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偉一
洋人最時髦的說法是,為了放慢全球變暖,寵物還是改狗為兔的好,改雞也行。
哥本哈根的環(huán)保大會沒有開成一次團結(jié)的大會和勝利的大會,有點不歡而散的意思。雖說國際大腕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最后也沒形成一份有約束力的文件,與會各方還相互埋怨、指責(zé)。英國的環(huán)境部長更跳出來使壞,非說是由于中國的破壞(英文“sabotage”),會議無法取得實質(zhì)性的成果。英國人也是高抬中國了。當(dāng)今世界發(fā)達國家列強林立,發(fā)展中國家也是群雄四起,印度和巴西都以第三世界領(lǐng)袖自居,哪里把中國放在眼里?許多事情連美國這樣的頭號強國都搞不定,中國一個新興市場國家豈能左右大局?
說起來問題出在西方人自己身上。西方人除了愛開車,還喜歡養(yǎng)狗,并將這兩大文明帶給中國這樣的發(fā)展中國家。殊不知,汽車和狗也是全球變暖的重要原因。最新研究結(jié)果表明,狗是一大污染源,吸進氧氣,呼出二氧化碳。有兩位新西蘭人,一個叫羅伯特·韋爾(Robert Vale),一個叫布倫達·韋爾(Brenda Vale),兩人合寫了一本書,號召大家起來吃狗肉。他們的書名就是《是該吃狗的時候了——可持續(xù)生存的真正指引》(Time to EattheD og:The RealGuidetoSustainable Living)。全世界的愛狗者憤怒了,群起而攻之。
從前西方人一向是批評中國人喜歡吃狗肉。愛吃狗肉的韓國人也很要命:據(jù)說柏林墻倒了之后,他們從東德購得邊境巡邏的狼犬用做菜狗。那么兩位新西蘭人今天為什么號召大家吃狗肉呢?按照他們的說法,一只中等體積的狗平均每年吃掉146公斤的肉和95公斤的谷物,生產(chǎn)這些肉食和谷物會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新科學(xué)家》(New Scientist)雜志對此問題很關(guān)心,也比較慎重,專門請了一位叫約翰·巴雷特(John Barrett)的學(xué)者重新做了研究,其結(jié)果與兩位新西蘭人的結(jié)論大同小異。巴雷特先生還特別強調(diào):“從碳排放的角度說,養(yǎng)條狗確實很奢侈。”
不少中國朋友天真地以為,西方人愛狗體現(xiàn)了人類的愛心,體現(xiàn)了西方人的文明,中國人應(yīng)該虛心學(xué)習(xí)。其實洋人也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奉行狗道主義。英文中就有“狗吃狗”(dog-eat-dog)的說法,意思是“黑吃黑”或“強盜打強盜”。英語中用狗的成語不少,但大多都不是什么好的意思?!芭K狗”(dirty dog)指下作、骯臟的人?!暗焦纺抢锶チ恕?go to the dogs)是“完蛋”的意思。這是愛狗文化嗎?飯館用餐剩菜打包是件好事吧,但英文中剩菜打包的袋子叫“狗食袋”(doggy bag)。如果是形容政客詭計多端,英文中的一個說法是此人“彎彎繞繞,彎得像條狗的后腿”(crooked as a dogs hind leg)。至于“熱狗”(hot dog),那就是直接給人吃的肉腸。英語是這樣,中文就更不用說了?!袄切墓贩巍?、“狗腿子”、“走狗”、“狗強盜”,還有“狗東西”,都不是什么好詞。也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國人忽然愛起狗來了?真是咄咄怪事!有人說是向洋人學(xué)來的,有點以訛傳訛。
我個人對狗并無任何成見。在美國念書的時候,班上有位視力很差的同學(xué),總牽條導(dǎo)盲犬,不管是到教室還是進圖書館,總是帶著它。我覺得這條導(dǎo)盲犬就很可愛。但狗并不總是可愛的。狗隨主人。主人好,狗就好。主人惡,狗也惡。北京街頭到處可見那些帶著狗在街頭招搖過市的人,沒有牽住的狗把許多地方弄得臟、亂、差。在城里擺攤城管是要管的,但狗在北京街頭到處亂跑,卻從未見過城管管過。
狗再可愛,還比人更重要嗎?中國地少人多,城里的空間就更小,人都要實行計劃生育。為什么讓那些狗到處亂跑呢?狗比人重要的狗道主義令人反感。還有,養(yǎng)狗的人畢竟是少數(shù)。洋人不談集體主義,但洋人講環(huán)保。洋人最時髦的說法是,為了放慢全球變暖,寵物還是改狗為兔的好,改雞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