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嫣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 杭州 310053
呂 玲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第一臨床分院
慢性盆腔炎是婦科常見病、多發(fā)病,常反復發(fā)作,纏綿難愈,易引起慢性盆腔痛,不孕不育等,嚴重影響婦女身心健康。我院采用中藥配伍克林霉素及普魯卡因保留灌腸治療該病 70例,療效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07年 1月 ~2009年 6月,我院婦科門診慢性盆腔炎患者 142例,隨機分治療組 70例,年齡 22~37歲,平均 29.3歲,病程 6~40個月,平均 22.4個月;對照組 72例,年齡 21~35歲,平均28.8歲,病程 4~35個月,平均 17.8個月。兩組年齡、病程、病情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 參照第六版《婦產(chǎn)科學》[1]及《中醫(yī)婦科學》(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2]。中醫(yī)辨證:濕熱瘀結(jié)證。主癥:下腹脹痛或刺痛,痛有定處,腰骶酸楚或脹痛,帶下量多,色黃質(zhì)稠。次癥:經(jīng)期腹痛加重,月經(jīng)量多,經(jīng)期延長,低熱起伏,神疲乏力,小便黃,大便干燥或溏而不爽。舌脈:舌質(zhì)暗紅或紅,或見瘀點或瘀斑,舌苔黃膩或白膩,脈弦滑或弦澀。具備主癥 2項及次癥 2項即可診斷。
1.3 癥狀積分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子宮壓痛程度、活動情況按輕中重分別記 3、4、5分,附件按增厚、壓痛、包塊程度記 0、1、2、3分(雙側(cè) ×2),病程每增加 1年加 0.5分。積分 5~9分為輕度,10~15分為中度,15分以上為重度。其中治療組輕度 5例,中度 39例,重度 26例;對照組輕度 6例,中度 41例,重度 25例。
對照組采用自擬中藥方保留灌湯。治療組采用自擬中藥方配伍克林霉素、普魯卡因保留灌腸。中藥組方:紅藤 20g,丹參、生牡蠣各 15g,蒲公英 30g,蛇舌草、馬齒莧、制元胡、澤瀉各 15g,丹皮 10g,大青葉 15g,敗醬草 20g,制沒藥、制乳香各 5g,半枝蓮、土茯苓各 15g,川楝子 10g。1天 1劑,加水 500ml煎煮濃縮至 100ml,紗布過濾,藥溫保持 38~40℃,加入克林霉素 0.6g、2%普魯卡因 10ml混勻。于晚上臨睡前排便后,左側(cè)臥位將導管由肛門慢慢插入 15~20cm,緩慢將藥液注入,保留 8小時以上,每晚 1次,10天為 1個療程,間隔 4天重復下個療程。經(jīng)期停用,治療 3~5個療程評估療效。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 SPSS11.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采用 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 χ2檢驗。
3.1 療效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慢性盆腔炎療效標準擬定。痊愈:癥狀消失,婦科檢查恢復正常,積分降低 >95%,B超檢查盆腔包塊及積液消失;顯效:癥狀消失或明顯減輕,婦科檢查有明顯改善,積分降低 70%~95%,B超檢查包塊縮小、積液減少 2/3以上;有效:癥狀減輕,婦科檢查有改善,積分降低 30%~69%,B超檢查包塊縮小,積液減少 1/3以上;無效:癥狀及婦科檢查均無改善或有所加重,積分減少≤3%;B超檢查包塊縮小、積液減少 1/3以下或增加。
3.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及痊愈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3.3 兩組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積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積分下降顯著,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積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積分比較()分
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 別 n/例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70 14.2±4.4 3.7±1.1△對照組 72 13.4±4.2 4.1±1.2
3.4 不良反應(yīng) 用藥期間,兩組均有輕微胃腸道反應(yīng),初起大便次數(shù)稍多,有下腹部灼熱感,但均能耐受。治療后復查血尿常規(guī)、肝腎功能,均未見異常。
慢性盆腔炎的治療一般采用抗感染的綜合治療,療程長,費用高,易復發(fā)。中藥治療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改善組織營養(yǎng)狀態(tài),分解組織粘連,有利于炎癥的吸收和消退,防止長期應(yīng)用抗生素引起的耐藥及多重感染。但常規(guī)口服用藥,藥物難以作用于病灶達到足夠的效價,使病情反復,頑固難愈,且長期服用患者常難以耐受。灌腸療法直接作用于直腸黏膜,經(jīng)靜脈叢進入下腔靜脈,作用于盆腔,提高了中藥的生物利用度,避免了肝臟的首過效應(yīng)和胃腸刺激。且藥溫略高于體溫,能使血管擴張,既改善盆腔局部血液循環(huán)及子宮輸卵管內(nèi)環(huán)境,又促進藥物吸收。
本研究采用中藥方中蒲公英、紅藤[4]、大青葉清血分熱毒,散營分瘀血,敗醬草[5]苦能燥濕,蛇舌草清熱利濕,澤瀉、土茯苓利濕解毒,元胡、川楝子行氣止痛;乳香、沒藥活血行氣、消腫生肌,具有較強的活血化瘀、攻堅消積作用;丹皮、丹參[6]通行血脈,為活血化瘀、清熱解毒之品,功擅活血祛瘀,善治癥瘕積聚。配伍普魯卡因可降低直腸壓力感受器的興奮性,使藥物在腸道保留時間延長,提高了中藥之功效,且能減輕刺激??肆置顾貙捬蹙?、革蘭氏陽性菌敏感,臨床治療慢性盆腔炎應(yīng)用極少,本研究配伍克林霉素,臨床觀察療效較好。
[1] 樂 杰.婦產(chǎn)科學[M].第 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246-252.
[2] 張玉珍.中醫(yī)婦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198-203.
[3]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139-141.
[4] 蘇頌.本草圖經(jīng)[J].安徽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94.74.
[5] 李時珍.本草綱目[J].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132.
[6] 王孟英.重慶堂隨筆[M].北京:中醫(yī)古籍出版社,198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