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亦蕉
最近打著經典續(xù)拍名號的那些喜劇片,卻—部比—部爛。香港導演們看到內地市場大熱,誰都想分—杯羹。
悄悄融合
《葉問2》熱映的時候流行一句話:甄子丹負責葉問,黃曉明負責二。這句話挺損的,其實黃曉明的表演沒有那么二,主要是他那個角色的性格有點二。我甚至覺得黃曉明的表演和香港導演、演員的風格還是比較匹配的,總比王渤在香港搞笑片里面的水土不服要好吧,更別提早期合拍片如《傷城》里的徐靜蕾,完全游離在片外,她與梁朝偉的親熱戲簡直就是一場噩夢……
合拍片(本文特指內地與香港的合拍)在1997香港回歸之后就已陸續(xù)出現(xiàn),但真正蔚為大觀卻是在2004年1月1日CEPA政策正式實行之后。CEPA規(guī)定香港拍攝的華語電影經過內地主管部門審查通過后,不受進口配額的限制而提前享受“同等待遇”;同時,合拍片可享受國產片待遇,抽取內地票房的1/3。自此大量香港導演北上進入內地拍戲。
由于中國本土具有票房號召力的導演屈指可數(shù),中生代導演非常匱乏,而第六代導演則傾心于國際影展和各類獎項,所以支撐市場的商業(yè)類型片則完全要靠北上的香港影人來承擔主力。他們有八九十年代香港電影黃金十年的經驗,他們在這里,也最先嗅到了中國電影揚帆起航的氣息。
試看今年上半年的國產片票房前10榜單,就會發(fā)現(xiàn)如今國產片已經深刻地留下了香港電影的烙印。幾乎每一部片子,都有港人印跡,除了動畫片《喜羊羊》不算,也就徐靜蕾的《杜拉拉升職記》還比較本土,但里面的玫瑰不也是香港明星莫文蔚扮演的嗎?除此以外,從《葉問2》、《錦衣衛(wèi)》、《大兵小將》、《未來警察》、《蘇乞兒》到《全城熱戀》、《花田喜事2010》、《越光寶盒》,甄子丹、成龍、劉德華、趙文卓、張學友……哪一部的主演不是香港人?但有意思的是,這些又都不是純粹的港片。如果把它們冠以香港制造,那么至少留守香港本土的杜琪峰、爾冬升等人一定會大搖其頭,所以,我們只能把這些新的含有大量香港元素的片子都稱為合拍片了。看如今滿地都是合拍片,要找一部純粹的國產片還真不容易呢。
《葉問2》當然是十足的香港班底,從監(jiān)制黃百鳴、導演葉偉信、編劇黃子桓、動作導演洪金寶,使得《葉問2》基本約等于港片,為什么說“約等于”呢?這不是還有個黃曉明么。另一不為觀眾注意的細節(jié)是——《葉問2》的資金有很大一部分來自內地,它的第一出品方是河南影視集團,而參與投資的內地企業(yè)一共有5家?!跺\衣衛(wèi)》也是如此,主要演職人員都是港人,但女主角趙薇來自內地,出品方是上影集團,據(jù)說出錢的投資方多達十幾家。《越光寶盒》是香港導演劉鎮(zhèn)偉“大話西游”系列的后續(xù)之作,演員是兩岸三地大雜燴,但投資卻基本來自內地,珠影、小馬奔騰、北京博納是其出品方。其實,香港負責出人力和技術,內地負責出錢,也基本形成目前合拍片的一個主要模式。
當然也有例外,比如《大兵小將》是由成龍的公司投資拍攝的,成龍自己就是制片人,又是主演,但是他卻邀請了內地的新人丁晟來擔任編劇和導演。還有暑期檔一部口碑票房都不錯的小成本影片《人在囧途》,監(jiān)制是文雋,導演是香港人葉偉民,但從演員到風格都非常“內地化”,王寶強和徐崢的喜劇與港派無厘頭可完全不同啊。總之,現(xiàn)在的影片,特別是商業(yè)類型片,兩地融合已經是大趨勢了。
今日的默契融合,是經過兩地影人十幾年的磨合才形成的局面。想想當年為了符合合拍片的條件,香港制片方隨便點個內地女明星演女配,然后囫圇一起端上桌,徐靜蕾、張靜初都充當過這樣的角色。但是有陳可辛這樣的導演,不斷在努力,從《如果·愛》到《投名狀》再到《十月圍城》,內容、演員。自動向內地靠攏,希望合作合拍更融洽。當然有些“靠攏”只是他的推測,所以才會有《十月圍城》這樣被他當作主旋律但內地觀眾不以為然的片子。
