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石酸是拆分堿性化合物的常用手性試劑,應用廣泛[1]。在酒石酸的關鍵官能團——羧基的鄰近引入多個極性基團(如芳?;?,可增強酒石酸對被拆分物的識別作用,當其與對映體成鹽時,會形成兩個以上接觸點,提高拆分能力,如L-二苯甲酰酒石酸的拆分效果遠優(yōu)于L-酒石酸[2]。同時,若能增強酒石酸的酸堿性也利于非對映異構體鹽的形成,特別是當被拆分的外消旋物是弱堿時更為重要[3]。
外作者在此以鄰甲基苯甲酸和二氯亞砜為原料,合成了鄰甲基苯甲酰氯(Ⅱ);再以此中間體與L-酒石酸反應,生成L-(-)-二鄰甲基苯甲酰酒石酸酐(Ⅲ);該酸酐經水解得到目標化合物L-(-)-二鄰甲基苯甲酰酒石酸(Ⅳ)。探討了相關因素對合成反應的影響,并確定了最佳的合成工藝條件。合成路線如下:
L-酒石酸、鄰甲基苯甲酸、二氯亞砜、甲苯,均為化學純。
X-4型數字顯微熔點測定儀,Bruker-300型核磁共振儀,IRPrestige-21型紅外分析儀,WZZ-2B型自動旋光儀。
1.2.1 鄰甲基苯甲酰氯(Ⅱ)的合成[4]
在裝有回流冷凝器(與氣體吸收裝置相連)的250 mL圓底燒瓶中加入27.2 g(200 mmol)鄰甲基苯甲酸和60.0 g(500 mmol)新蒸的二氯亞砜,攪拌下加熱回流4 h,再減壓蒸去未反應的二氯亞砜,得到無色透明液體鄰甲基苯甲酰氯30.1 g,產率97.3%。
1.2.2 L-(-)-二鄰甲基苯甲酰酒石酸酐(Ⅲ)的合成
取12.2 g(81 mmol)L-酒石酸和50 mL甲苯于帶回流裝置的250 mL圓底三口燒瓶中,加熱至90℃,用恒壓滴液漏斗緩慢滴加30.1 g(195 mmol)鄰甲基苯甲酰氯,攪拌下回流反應3 h,自然冷卻至室溫,析出晶體,抽濾,甲苯洗滌,干燥,得到白色晶體L-(-)-二鄰甲基苯甲酰酒石酸酐28.9 g,產率96.8%。
1.2.3 L-(-)-二鄰甲基苯甲酰酒石酸(Ⅳ)的合成
在裝有回流冷凝器的250 mL圓底燒瓶中加入28.9 g(78 mmol)L-(-)-二鄰甲基苯甲酰酒石酸酐和80 mL蒸餾水,攪拌回流反應2 h,冷卻至室溫,析出白色晶體,過濾,用甲苯重結晶,得到白色晶體L-(-)-二鄰甲基苯甲酰酒石酸28.2 g,產率93.6%。三步總產率88.2%。
固定L-酒石酸用量為1.0 mol,考察鄰甲基苯甲酰氯用量對化合物Ⅲ產率的影響,結果見表1。
表1 鄰甲基苯甲酰氯用量對化合物Ⅲ產率的影響
由表1可看出,鄰甲基苯甲酰氯用量對化合物Ⅲ的產率影響較大,當其用量由2.0 mol增加至2.4 mol時,化合物Ⅲ的產率由90.5%提高到96.8%;再繼續(xù)增加鄰甲基苯甲酰氯的用量,產率提高不顯著??紤]到經濟因素,鄰甲基苯甲酰氯的用量以2.4 mol為宜,即L-酒石酸與鄰甲基苯甲酰氯的摩爾比為1.0∶2.4。
其它條件不變,考察回流反應時間對化合物Ⅲ產率的影響,結果見表2。
由表2可看出,當回流反應時間為3 h時,化合物Ⅲ的產率就達到96.8%;繼續(xù)延長回流反應時間,產率基本保持不變。因此,回流反應時間以3 h為宜。
表2 回流反應時間對化合物Ⅲ產率的影響
表3 酸酐水解時間對化合物Ⅳ產率的影響
由表3可看出,酸酐水解時間對化合物Ⅳ的產率影響顯著。當酸酐水解時間為0.5 h時,化合物Ⅳ產率較低、酸酐未完全水解;當酸酐水解時間為2 h時,化合物Ⅳ產率為93.6%;繼續(xù)延長酸酐水解時間,化合物Ⅳ產率增加不明顯。因此,酸酐水解時間以2 h為宜。
在L-酒石酸與鄰甲基苯甲酰氯摩爾比為1.0∶2.4、回流反應時間為3 h、酸酐水解時間為2 h的最佳工藝條件下,依次將目標化合物的規(guī)模擴大到200 g、1000 g和5000 g,各進行3次平行實驗,總產率分別為88.3%、88.2%、88.4%。結果表明,所確定的優(yōu)化合成工藝重現性好。
以鄰甲基苯甲酸和二氯亞砜為原料,合成了鄰甲基苯甲酰氯;再將L-酒石酸與鄰甲基苯甲酰氯反應,生成L-(-)-二鄰甲基苯甲酰酒石酸酐;該酸酐經水解得到了目標化合物L-(-)-二鄰甲基苯甲酰酒石酸。最佳工藝條件為:L-酒石酸與鄰甲基苯甲酰氯的摩爾比1.0∶2.4、回流反應時間3 h、酸酐水解時間2 h。在此條件下,總產率達到88.2%。該合成方法工藝簡單、操作簡便、產率較高、產品純度好、重現性好,具有較好的工業(yè)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 車超,代星,毛淑芬,等.手性仲丁胺的制備拆分和光學純度的測定[J].有機化學,2003,23(4): 390-392.
[2] 呂秀娟,梅璐璐,施小新.手性拆分劑L-二苯甲酰酒石酸和L-二乙酰酒石酸的合成研究[J].精細化工中間體,2005,35(4):12-14.
[3] 李根容,李志良.手性藥物拆分技術研究進展[J].中國新藥雜志,2005,14(8): 969-973.
[4] 樊能廷.有機合成事典[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1992: 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