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阿勐 周馨竹 劉興來
互聯(lián)網的飛速發(fā)展使人們的生活方式發(fā)生了巨大的變 革,一方面,互聯(lián)網帶給人們日益豐富多彩的服務項目,讓人們體驗到了信息時代的快捷和方便;另一方面,一些網民無限制地使用網絡,不但影響其工作、學習和生活,而且對其身心健康也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害。
正處身心發(fā)展中的青少年,具有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強、喜歡追求時尚,自控制力弱、人生觀與價值觀尚未形成的特點,容易陷入成癮的境地。自上世紀 90年代末起,網絡成癮現(xiàn)象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并成為近年來心理學、臨床醫(yī)學和社會學研究的熱點問題。目前很多歐美等國家已陸續(xù)設立了網絡成癮干預中心,積極開展網絡成癮的研究和應用心理治療手段治療網絡成癮的實踐。相形之下,國內青少年網絡成癮研究顯然落后,表面關注的多,系統(tǒng)、深入研究的卻很少[1-2]。
對青少年網絡使用行為的研究是關系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重要問題,本研究針對這一階段青少年的網絡使用行為進行探討,借此來對這一領域的相關問題進行分析和討論。
1.1 對象 本研究以黑龍江省某市的高中生為對象。采用分層整群抽樣方法 ,將本市高中分為重點、普通和職高 3類,從這 3類學校中分別隨機抽取市區(qū)及縣內抽取學校各 3所,再從這 9所學校中按年級抽取 2個班進行調查。年級覆蓋 1~ 3年級。本研究共測試了 9所普、職高共 1483名學生,收回問卷1437份,回收率為 96.9%。剔除部分作答不全、明顯反應心向者的無效問卷 78份,得到有效問卷 1359份,有效率為 94.6%。再剔除“沒有使用過網絡”的問卷 97份,得到高中生網絡使用者有效問卷 1262份,其中普高的 683份,職高的 579份。
1.2 方法 為配合研究的需要,本研究用來收集資料的工具,一是自編的《中學生網絡使用行為問卷》,用來了解被試者網絡使用行為的特征和使用方式;二是《中文網絡成癮量表》,用來測量被試者的網絡成癮行為、成癮相關問題及困擾,全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 0.93,2周后再測信度為 0.83。各因素的內部一致性系數則介于 0.79與 0.89之間。此外,針對樣本分配的常態(tài)性檢驗,結果顯示中文網絡成癮量表總分與各分量表得分均符合常態(tài)分配的特性(P<0.001)。中學生網絡使用行為訪談大綱為工具,研究青少年網絡使用的心理和行為變化過程,并對其進行初步的分析[3]。
1.3 數據統(tǒng)計 數據采集方式是將上述 3個測驗一次性發(fā)給被試,不記名,集體和個別施測相結合進行書面測驗。采用SPSS for Window11.0對所有數據進行輸入并統(tǒng)計。
本研究把在中文網絡成癮量表上的得分排序最高的 5%的對象(共 64名)作為網絡成癮高危險群,既網絡成癮者。
2.1 主要社會人口學特征 從就讀學校類別分布上看,以職高略多,為 37名。從總人數的比例上,職高占 5.4%(37/683),普高占 4.7%(27/579)。這可能與不同學校學生素質、管理及教育水平有關,也可能與部分學生由于網絡成癮而學習成績較差較多地進入普通中學和職業(yè)中學有關。
從所在地區(qū)情況分析,市區(qū)的網絡成癮高危人數占成癮高危險群總數的 60.9%(39/64),明顯高于所屬縣;且在總人數的比例上,市區(qū)(7.0%=39/555)的網絡成癮高危人數比例也明顯高于所屬縣(3.5%=25/707)。
在年級和年齡方面,多集中一年級(35.9%)、16周歲(28.1%)和二年級(45.3%)、17周歲 (48.4%)。在性別的比例上,男性(81.2%)高于女性(18.8%)。
2.2 網絡成癮高危險群(以下稱為成癮組)與一般使用者(以下稱為對照組)在網絡使用行為上的差異分析 按就讀學校、所在地區(qū)、就讀年級、性別、年齡,把 64名成癮組對象進行 1∶1配對。其中普高 54名,職高 74名;市區(qū) 78名,所屬縣 50名;一年級 46名 ,二年級 58名 ,三年級 24名;男 104名,女 24名;年齡 16~19歲。
2.2.1 使用年資、使用時間、使用次數及上網地點 在成癮組的 64名對象中,使用年資在 3年以上的有 30位 ,明顯高于對照組。但在半年到 1年、1~2年的對照組略多于成癮組。總體發(fā)現(xiàn)成癮組比對照組有較長使用年資,見表 1。
表 1 使用年資[n(%)]
在每周使用時間上,成癮組使用 10小時以上的有 29位,對照組僅 10位,相差懸殊。在 5小時以下時區(qū)段對照組則達到 45位,多出成癮組 27位,反差更為懸殊,見表 2。
表 2 使用時間[n(%)]
