痰瘀閉竅是其發(fā)病關鍵[2]。過偉峰[3]認為本病是以腎虛髓空、痰瘀阻竅為其基本病理特征,是在中風之后風火肆虐之勢己減,而痰瘀膠結難除,閉塞腦絡,損傷腦髓,靈機失用而引發(fā)本病。王永炎院士在多年進行腦病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濁毒痹阻腦絡”的病機理論[4-6],認為年邁之人臟腑漸衰,髓海漸空,虛氣流滯,水津失布,痰瘀內生互結,郁蒸腐化,濁毒化生,敗壞形體,絡脈結滯,損及心腦,涉及肝脾腎諸臟,腦絡痹阻,神機失統(tǒng),發(fā)為腦病。
血管性認知障礙的形成是一個極為復雜的本虛標實、正邪相爭互擾的進行性衰老狀態(tài)下,繼發(fā)于中風和中風相伴而生的病理過程,這一過程表現(xiàn)在脾、腎功能衰退后的腎精虧虛、氣精失化,因此而出現(xiàn)的痰瘀互結、三焦氣化受阻,并反果為因,加重臟腑、氣血的損耗,使人體精、氣生化障礙,邪郁腦絡,氣機壅滯不暢,最終形成腦髓失養(yǎng),神機不清的綜合病理狀態(tài)。其病位在腦,證屬本虛標實,本虛為腎脾虧虛,是VCI發(fā)病內在病理基礎,標實為痰瘀互結,是血管性認知障礙的發(fā)病關鍵。
益智靈方具有益腎健脾、化濁行瘀、醒神開竅、健腦增智的功效。方中何首烏、肉蓯蓉為君藥,補腎填精養(yǎng)血,使腎精充足,髓海得養(yǎng),神機清靈,治療本虛;淫羊藿、益智仁、丹參、水蛭為臣藥,其中淫羊藿、益智仁藥溫腎健脾化濕,使氣血生化有源,腎精得充,協(xié)助君藥添精助陽,化生其源,兼能運化水濕溫化痰濁,有補虛祛邪之力,丹參、水蛭活血祛瘀,治療標實;白扁豆、遠志、郁金、石菖蒲、荷葉、黑豆為佐藥,遠志、郁金、石菖蒲功能豁痰開竅,活血祛痰,解郁安神,白扁豆、黑豆、荷葉共奏輕清醒脾化痰行濕之功。諸藥合用共奏補腎健脾、化痰活血、健腦增智之功,可達到攻補兼施、標本同治的目的。
血管性認知障礙的治療當本著減輕病情,改善臨床癥狀,防止病情惡化進展為目的,在輕度血管性認知障礙階段進行早期干預,防止發(fā)展為血管性癡呆。脾腎虧虛,痰瘀阻竅是血管性認知障礙的主要病機,補益脾腎,化痰活血是其治療大法。臨床實踐中可應用益腎健脾、化濁行瘀、醒神開竅、健腦增智的治則組方治療輕度血管性認知障礙。
[1] 王永炎,劉金民,謝穎楨.中風病智能障礙的中醫(yī)康復//北京中醫(yī)藥大學40周年校慶論文匯編[M].北京:學苑出版社,1996:561-563.
[2] 李建生.姚培發(fā)教授治療老年癡呆的經驗[J].遼寧中醫(yī)雜志,1992,3(7):19.
[3] 過偉峰.血管性癡呆的中醫(yī)藥研究思路與方法[J].湖南中醫(yī)藥導報,1998,4(11):4-5.
[4] 唐啟盛,王永炎,黃啟福.“濁毒痹阻腦絡”對老年期癡呆的研究[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1997,20(6):20-25.
[5] 雷燕,黃啟福,王永炎.論瘀毒阻絡是絡病形成的病理基礎[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1999,22(2):8-10.
[6] 高穎,謝穎禎,王永炎.試論濁毒在血管性癡呆發(fā)病中的作用[J].中國中醫(yī)急癥,2000,9(6):26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