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語文教育“每況愈下”,這是人所共知的事實。
那么,究竟為什么會造成今天這種狀況的呢?
是我們的兒童水平不行嗎?不是,今天的學生比歷史上任何時代的同齡人都來得聰慧。他們對社會生活的洞察能力和對語言文字的感知能力常常令成年人和語文教師瞠目結舌,感到壓力與危機。他們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的學生付出都多,聽得多雜、說得自由、讀得寬泛、寫得頻繁;然而,他們常常說一些讓人聽不懂的話,寫一些讓人認不出的字和看不懂的文章,所表現(xiàn)出不良的學風和習慣,也令人屢見不鮮。
是我們的教師水平不行嗎?不是,當代的教師學歷和業(yè)務水平是中國有史以來總體水平最高的。他們?yōu)楦淖儨蟮恼Z文教育,進行了長期不懈的努力,付出了艱辛的勞動。他們在提高自身素質、改進教學方法、豐富教學藝術、改善教學策略、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加強學法指導、提高語文能力、促進全面發(fā)展等方面,盡其所能進行探索、貢獻力量,可謂嘔心瀝血、勞苦功高。可以說,語文教育的實踐者們已經(jīng)竭盡所能,無可厚非。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語文教學改革始終走在課程教學研究的最前列,多種語文教學思想和方法,幾乎全部是一線教師創(chuàng)造發(fā)明的。怎么到了今天,很多教師竟然疾呼“不會教”了?!
于是,人們重提“漢字難認、漢語難學”,似乎只有“以拉丁化取而代之”這一條路好走,于是,“接軌字母、拼音”論調又出現(xiàn)。其實,非“漢字難認、漢語難學”也。漢語文教學實踐恰恰證明了漢字“拉丁化”不僅不會解決漢語漢字中文普及問題,相反會帶來“語義混亂和文化丟失”。漢文化圈里的日本、韓國等都相繼進行“拼音化”改造,但是,當世界進入現(xiàn)代信息社會以后,他們卻把漢字使用量穩(wěn)定到2500個左右的水平。這是由人種的思維方式和思維習慣決定的。改造一個民族的思維方式和思維習慣是極其困難與艱巨的。何況許許多多實踐證明,并非漢語漢字中文難學,而是近百年來的對漢字“拉丁化”論調的誤導,分散了、扭曲了我們對母語語文的研究,造成漢字研究和中文研究邊緣化的結果。教學實踐已經(jīng)證明:漢字并非難認,漢語、中文并非難學;有成功的經(jīng)驗、理念、策略和方法,實現(xiàn)對漢語文“快速高效”的學習。因此,中國語文的現(xiàn)狀不是漢語漢字中文的基因劣勢所致。
我們說導致中國語文教育現(xiàn)狀的原因,不是漢語、中文自身的問題,也不在兒童、教師身上。因為,雖然教師是教育者、兒童是受教育者,然而他們都是“勢弱的執(zhí)行者和無奈的承受者”,他們沒有“教育選擇權”、“參與決策權”,在“應試教育”的脅迫下甚至連正常的“教育生態(tài)權”都得不到保障,猶如失去“自我”、被剝奪“主體”地位的群體。所以,探究中國語文教育現(xiàn)狀的形成原因,只能從“執(zhí)行和承受”群體的上位層面去思考,只能從“方法、模式、策略、情境”實踐的上位概念去探尋其根本原因,那就是基礎理論觀念的誤導、語文課程設計的偏差與教材編制的方法論失誤,一言以蔽之,就是語文教育脫離了科學發(fā)展觀。
我們不能說社會變革沒有為我們語文教育創(chuàng)造一些機遇和條件。特別是近30年來,改革開放、解放思想的大潮開創(chuàng)了我國思想、經(jīng)濟、文化、教育發(fā)展的最佳時期。語文教育也獲得充分發(fā)展的機遇,但是我們抓住了機遇嗎?我們針對語文教育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哪些經(jīng)過實證而有效的對策?語文教育為文化傳承提供了哪些值得子孫后代稱道的經(jīng)驗?我們較之前人創(chuàng)新、發(fā)展、超越了什么?我們?yōu)榻鉀Q“普九”“掃盲”落實“雙基”、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質提供了怎樣的有效服務?當世界性“漢語熱”出現(xiàn)的時候,我們做好了怎樣切實的準備——是師資?教材?教法?經(jīng)驗?在這里,筆者并沒有全盤否定當前語文教育,只是就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而提出值得反思的問題。
可見,我們長期缺乏在科學發(fā)展觀指導下的科學意識、科學態(tài)度、科學方法、科學精神,用于指導我們的語文教育實踐,嚴重存在著“基礎理論的誤導”和“方法論的失當”。無數(shù)的歷史事實告訴我們,沒有不因為理論的誤導而實踐不失敗的。中共十七大提出科學發(fā)展觀的理念,猶如歷史前進的明燈,再次指明中華民族精神解放的心路歷程,促使我們平和地反思中國語文教育的百年實踐。由此可見:中國語文教育百年實踐的歷史是一部被非科學的語文教育理念桎梏的歷史,是缺乏現(xiàn)代科學發(fā)展觀指導的歷史。中國語文教育的改善,需要在科學發(fā)展觀指導下解放思想、重塑形象、創(chuàng)造神奇。
診斷:中國語文教育病入膏盲
中國語文教育“每況愈下”的癥狀,究其原因在于語文教育“界定失當、目標混沌、理念誤導、內容錯位、方法無序”。
1所謂“界定失當”,是說語文作為學校教育一門最基礎、最核心,因而功能無限、價值無邊的學科,原本應當有明確的界定和精準的定位。然而,對此至今學術界并沒有形成基本的共識。被我們稱之為“語文”的“文”,究竟是文字的“文”?還是文學的“文”、文章的“文”、文道的“文”、文化的“文”、人文的“文”,抑或是中文的“文”?正如,2009年權威教育雜志所談:“語文是什么”至今并無信服的答案——在一定意義上是個偽問題。這不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嗎?!