成癮組每周平均使用次數在每周 1~3次及以上區(qū)段的人數均明顯大于對照組,而對照組在少于每周 1次的區(qū)段遠多于成癮組。由此可知,成癮組傾向有較多的每周平均使用次數 ,見表 3。
表 3 使用次數[n(%)]
兩組的主要上網地點同為網吧和家里,而在朋友或同學家及其他地點上網的則都很少。另外,成癮組在學校上網的人數略少于對照組,見表 4。
表 4 上網地點[n(%)]
表 5 常使用的網絡功能 [n(%)]
2.2.2 成癮組和對照組在使用功能、網上活動、使用動機及上網體驗等多選題的卡方檢驗
2.2.2.1 成癮組使用網絡的功能依次是網絡游戲、聊天及WWW(萬維網),而對照組為聊天、網絡游戲及 WWW(萬維網)??ǚ綑z驗顯示:兩組在網絡游戲和虛擬社區(qū)兩項功能之間差異達顯著水平(P<0.05),其它功能兩組之間均無統(tǒng)計學上的意義,見表 5。
2.2.2.2 在常進行的網上活動方面,經卡方檢驗,成癮組玩網絡游戲的活動多于對照組,而閱讀新聞/雜志的活動則少于對照組。兩組在其它網上活動上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由此可知,玩網絡游戲的活動為網絡成癮的危險因素,見表 6。
表 6 常進行的網上活動[n(%)]
2.2.2.3 成癮組網絡使用動機的前 3位依次為無聊、打發(fā)時間(65.65%)、結交新朋友 (60.9%)、增加平時與朋友或同學聊天的話題(50.0%),而對照組依次為:搜尋信息 (57.8%)、結交新朋友(46.9%)、得知最新消息(45.3%)??ǚ綑z驗表明,兩組在無聊、打發(fā)時間、扮演與現(xiàn)實生活中不同的身份、搜尋信息等 3類活動上有顯著性差異,P<0.05。
2.2.2.4 成癮組與對照組上網時體驗最多的均為“網上交流(發(fā)郵件或聊天 )更親密”、“無約束感”(自由表達自己的情感),成癮組關于直率的性方面的討論要多于對照組。卡方檢驗結果表明,在對上網行為“失去控制”感或“失去自制力”感和上網很有刺激感這兩種體驗上,兩組之間有顯著差異。其它體驗無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這兩種體驗與網絡成癮關聯(lián),見表7。
表 7 上網時的體驗[n(%)]
青少年網絡成癮行為的研究結果表明網絡成癮者多具有較長時間的網絡使用經歷,即在非家庭監(jiān)管環(huán)境下上網為主,以及過度的網絡游戲使用特點。
青少年網絡成癮所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現(xiàn)為:首先是時間管理問題,網絡成癮的青少年耗費大量的時間上網,不僅使寶貴的青春流逝,而且也影響到其它方面的發(fā)展[4-5]。其次是健康問題,網絡成癮的青少年長時間“泡”在網上,過多的進行網絡虛擬游戲活動,缺乏必要的鍛煉和休息,甚至顛倒了生物鐘,加重精神和身體的負擔 ,影響其正常的發(fā)育和成長。另外,由于網絡成癮和虛擬社區(qū)的過渡進入,直接影響了青少年的人際關系和學業(yè),相關生活事件的變化又容易引發(fā)其他的心理與行為問題,危害他們的身心健康。青少年是網絡使用的主要人群之一,其中的一定比例已成為網絡成癮的高危險群,這種情況應該引起全社會的充分重視,共同努力,消除網絡依賴,避免產生嚴重的后果[6-7]。視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培養(yǎng)良好的心理素質。對青少年的網絡使用行為給以正確的引導,幫助其全面認識網絡的作用,必要時給予積極的干預。對青少年自身而言,要明確使用網絡的目的,不可沉迷于網絡之中。平時應合理安排時間,培養(yǎng)多方面的興趣,積極參加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
[1]陳俠,黃希庭,白綱.關于網絡成癮的心理學研究 [J].心理科學進展,2003(11):355-356
[2]王楠.青少年精神分裂癥病人沉溺于電子游戲 2例報道 [J].山東精神衛(wèi)生,2002,15(3):232-236
[3]黃萍萍,鄭光,沙吉達,等.上海市徐匯區(qū)中學生計算機應用情況及存在問題調查 [J].上海預防醫(yī)學雜志,2004,16(8):370
[4]歐居湖.青少年學生網絡成癮問題研究 [D].重慶:西南師范大學,2004
[5]張梅花.對青少年網絡成癮的人文探討[J].教育探索,2006,6:46-47
[6]Davis R A.A cognitive-behavior model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J].Computer in Human Behavior,2001,17(2):187-195
[7]Kandell J J.Internet addiction on campus:The vulner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J].CyberPsychology& Behavior,2003,1(1):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