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昂,吳義強,楊春生
(廣東省揭陽市東山區(qū)第二人民醫(yī)院,廣東揭陽 522031)
急性腦梗死的發(fā)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殘率高,嚴重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健康。由于診療水平日益先進,腦梗死病死率明顯得以控制,但其致殘率仍較高。常規(guī)治療預后差,溶栓治療風險大,為此,世界各國都在尋找更有效可行的治療方法。我院采用常規(guī)方法治療基礎上加用自擬化瘀通竅湯治療急性腦梗死49例,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所有觀察病例均為2007年1月~2009年10月在本院診治的患者,共96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49例,男31例,女18例,年齡(59±10)歲,按照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1]區(qū)分,輕型(0~15 分)11 例,中型(16~30 分)30例,重型(31~45分)8例;對照組 47例,男 30例,女 17例,年齡(60±10)歲,輕型11例,中型28例,重型8例。兩組病例在性別、年齡、發(fā)病時間、病情輕重程度等方面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療程均為4周
①診斷依據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2];并經頭顱CT證實為腦梗死者。②發(fā)病72 h以內就診。③年齡35~75歲。④接受且可以口服或鼻飼中藥者。⑤收縮壓低于200 mm Hg(1 mm Hg=0.133 kPa),舒張壓低于120 mm Hg。
出血性梗死;大面積腦梗死導致意識障礙;嚴重肝腎功能、心肺功能不全;有血小板減少等出血傾向疾?。辉心X卒中后遺癥或神經肌肉疾病或骨關節(jié)疾病等影響本次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者。
1.4.1 對照組 以常規(guī)方法治療,注意生命體征變化,維持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發(fā)病在1周內的梗死灶較大患者酌情使用甘露醇,血壓高者酌情控制血壓,具體處理參照2003年4月ASA的《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早期處理指南》進行。并予以腸溶阿司匹林100 mg頓服,用胞二磷膽堿、低分子右旋糖酐、維腦路通等靜脈滴注。
1.4.2 治療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化瘀通竅湯。方藥組成:川芎 10 g,桃仁 10 g,紅花 10 g,赤芍 10 g,丹參 15 g,大黃6 g,牛膝 20 g,制膽星 10 g,天竺黃 10 g,地龍 10 g,全蝎 10 g,甘草6 g。隨證化裁:氣虛者加黃芪20 g;肝陽偏亢者加天麻10 g,鉤藤10 g;陰虛者加麥冬12 g,白芍15 g。水煎,日1劑,分早晚2次空腹口服或鼻飼,每次100 ml。療程均為4周。
兩組患者分別于治療前后按統(tǒng)一標準進行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評分標準參照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 《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2],根據治療前后積分值變化換算成百分率,以及病殘程度的分級,判斷病情和臨床療效?;局斡喊肷聿凰旒罢Z言蹇澀消除,且肌力達到Ⅳ~Ⅴ級,生活能夠自理,獨立行走,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91%~100%,病殘程度為0級;顯效:語言轉清,偏癱肢體恢復肌力達到Ⅱ級以上,生活部分自理,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6%~90%,病殘程度為1~3級;有效:偏癱、失語有進步,生活不能自理,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45%;無效: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7%左右;惡化:癥狀、體征無改善或加重,功能缺損評分無減少或增多18%以上。總有效=顯效+有效。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治療組總有效率(89.80%)高于對照組(68.09%),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 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在神經功能損程度的比較上,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后均優(yōu)于治療前(P<0.01 或 P<0.05),治療后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 見表 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積分比較(x±s,分)
治療組中有5例患者應用中藥后,輕微胃不適,但尚能忍受,無中途被迫停藥現象。其余病例在應藥過程中無藥源性不適主訴。治療后經血、尿、大便常規(guī)、肝腎功能及電解質等檢查,未發(fā)現毒副作用。
腦梗死又稱缺血性卒中,是指由于腦部血液供應障礙,缺血、低氧引起的局限性腦組織的缺血性壞死或腦軟化。腦梗死的臨床類型有腦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腦栓塞等。腦梗死約占全部腦卒中的80%。急性腦梗死病灶是由中心壞死區(qū)及其周圍的缺血半暗帶組成。中心壞死區(qū)由于嚴重的完全性缺血致腦細胞死亡;而缺血半暗帶內仍有側支循環(huán)存在,可獲得部分血液供給,尚有大量可存活的神經元,如果血流迅速恢復仍為可逆的,腦代謝障礙可得以恢復,神經細胞仍可存活并恢復功能。保護這些神經元是急性腦梗死治療的關鍵[3]。
腦梗死,屬于中醫(yī)“中風”范疇,急性腦梗死為缺血性中風急癥,多發(fā)生于中老年人,是由于患者肝腎不足,加之久食肥甘,導致陰陽失衡,氣血逆亂,痰濁瘀血內生,阻滯經絡,氣血不暢,清竅失開,肢體失養(yǎng)而致。本病屬于本虛標實,治療當以“急則治標”、“甚者獨行”為先。《素問·至真要大論》曰:“血實宜決之”,陳自明有“醫(yī)風先醫(yī)血,血行風自滅”之說,《血證論》言“痰水之壅,瘀血使然,但去瘀血”。王法德教授[4]總結自己多年治療中風病的經驗,提出中風急癥應以祛痰化瘀貫穿始終。這與現代醫(yī)學認為中風患者普遍存在血細胞比容及紅細胞聚集性增高、變形能力下降,血小板聚集性增強,纖維蛋白原沉積[5]等“黏、濃、凝、聚”的血液流變學改變相一致。故“活血化瘀,化痰通竅”是治療本病的關鍵。自擬化瘀通竅湯乃以活血化瘀,化痰通竅法為組方原則。方中以血中之氣藥川芎為君,活血行氣,能上行頭目,下行血海;配伍活血化瘀藥桃仁活血潤腸、紅花活血化瘀通經、赤芍養(yǎng)血行血、丹參養(yǎng)血和血而不動血、大黃破血逐瘀、牛膝引血下行、折其陽亢、滋養(yǎng)肝腎,配伍化痰藥膽南星、天竺黃祛風痰通經絡,此八藥共為臣增強活血化瘀化痰,疏通腦脈經絡作用;佐以地龍、全蝎促進搜風祛風通絡效果,此二藥皆為蟲類藥,正合葉天士“通絡之法,每取蟲蟻迅速飛走諸靈”之說;甘草為調使之藥,既調和諸藥,又補氣滲濕,使?jié)駸o所聚,痰無所生,瘀無所結,其本得固。全方共奏活血化瘀,化痰通竅之效。從現代藥理研究視之,上述活血化痰藥物均可不同程度地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度,抗血栓形成,增加腦和肢體血流量,促進纖溶,改善微循環(huán),降血脂,提高機體對低氧的耐受性,對急性腦梗死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本組病例觀察結果看出,在常規(guī)方法治療基礎上加用化瘀通竅湯,可促進患者神經功能恢復,提高有效率,降低致殘率,提高生活質量,可見化瘀通竅湯用于治療急性腦梗死療效確切,無明顯副作用,值得推廣。
[1]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81-383.
[2]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380.
[3]王維治.神經病學[M].4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130-131.
[4]王法德,田立,王立琴,等.牛黃熄風膠囊治療急性期腦梗死的臨床與實驗研究[J].山東中醫(yī)雜志,1997,3(6):104-106.
[5]王新志.中風腦病診療全書[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0:182.
[6]張洪明.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缺血性中風病120例臨床觀察[J].中國現代醫(yī)生,2009,47(2):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