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小平
臨床觀察發(fā)現(xiàn),直接將冷存庫血(2~8℃)輸入患者體內(nèi)可導致其體溫下降,凝血功能障礙,同時低溫抑制心肌收縮,導致血壓下降及外周循環(huán)障礙,嚴重時引起心臟驟停。尤其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因為他們肌體的耐受力下降,體溫較年輕人低(身體正常的老年人)。更容易出現(xiàn)低體溫并發(fā)癥。
庫血在儲存期間還可發(fā)生一系列理化變化,出現(xiàn)紅細胞變形和流動性的降低,進一步影響外周微循環(huán)的灌注,加重循環(huán)障礙。庫血復溫(37℃,水浴10 min)則可避免因大量輸入冷庫存血所造成的上述諸多嚴重并發(fā)癥,提高危重患者搶救的成活率。減少老年人的輸血反應(yīng),消除低體溫并發(fā)癥。目前,對庫血復溫的研究報道多為復溫方法或復溫后的有形成分、生化分析等[1],基于紅細胞流變特性與輸注效果密切相關(guān),筆者對比觀察了紅細胞懸液復溫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
1.1 隨機抽取30袋庫存紅細胞懸液,在超凈工作臺下混勻后無菌抽取血樣4 ml,等分為復溫前和復溫后兩組,前組保存于4℃儲血冰箱,后組置37℃水浴箱孵浴10 min。
1.2 方法 采用R80型電腦全自動血液流變學測定儀(STEELLEX公司),測定紅細胞高切黏度(切變率200/S)中切黏度(切變率30/S)、低切變率(切變率為5/S和1/S)、聚集指數(shù)、紅細胞壓積及紅細胞變形性(紅細胞高切黏度指標反映)。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成對資料t檢驗表1庫血(紅細胞懸液)復溫前后血液流變學變化(,n=30)。
見表1。
表1 庫血(紅細胞懸液)復溫前后血液流變學變化(,n=30)
表1 庫血(紅細胞懸液)復溫前后血液流變學變化(,n=30)
血液黏度(mpa/s)<0.01 <0.01 <0.05 <0.05 <0.01 >0.05 >0.05還原比黏度 紅細胞高切(200/S) 中切(30/S) 低切5/S 低切1/S 高切200/S 低切1/S 6.55±1.43 17.52±2.95 0.59±0.05 2.35±0.10復溫后(37℃) 4.65±0.85 5.31±.94 7.01±1.20 11.27±1.97 6.08±0.58 17.00±2.03 0.59±0.05 2.41±0.12 T 3.39933 3.14565 2.53312 2.265486 3.17895 1.4610 1.9320 P壓積 聚集指數(shù)4℃ 4.98±1.16 5.61±1.29 7.31±1.64 11.67±2.55
快速輸入大量冷存庫血常引起患者體溫下降,誘發(fā)包括應(yīng)激反應(yīng)及免疫系統(tǒng)的功能不足、藥物清除障礙、乳酸積累、心率失常等一系列生理病理變化。臨床實驗觀察顯示低溫引起清醒或淺麻醉患者寒戰(zhàn),組織耗氧增加及凝血功能的障礙等;同時低溫引起凝血功能障礙主要表現(xiàn)為:①凝血因子缺乏及凝血酶功能減退;②纖維蛋白的溶解過程增強;③血小板形態(tài)和功能降低。因此大劑量輸血時,為防止體溫下降引發(fā)的并發(fā)癥,將庫血復溫是十分必要的。
筆者觀察的實驗標本均為隨機抽取的庫存紅細胞懸液,保存時間多在10 d左右,由于紅細胞壓積比較高(0.595±0.057),故實驗結(jié)果比全血黏度高。實驗復溫條件定為35~37℃水浴10 min,這是由于在此溫度條件下紅細胞的完整性不受影響,而且?guī)齑嫜獜蜏兀?7℃,血清鉀及游離血紅蛋白含量不會明顯增加,從而既防止體溫下降又不使紅細胞破壞過多。
血液高切黏度主要受紅細胞變形性的影響,當紅細胞硬度增加,變形能力下降時黏度增高,本實驗組高切黏度復溫后與復溫前相比明顯降低(P<0.01),說明復溫使細胞膜脂流動性增加,變形能力增加,硬度降低;低切粘同樣明顯降低(P<0.01),說明紅細胞變性性及細胞內(nèi)黏度發(fā)生許多變化,導致整體細胞流動性的增強。
血液還原比黏度是在不考慮壓積的影響下反映紅細胞的黏度變化。實驗顯示高切(200/S)還原比黏度復溫后明顯降低,說明復溫確有改變細胞膜流動性,減低細胞膜硬度,提高紅細胞變形能力的作用。而低切(1/S)復溫后的還原比黏度及聚集指數(shù)無差異,說明復溫對單一紅細胞聚集性影響不大[2]。
庫血在儲存期間由于受到儲存、保養(yǎng)條件限制,使紅細胞的理化功能嚴重受害,膜ATP酶功能抑制,細胞膜流動性和通透性發(fā)生改變,紅細胞變形性降低,聚集性增加,細胞黏彈性下降致使細胞變硬,血黏度升高。麻醉手術(shù)期間,內(nèi)源性縮血管物質(zhì)的釋放及外源性血管藥物的應(yīng)用,導致外周微血管的收縮,加之大劑量冷存庫血的應(yīng)用,進一步加重外周微循環(huán)障礙,影響周圍組織灌注,降低機體對手術(shù)的耐受和康復。因此,降低聚集性,增加變形性是保證紅細胞在體內(nèi)發(fā)揮最大生理功能的一種重要手段。
庫存血中紅細胞流變特性變化直接影響紅細胞質(zhì)量及回輸后的功能[3]。因為庫存紅細胞硬度增加,變形能力下降,細胞通過毛細血管時易遭到破壞,因此導致輸血效果降低。
綜上所述,庫血經(jīng)過復溫后可明顯降低儲存血紅細胞的硬度及血液黏稠度,提高血液的流動性,利于血液灌注及組織供氧,提高輸血效果,減少老年人的各種并發(fā)癥。并消除了由于輸大劑量冷庫存血而導致的低體溫誘發(fā)的許多不良反應(yīng),方法簡單、易行、利于臨床推廣[4]。
[1]張振才,張明文,方秦模,等.庫血復溫后有形成分、生化及血氣改變的研究.哈爾濱醫(yī)科大學學報,2001,35(6):427.
[2]曹翠珍,楊曉順,庫血加溫的臨床應(yīng)用與改變.中華護理雜志,1994,29(3):175.
[3]張焰,劉萍,丁浩中,等.庫血的血流變性狀與臨床應(yīng)用利弊.中國微循環(huán),1999,3(1):36.
[4]張紅,喻田,鄧勝利,等.庫血加溫對紅細胞影響的臨床研究.貴州醫(yī)藥,2000,2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