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蕙蘭
“大型展會賽事給城市提供了一次規(guī)劃和改造的契機,無論是北京奧運,上海世博,還是廣州亞運,都讓城市不同程度實現了對老城區(qū)的開發(fā)和再利用?!?/p>
“世博給上海帶來了很多選擇,但是世界上沒有一座成功的城市能在6個月里建成。”世博城市最佳實踐區(qū)馬德里案例館舉行的“開放城市”(OpenCities)論壇上,馬德里館總協調人倪毅蕭(IgnacioNino)感嘆,他坐在11位來自其他城市館的代表中間,剛剛聽完一輪城市發(fā)展“頭腦風暴”。
城市化問題是中國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根據麥肯錫公司近期發(fā)布的《迎接中國十億城市大軍》報告,到2030年,中國城市人口將增加3.5億,達到10億。到2025年,中國將有219座城市人口在100萬以上(歐洲目前只有35座人口在100萬以上的城市),24座城市人口超過500萬。
上海,這座人口超過2000萬的城市,正在進行一場活生生的城市發(fā)展實驗。
競爭力之源
新與舊的和諧,是城市發(fā)展的必選題。
在國外旅居多年的中國人回到上海,使用頻率最高的一句夸獎大概是:上海真像紐約,或者上海真像東京。本地人怡然自得地享用這樣的贊美時,望一眼參差不齊的城市天際線,難免有些缺憾。
一度,整個上海如同一個巨大的建筑工地,到處興建高樓大廈,對此英國《金融時報》冷眼旁觀道,“污染嚴重的黃浦江兩岸密布混凝土公寓高樓的住宅小區(qū),幾乎沒什么綠化(晾的衣服倒是不少)。公園很少,游樂場幾乎聞所未聞;行人專用區(qū)有限,步行被視為該市最危險的運動之一。”
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樓,能夠蘊含上海的歷史和特色?
“城市的競爭力來自這個城市的特色?!庇鴤惗亍伴_放城市”資深顧問GregClark說。
如何在城市發(fā)展過程中平衡新舊城區(qū)的規(guī)劃,許多城市都從這樣的“陣痛”中走過。巴塞羅那案例給這道開放題提供了一種選項。
在上海世博會最佳實踐區(qū)巴塞羅那案例館,處處都是視頻映象組成的“雙面鏡”——左手,是巴塞羅那市中心老城區(qū),右手,是巴塞羅那新創(chuàng)新城區(qū)。這一“雙面鏡”的設計,體現了新老城區(qū)的和諧共生。
老城區(qū)一直是巴塞羅那政治活動的中心,中心地段有很多哥特式建筑。在舊城保護和利用過程中,這些古老的建筑或者被嚴格保留原樣,或者適當添建與改建,成為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圖書館、酒吧,老城區(qū)舊有格局和富有特色的建筑街區(qū)被原汁原味保留。
在新城住宅區(qū)的規(guī)劃上,巴塞羅那同樣有可取之處。一些城市CBD和城郊工業(yè)區(qū)周邊一到晚上就空空蕩蕩、漆黑一片。巴塞羅那將舊工廠改建成新型公寓或綜合體育館,加強教育、文化、醫(yī)療等配套設施建設,讓新城同樣具有高品質生活水準。
“大型展會賽事給城市提供了一次規(guī)劃和改造的契機,無論是北京奧運,上海世博,還是廣州亞運,都讓城市不同程度實現了對老城區(qū)的開發(fā)和再利用,這種改造所取得的影響是長遠的?!敝袊鞘幸?guī)劃學會副主席兼秘書長石楠教授表示。世博園區(qū)工業(yè)用地改頭換面,在后世博時期投入商業(yè)用途,將與陸家嘴板塊和虹橋板塊遙相呼應。
復活自行車
自然與城市的和諧,是發(fā)展繞不開的挑戰(zhàn)。
“巴塞羅那不止有足球,還有……”類似這樣語句幾乎是每個案例館代表的開場白。對參與國家而言,在世博會上輸出生活方式或理念,意義不遜于輸出文化。
“在上海如果一個男人騎自行車,找女朋友是不是很困難?”歐登塞案例館工作人員Nina來滬不久,但已經對“行情”有幾分了解。不過在丹麥作家安徒生的故鄉(xiāng)歐登塞,騎自行車是一項“日不落”時尚。
歐登塞案例館是一個開放式的露天展館,由丹麥著名建筑設計工作室Kvorning設計。展館前方金色的太陽臉標志是安徒生乃至歐登塞旅游業(yè)的象征。這張臉大有來歷,是根據在歐登塞出生的安徒生的剪紙而做成的。
用鋼結構和玻璃搭建的圓形露天空間中,則展示了各種吸引人的自行車和騎車裝備,游客可以尋覓到鋁合金自行車,電動自行車等環(huán)保自行車的身影。
300平方公里的土地,500公里的自行車道,這番不可思議的數據,在丹麥第三大城市歐登塞真實存在。在歐登塞人眼里,自行車不僅僅是一個運輸工具,更是一種生活方式。
城市發(fā)展的代價之一就是汽車尾氣肆虐。自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歐登塞舍棄汽車、復活自行車的努力奮斗史讓人們看見希望,越來越多人體會到,環(huán)保不是技術層面的問題,而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霸谥袊T自行車的人很多,但是他們一有錢就去買小汽車,和我們完全不一樣?!盢ina感慨。
廉租房也可以是“豪宅”
人與城市的和諧,貫穿著發(fā)展的過程。
以高福利著稱的歐洲國家,在城市最佳實踐區(qū)展示了自己的人文關懷。西班牙馬德里館由一座通體附滿竹子,被稱為“竹屋”的房子和一座名為“空氣樹”的奇特建筑構成,“綠色”和“人性化”是該館的亮點所在。
位于西班牙的“竹屋”原型是一幢廉租房,上海的“竹屋”則變成一座展館。建筑外部保留了竹屋的原貌,但為適應上海的氣候稍微進行了修改。參觀者在欣賞時,就能了解如何通過建筑結構中集成的一些元素,諸如制冷和燈光控制等簡單操作,實現可再生能源的應用。
高科技高投入,廉租房也有“新造法”?!敖衲?月份我們將與上海市政府簽署協議,就上海的經濟適用房進行合作?!瘪R德里案例館總協調人、馬德里全球國際戰(zhàn)略與發(fā)展CEO倪毅蕭告訴記者,其中主要是進行技術交換和交流,馬德里有1200位設計師,其中很多在國際上很有名,“設計”將是雙方合作的重要內容。對經濟適用房,馬德里很多設計師都有自己的想法,其中包括外墻對竹元素的應用,這些想法和設計也可能會被帶到上海。
“空氣樹”也是馬德里館的一個組成部分,這幢建筑配有小型的風力機用于“生產”電能,還另外配備有大型風扇用于為參觀者降溫。
在馬德里Vallecas小鎮(zhèn)的生態(tài)大道(EcoBoulevard)上,人們建造了三棵生物氣候學樹,該樹由Eco-sistemaUrbano事務所的BelindaTato設計的,而馬德里館中的“空氣樹”便是這三棵其中一棵的復制品。這一建筑在面對公共空間的問題中不失為一種創(chuàng)新的嘗試。
一些地區(qū)正打算將“空氣樹”復制到當地。如澳門特區(qū)有關政府官員在參觀完后,覺得“空氣樹”對于澳門這樣氣溫較高的地區(qū)來說非常適宜,而北京奧運村也向馬德里館表達了希望復制“空氣樹”的強烈愿望,希望“空氣樹”能成為市民乘涼休閑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