語文就是“工具”,它不僅是學習其他課程的“工具”,更是學習文學的“工具”、學習說話習作的“工具”、表達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工具”、發(fā)展思維的“工具”、終身教育的“工具”、做現(xiàn)代人的“工具”。在學生沒有掌握這個工具的情況下,任何知識的、人文的、情感的、思想的教育,都很難取得預期的效果。
2所謂“目標混沌”,是說語文作為基礎教育的一門課程,應當而且必須為其各個子系統(tǒng)在不同的年級、不同的階段制訂明確的學習標準,‘給出能夠量化的一定具體的數(shù)據(jù)指標作為發(fā)展目標,而不是模棱兩可、易生歧義的描述性說明。比如,關于閱讀的階段性目標要求。長期以來,對閱讀教學僅做描述性的陳述,缺乏確切的層次性要求,更沒有何時“掌握”、何種“取向”、何種“程度”、何種“指標”的明確要求,閱讀教學幾乎是在混沌目標狀態(tài)下進行的。近30年來組織了閱讀教學觀摩課無數(shù),但不分年級學段、不分地域條件,籠而統(tǒng)之,何談高效?
3所謂“理念誤導”,是說任何一門學科都必須有足以指導實踐沿著正確發(fā)展道路前進的理論體系;如果長期實踐未能證明“指導實踐的理論的正確性”,那么不是主導性理念失誤,就是這種理念未能完善為“自圓其說”的體系,造成對實踐的誤導。比如,沒有遵循漢語、漢字、中文自身規(guī)律,而是運用西方語言學的理論作指導,提倡所謂“人文性”而忽視漢字“形意”本身所隱寓的文化內涵;簡單機械地套用西方的語言學習方式“聽說讀寫”,大談“習得”、“誦讀”、“多背”,殊不知中文學習是不能僅靠“習得、讀、背”可以奏效的。
4所謂“內容錯位”,是說所有學科
都是由足以體現(xiàn)本學科特定規(guī)律和屬性的基礎內容、基本理念和基本方法等內容組成,然而,當前語文學科的教材大都沒有充分體現(xiàn)本學科的上述特質?!拔膶W主題單元”“人文主題單元”以最時髦的姿態(tài)充斥教材之中,其實只不過是“名家名篇”模式在新形勢下新包裝而已?!爸黝}”,是什么主題?是學習語文的主題?還是別的什么學科也可以勝任的主題?如果語文教育需要學習語文的主題,那么,中國語文的主題是什么?語文不是文學,文學也不等于語文。文學學習是語文學習的一部分,但不是語文學習的全部。語文需要、應該、也可以通過文學進行學習,但不能以學習文學為目的;語文需要、應該、也可以通過應用文進行學習,但不能以學習應用文為目的;不能以偏概全。中國語文的學科內容只能服務于語文和語文學習規(guī)律的內容。語文規(guī)律存在于一切學科之中,但不是一切學科規(guī)律本身;語文學習是一切學科學習的基礎,但不是一切學科學習對象本身。常言說“課文只是例子”,誰的“例子”?語文學習和語文教育規(guī)律的“例子”,這里的“例子”闡釋的規(guī)律才是語文課程教學本身需要的真正主題。
5所謂“設計無序”,是說一切積極有效的教育與學習必定是有序的,然而中國語文課程教材設計長期是無序的。歷年來,所有中國語文教育的教材都是“文選式”,并以“名家名篇”“文學性”“人文性”自詡,但是,只知道“佳文美句”,卻不懂得“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結構決定功能”這些基本原理。“名家名篇”即使都是寶石,但也不是項鏈!不曉得“體系、結構”的作用和價值,是釀成中國語文教育實踐悲劇的根本原因之一。當我們的語文教材的單元目錄由下列風馬牛不相及的“小百科”:(1)師生;(2)明月;(3)民族之花;(4)收獲;(5)橋;(6)方寸世界;(7)地名;(8)尊嚴……湊在一起的時候,它沒有體現(xiàn)任何語文教育體系和課程教學結構方面的規(guī)律性,看不出要說明語文課程的什么主題,看不出要解決語文教育的什么問題。無序就不可歸因,不可歸因何談效果、效率?!
