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中南 陳 穎
肺 炎支原體(MP)感染和/或EB病毒感染是兒科的常見疾病,且近年來逐漸增多,臨床表現(xiàn)復雜,而易造成漏診和誤診[1,2]。本文報道24例 MP合并 EBV感染患兒血常規(guī)和肝功能有關指標的變化特點,為臨床診治提供參考。
2005年8月至2009年8月在我院兒科住院確診為MP合并EB感染患兒共 24例(M P+EBV組),其中男14例,女10例,年齡最小62天,最大10歲,同期收治單純M P感染患兒32例(M P組),其中男 16例,女 16例,年齡最小 70天,最大12歲;EB感染患兒26例(EBV組),其中男15例,女11例,年齡最小87天,最大 13歲。設正常對照組30例,其中男15例,女15例,年齡最小60天,最大13歲。MP合并EB感染的診斷依據(jù):(1)MP-IgM陽性,EBV-IgM陽性;(2)符合MP感染的診斷標準[3]。
三組患兒均于入院次日晨藥物治療前抽取靜脈血 ,采用ELISA檢測M P抗體和EBV抗體,MP-IgM陽性提示MP感染,EBV-IgM提示EBV感染;血常規(guī)采用全自動血液分析液,指標選取白細胞計數(shù)(WBC)、淋巴細胞分類(LYM)、血紅蛋白(Hb)和血小板計數(shù)(PLT);人工血涂片計數(shù)異淋(AL)比例。肝功能指標包括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和乳酸脫氫酶(LDH),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
MP感染患兒靜滴阿奇霉素抗炎治療,每個療程按連續(xù)應用5天后停藥3天實行,直至癥狀及陽性體征消失、實驗室檢查恢復正常、合并癥治愈為止。合并EBV感染加用阿昔洛韋靜滴,療程5-7天。所有患兒,48例合用青霉素類治療,11例合用二代頭孢治療,23例合用三代頭孢治療。并輔以并發(fā)癥(保肝、腎、心、腦)和支持治療。治療3-5天熱退,臨床癥狀明顯改善,平均住院14.4±7.4天。
應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對檢測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有顯著性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各組血常規(guī)和肝功能指標檢查結果比較(±s)
表1 各組血常規(guī)和肝功能指標檢查結果比較(±s)
注:與正常對照組比較,1)P<0.05;與MP組比較,2)P<0.05;與EB組比較,3)P<0.05
?
MP是兒童肺炎或其它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之一,與肺、心、腦、腎、肝及平滑肌等多種人體組織器官存在部分共同抗原,感染后可以產(chǎn)生自身抗體,形成免疫復合物,并激活補體系統(tǒng),造成靶器官損傷[4]。EBV也是常見的兒科感染性病毒,也可導致多器官受累。實驗室數(shù)據(jù)顯示,單純MP及EBV感染,A LT、AST及LDH有不同程度的升高。MP合并EBV感染較單一MP及EBV感染病程長,肺外并發(fā)癥多,治療難度大,已引起臨床醫(yī)師的高度重視。本文結果顯示MP合并EBV感染患兒ALT、AST及LDH水平明顯高于單純MP及 EBV感染患兒,這可能是由于 MP感染和EBV感染都可以通過血液循環(huán)直接侵犯組織、系統(tǒng),造成多器官免疫損傷,進一步增加肺外并發(fā)癥的發(fā)病幾率。
臨床上EBV感染往往合并細菌感染,單一EBV感染病例較為少見,故EBV組感染患兒早期WBC計數(shù)顯著高于其他各組,經(jīng)抗生素治療數(shù)天后可顯著降低。本文數(shù)據(jù)顯示,MP合并EBV感染的患兒LYM及AL分類比例較單一MP感染患兒及正常對照組顯著升高,以AL升高更為明顯,反映EBV有嗜淋巴細胞性。有報道指出MP感染后,外周血AL比例僅次于EBV感染,因此導致MP+EBV感染者AL比例顯著增加[6]。有研究表明,外周血AL增高提示患兒有明顯T淋巴細胞亞群紊亂,主要表現(xiàn)為CD3+T細胞和CD8+T細胞比例增高,CD4+T細胞比例和CD4+/CD8+比值降低,并且NK細胞的比例也降低[5]。說明MP合并EBV感染的患兒存在更為嚴重的免疫功能紊亂。本資料中MP合并EBV感染的24例患者中有11例(45.8%)患兒AL大于10%,明顯多于單純MP感染(僅7例,占21.8%)。因而提示臨床在確診M P感染時,如AL>10%,應盡可能進行病原診斷,以排除合并EBV感染。另外,MP和EBV感染都可能累及血液系統(tǒng)[7,8],通過對造血干細胞的直接抑制,介導自身免疫而產(chǎn)生干細胞抗體,或破壞骨髓造血微環(huán)境,使Hb及PLT生成減少。
因為M P-IgM和EBV-IgM于發(fā)病后7天左右即可檢測出來,而肺外臟器受損的轉氨酶及心肌酶的改變也在1周左右出現(xiàn),不僅較肝脾腫大等臨床癥狀出現(xiàn)得更早,而且能夠量化器官的受損程度。所以臨床醫(yī)師在檢測病原學的同時應注意對臟器功能的輔助檢查,以提高早期確診率,對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