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燕 浙江省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 杭州 310003
痛風是由于嘌呤代謝紊亂和(或)尿酸排泄減少所引起的一組代謝性疾病,表現為高尿酸血癥和尿酸鹽結晶所致的特征性急性關節(jié)炎,并可發(fā)生痛風性腎病、尿酸性尿路結石等。臨床上以痛風性關節(jié)炎多見。筆者于 2007年 3月 ~2009年 7月對痛風性關節(jié)炎患者采用常規(guī)治療加痛風貼穴位貼敷,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57例痛風急性發(fā)作期患者按照住院號的奇偶分為觀察組 29例,男 27例,女 2例,年齡 29~71歲,平均 51.6±11.9歲 。對照組 28例,男 27例,女1例,年齡 28~67歲,平均 51.4±12.7歲。 57例均符合美國風濕病學會 1977年修訂的急性痛風性關節(jié)炎診斷標準[1],并排除慢性腎病、藥物等所致繼發(fā)性痛風及合并有其他器質性疾病者。主要臨床表現為急性發(fā)作的關節(jié)充血、腫脹、發(fā)熱、劇痛。兩組性別、年齡、病情均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用秋水仙堿、非甾體類抗炎藥、堿化尿液、補液等常規(guī)治療。觀察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加用痛風貼穴位貼敷。膝關節(jié)患者取膝眼、陰(陽)陵泉、血海等,踝關節(jié)患者取申脈、照海、邱墟等,腕關節(jié)患者取外關、陽池,指關節(jié)直接用痛風貼包裹。每次取 2~3個穴位或壓痛點。痛風貼為黑褐色藥膏,本院自制制劑,以生大黃、路路通、牛膝、川烏、紅花、生乳香等按一定比例制成 1cm×1cm大小的藥餅。貼敷后輕輕按壓,使藥物與穴位充分接觸,待 24小時后更換。兩組均治療 7天為 1個療程,觀察 1個療程。
3.1 疼痛判斷 臨床觀察指標選用疼痛主觀分級指數(VSA)[2]。 Ⅰ級:無疼痛;Ⅱ級:輕度疼痛;Ⅲ級:中度疼痛;Ⅳ級:重度疼痛。疼痛分級降低 1級為緩解。
3.2 結 果 兩組治療后疼痛緩解起效時間、消失時間比較,見表 1。
表1 兩組治療后疼痛緩解消失時間比較()h
表1 兩組治療后疼痛緩解消失時間比較()h
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n/例 疼痛緩解時間 疼痛消失時間觀察組 29 2.09±0.96△ 17.01±4.20△對照組 28 6.77±1.34 43.42±4.20
4.1 貼敷前護理 向患者說明穴位貼敷的目的、注意事項,以取得患者配合。評估患者皮膚情況,貼敷前觀察局部皮膚有無破損、流液、滲出。用藥前詢問患者有無皮膚過敏史,如皮膚劃痕、膠布過敏等。
4.2 穴位貼敷的觀察及護理 根據痛風性關節(jié)炎病變部位,正確選擇穴位。觀察貼敷期間患者有無局部灼痛、瘙癢、丘疹、水泡等過敏反應,如有不適及時停止敷貼,清除藥物,給予抗過敏治療。小水泡可自行吸收,大水泡用無菌注射器消毒后從水泡最底部抽取滲液,用無菌紗布覆蓋,保持干燥,避免感染。
4.3 心理護理 隨著飲食結構的改變,痛風性關節(jié)炎的發(fā)病率有所增加,由于疾病反復發(fā)作,發(fā)作時疼痛難忍,患者普遍存在焦慮、煩躁等心理問題。護理中,關心患者的心理感受,及時溝通,做好飲食控制[3]。鼓勵患者正確對待疾病,以積極的心態(tài)主動配合治療。
痛風貼用生大黃清熱瀉火、涼血解毒、逐瘀通經;路路通、牛膝祛風除濕散瘀、舒筋通絡;川烏、紅花行氣活血、溫經散寒、疏通經絡;生乳香活血祛瘀、通經止痛;全方配合有祛風除濕,活血祛瘀,消腫止痛之效?!夺t(yī)學源流論》曰:“使藥性從皮膚入腠理,通經貫絡,較之服藥尤有力,此致妙之法也。”中醫(yī)認為,穴位是臟腑氣血匯集之處,是人體經絡臟腑之氣聚集和出入體表的部位。中藥穴位敷可達到內病外治的目的。
穴位貼敷簡便、價廉,患者易接受,簡單指導后可自行操作,為堅持長期治療提供了條件。
[1] 田偉.實用骨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200.
[2] 王瑛,蔣惠留,佟仲生,等.癌癥疼痛治療[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翻譯出版公司,1997.21.
[3] 王潔穎.痛風性關節(jié)炎[J].中國臨床醫(yī)生,2009,37(1):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