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文利
錦衣衛(wèi)這一組織可說是明朝的“特產”。1368年,朱元璋登上皇帝的寶座。他出身貧賤,既當過和尚,也做過叫花子,對這些早年經歷,他自知無法掩蓋,但又十分忌諱,加上他取得皇權十分不易,比誰都清楚忠誠的重要性,于是就采用了特務手段來偵查臣下的言行。洪武初年,朱元璋設置了“檢校”這么一個官職,專門四處打聽在京城的大小衙門官吏有沒有不公不法之事。檢校仗勢橫行,朝中大小臣僚無不畏懼,朱元璋卻得意地說:“這些人就像惡狗一樣,就是讓人怕的。”但由于檢校只能偵查而沒有權力逮捕、判刑,朱元璋就在洪武十五年(1382)改革禁衛(wèi)軍,建立了12個親軍衛(wèi),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錦衣衛(wèi)。
明史專家吳晗在《朱元璋傳》中這樣分析朱元璋設立錦衣衛(wèi)的原因:“這一批并肩作戰(zhàn),驍悍不馴的將軍們,這一群出身豪室的文臣,有勢力,有聲望,主意多,要是自己一咽氣,忠厚柔仁的皇太子怎么對付得了?到太子死后,太孫不但年輕,還比他父親更不中用,斷不是制馭梟雄的角色。錦衣衛(wèi)的建立,為的是便于有計劃地栽贓告密,有系統(tǒng)地誣告攀連,有目標地靈活運用,更方便地在法外用刑。各地犯重罪的都解到京師下北鎮(zhèn)撫司獄,備有諸般刑具,罪狀早已安排好,口供也已預備好,不容分析,不許申訴,犯人唯一的權利是受苦刑后書字招認。不管是誰,進了這扇門,就不會有活著出來的奇跡?!?/p>
一般來說,加入錦衣衛(wèi)的人都要經過嚴格審查和面試 ,起碼必須是良民,無犯罪前科。小說《大明王朝1566》記述了明成祖朱棣定下的對錦衣衛(wèi)的三條技能要求:擅走,一天能走160里以上;擅跳,兩丈高的墻,一伸手就能攀住翻過去;擅斗,拳腳兵器要厲害,還要心狠手辣。選中之后,還必須經過各種訓練,才能正式加入錦衣衛(wèi)。這些內容雖出自文學作品,但可以想見,要當上錦衣衛(wèi)不是件容易的事。
但如遇到皇帝本身昏庸無能,只要他喜歡的人,就會被隨便冊封為錦衣衛(wèi)。另外,如果有錦衣衛(wèi)逝世,他的親屬可成為其替補。相比那些經過嚴格訓練的錦衣衛(wèi),這些人的能力就大打折扣了。
錦衣衛(wèi)的穿著很講究。歷史文獻記載,在正式場合,錦衣衛(wèi)指揮一級的官員身穿大紅蟒衣或金黃色飛魚服、戴烏紗帽、披鑾帶、佩繡春刀,一般場合則穿大紅便服;千戶、百戶等下級官員身穿青綠色錦服,一般場合則穿青綠便服。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顧炎武曾感嘆明朝官員收入之低,說“自古百官俸祿之薄,未有如此者”。但錦衣衛(wèi)由皇帝直接管轄,其擁有的特權令他們可隨意貪贓枉法。最典型的就是明成祖時期的錦衣衛(wèi)指揮使紀綱,他得寵后,大殺曾反對他的文武官員;又矯旨下鹽場取鹽數百萬斤,奪官船運輸,盡入私囊;誣陷富商上百家,將他們的財富據為己有。
錦衣衛(wèi)的職能主要是“掌侍衛(wèi)、緝捕、刑獄之事”。其首領稱為指揮使,一般由皇帝的親信武將擔任,而很少像很多影視劇里演繹的由太監(jiān)擔任。