爛片搶市
香港導演的適應力是非常強的,香港影人的嗅覺也是異常靈敏的,中國內地這么大人口的觀影需求就是他們的香餑餑。老外也看到了這個市場,但是無論早期哥倫比亞(亞洲)的投資策略,還是華納嘗試的建設影院策略,抑或米拉麥克斯的海外發(fā)行策略,離賺錢都比較遙遠,也造成美國資金的淺嘗輒止。畢竟它們沒有擁有香港人的地利人和,也沒有這個關鍵的CEPA優(yōu)惠啊。香港人涌進來,到這兩年,特別是今年,終于看到成效了。
毋庸置疑,為了融合,香港導演們是付出代價的,這個代價之一就是放棄他們所熟悉的一些題材類型,比如黑幫、警匪、鬼片等等;代價之二是在拍攝內容上的調整和讓步。比如他們拍正劇時會自覺帶上“民族自尊”色彩,像《葉問2》中把英國人拍得很壞,以前港片中也有壞警察頭目,但不會如現(xiàn)在這樣集中在英國佬身上。連十足的港片《歲月神偷》里面也刻畫了唯一的壞人——個收保護費的英國“地保”,難道這些都是為了在內地上映的關系?還是說它在內地上映的版本被改了?杜琪峰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過,他不參與也不看引進內地的版本,完全交給發(fā)行方去刪改。這個代價夠大的。
內地市場也同樣在付出代價,讓他們操練,讓他們掘金,當拍出過經典的導演戴著鎖鏈時,也會拍爛片,更不要說有些影人本來就是商人,為了趨利,拿快餐山寨片濫竽充數(shù)。最明顯的表現(xiàn)在喜劇片上,香港無厘頭電影本來是港片的重要一支,在周星馳那里走到巔峰,但最近打著經典續(xù)拍名號的那些喜劇片,卻一部比一部爛。香港導演們看到內地市場大熱,誰都想分一杯羹,暫時也拿不出什么新創(chuàng)意(在這點上,老怪徐克令人尊敬,雖然新片不一定賣座,倒一直堅持創(chuàng)新,從不重復自己),紛紛祭出經典續(xù)拍來賺取票房,比如去年黃百鳴的《家有喜事2009》,王晶的《大內密探零零狗》,還有今年劉鎮(zhèn)偉的《越光寶盒》,部部“雷人”,票房卻紛紛破億?!都矣邢彩?009》情節(jié)蒼白,因為是春節(jié)賀歲圖個熱鬧也就算了;《大內密探零零狗》是真正的重復過去,吃老本,古天樂當然演不出周星星的無厘頭,大s基本上哭就像在笑,笑倒像在哭;《越光寶盒》“打通任督二脈”,讓內地、香港的演員大串聯(lián),可情節(jié)上不著邊際,明明是戲說“西游”,倒變成了戲仿“三國”(赤壁),四五十個大小明星的演出更不明所以,難道是學《建國大業(yè)》的人海戰(zhàn)術?這樣的影片把香港喜劇積累的資源耗盡,真不知買票看了電影的觀眾是否還會第二次上當。
其實在香港的電影世界里,跟風的情況一直沒斷過,一個題材流行了,馬上出現(xiàn)一大批,《英雄本色》紅了,眾多江湖兄弟影片紛紛出爐,前兩年《無間道》重振票房,警匪臥底又成新焦點。資金跟著熱門題材轉,誓把一個題材做濫,確是香港電影的一顆毒瘤,即使黃金十年,每年也有不計其數(shù)的跟風爛片。這是商業(yè)化的香港電影決定的,而這種急功近利也被帶到了如今的內地電影市場。
由于近來內地大量進入電影市場的熱錢都是業(yè)外資本,對這個行當不熟悉,保險起見,他們會選擇香港電影人這樣的老面孔,還有他們的老創(chuàng)意,這也就是續(xù)拍和翻拍這么流行的原因—《新龍門客?!贰ⅰ顿慌幕辍返榷荚诜闹?,當然相信葉偉信和徐克還是會用心的,讓我們不要對所有經典都失望。其實耐心是最重要的,無論是內地的資本還是香港影人,都需要耐心來拍出好片,使得市場有一個良性循環(h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