上述“界定失當、目標混沌、理念誤導、內容錯位、設計無序”的狀況,說明中國語文教育病入膏肓,需要科學發(fā)展觀指導,加以診治。
處方:科學、序化、高效、和諧
針對中國語文教育缺失明晰的界定,缺失對語文課程教學體系的探討,缺失科學的語文教育課程的教材設計,缺失序化歸因的過程診斷的評價理念,缺失現(xiàn)代效率意識和策略意識等一系列不良傾向,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進行了長期的探索與研究,用大量的實驗研究的突破性事實,實證了中國語文教育的希望,提出中國語文教育“科學、序化、高效、和諧”的宗旨。早在1999年1月,《人民教育》就發(fā)表文章《提高中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曙光》,《教育研究》發(fā)表文章《語文教育新體系研究報告》;2001年作為教育部“九五”重點課題“素質教育目標課程化”的實驗案例通過國家級鑒定,被以葉瀾先生為首的專家組評價為“對語文教學改革作出了突出貢獻”;2004年《中國教育報》再次發(fā)表文章介紹了科學的語文教育理念,所有理念都是遵循科學發(fā)展觀的精神,經(jīng)過了實驗的可行性證實。
1所謂“科學”,是指我們的《大成全語文教育·學材》完全遵循漢語漢字中文的特定規(guī)律。以充分滿足兒童發(fā)展的語言文字需要為本,吸納現(xiàn)代科學技術發(fā)展的最新理念、方法和成果。比如,要解決義務教育階段語文教育達標的突破,就需要解決盡早閱讀問題,也就需要識字教育科學化研究;為解決識字教育科學化問題,就需要針對語文學習的需求,就漢字的使用頻率、字量、字種、字構、構詞等一系列相關內容作統(tǒng)計分析,建立科學認識的基礎。
2所謂“序化”,是說借鑒古今中外所有成功的經(jīng)驗,以建立中國語文教育新體系為目標,在“識字、閱讀、作文、口語交際”和“閱讀修養(yǎng)、漢字文化、語文技術、語文實踐”,以及“自信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諸方面,都作了全面的序化設計,呈縱橫呼應的網(wǎng)絡狀。胡錦濤總書記最近再次強調:“我們強調科學發(fā)展,就是注重統(tǒng)籌兼顧,注重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蔽覀兊捏w會是:中國語文教育也應“注重統(tǒng)籌兼顧”,“注重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
3所謂“高效”,是現(xiàn)代信息社會發(fā)展的基本特征之一,“高效”是課程教學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是中國語文教育課程教學必須予以重視的基本策略原則之一。比如,就落實兒童在書面語學習關鍵期實現(xiàn)“盡早閱讀”這一關鍵性目標,我們運用“大成序化”的教材教法,三個學期完成2500常用字的學習,VA"高效”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為發(fā)展兒童語言文字能力打好基礎。為了確?!靶蚧咝А钡靥岣邔W生語文整體素質和能力,設計了簡明的“讀寫結合”序列。
4所謂“和諧”,是說中國語文教育的根本改觀,需要在科學發(fā)展觀指引下,普及科學發(fā)展的“生態(tài)”意識,以創(chuàng)造“民主、平和”的學術環(huán)境為前提。中國語文教育界,長期存在“文人相輕、固步自封、權威唯上”,積重難返,是妨礙中國語文基礎理論研究健康發(fā)展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以科學發(fā)展觀建立和諧社會”的大好時代,我們應充分解放思想,推進語文教育發(fā)展創(chuàng)新,允許不同理念的設計與實驗。比如,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成果給語文教育帶來新的生長點,積極吸納“漢字計算機技術,以及網(wǎng)絡閱讀、資料檢索、搜集、交流、撰文”等“語文技術”,加以序化,用來豐富、充實語文教育的學科建設。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課題《大成全語文教育·學材》實驗十五年,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兩年超三年、四年抵六年”的目標。我們有理由相信:義務教育階段母語基本過關的目標是可以實現(xiàn)的。參考文獻:
人民教育,1996(5)(6),2009(2)
教育研究,1999(1)
中國教育報,2004.4.16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錢學森,關于思維科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戴汝潛,實用教學方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實驗研究分會漢字文化教育研究中心編,識字教育科學化論文選粹,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6
戴汝潛,大成全語文教育——探索科學的語文教育,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2
(責編牽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