負責執(zhí)掌侍衛(wèi)、展列儀仗和隨同皇帝出巡的錦衣衛(wèi),基本上與傳統(tǒng)的禁衛(wèi)軍沒什么兩樣,只負責在殿中侍立,傳遞皇帝的命令,兼做保衛(wèi)工作。
至于“緝捕”,則是錦衣衛(wèi)區(qū)別于其他各朝禁衛(wèi)軍的特殊之處。負責偵緝刑事的錦衣衛(wèi)機構是南北鎮(zhèn)撫司,其中北鎮(zhèn)撫司專理皇帝欽定的案件,擁有自己的監(jiān)獄(詔獄),不必經過一般司法機構。南北鎮(zhèn)撫司的普通軍士稱為校尉、力士,他們在執(zhí)行緝盜拿奸任務時,被稱為“緹騎”。明朝一代,緹騎的數量,最少時為1000,最多時達6萬之多。
“掌刑獄”是錦衣衛(wèi)的第三項職能。據《明史》記載,錦衣衛(wèi)常用的刑具有18套,包括杖刑、夾棍、腦箍、攔馬棍、釘指等。杖刑的執(zhí)行特別有講究。一旦有哪位倒了霉的官員觸怒了皇帝,被宣布加以廷杖,他就會立刻被扒去官服,反綁雙手,押至行刑地點,被裹在一個大布袋里,隨著一聲“打”字,棍棒就如雨點般落在他的大腿和屁股上。行刑的錦衣衛(wèi)校尉都受過嚴格訓練,能夠根據司禮太監(jiān)和錦衣衛(wèi)指揮使的暗示準確掌握受刑人的生死。如果這兩人兩腳八字形張開,表示可留杖下人一條活命;反之,如果腳尖向內靠攏,杖下人就只有死路一條了。
杖刑對明朝官員的肉體和心靈都是極大的傷害,場面血腥,但明朝的皇帝卻樂此不疲,他們要的就是這種殺雞駭猴的效果。
魏忠賢時期,錦衣衛(wèi)的殘暴達到了極致。魏忠賢與朝中大臣楊漣等人不睦,欲置之死地而后快。錦衣衛(wèi)逮捕了楊漣的朋友汪文言,嚴刑拷打了兩個多月,想讓他供出楊漣等人受賄的情況,汪文言至死不肯承認,受刑氣絕。負責審獄的錦衣衛(wèi)官許顯純就捏造了一個獄詞,將楊漣等人誣陷下獄。一起下獄的楊漣、左光斗、魏大中、袁化中、周朝瑞、顧大章等六人被稱為“六君子”。楊漣最終被折磨而死。死后7天,家人才被通知前去認領尸體,此時尸體只剩下幾根殘骨、幾片血衣,慘不忍睹。
一般來講,錦衣衛(wèi)的工作只限于偵查各種情報、處理皇帝交付的案件,但那些野心大、心腸狠的指揮使,常利用職務之便制造事端,打擊異己。如成祖時的紀綱、英宗時的逯杲、武宗時的錢寧等掌權時,緹騎四出,上至宰相藩王,下至平民百姓,對他們的命令只要稍有拂逆,就會家破人亡。
錦衣衛(wèi)中也出過袁彬這樣正直的指揮使。景泰八年(145年)發(fā)生了“奪門之變”。英宗重新登位,害怕朝臣有二心,遂“倚錦衣衛(wèi)官校為耳目”,命袁彬執(zhí)掌錦衣衛(wèi)。袁彬被提拔主要是因為土木堡之敗,他與英宗一同被俘后,他始終盡心盡力伺候英宗。袁彬為人溫良恭順,善于言讀而不善于搏擊,且權力欲不強,干脆辭去錦衣衛(wèi)指揮使的官職。另外,錦衣衛(wèi)對蒙古貴族的成功策反,及在萬歷時期中日戰(zhàn)爭中出色的情報戰(zhàn),都證明其有一定正面作用。
但終明一朝,錦衣衛(wèi)等特務機構制造的恐怖氣氛,極大影響了皇帝與官僚間的關系,使百官、民眾、軍隊,與皇帝離心離德。難怪有人說,“明不亡于流寇,而亡于廠衛(wèi)(主要指由司禮太監(jiān)掌握的東廠,以及京衛(wèi)系統(tǒng)中的錦衣衛(wèi))?!?/p>
紫云英摘自《環(huán)球人物》
感悟2010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