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志標,陳順偉,唐陸法,滕水明,江龍表,舒佳林
(1. 浙江省桐廬縣林業(yè)局,浙江 桐廬 311500;2. 浙江省森林資源生物與化學利用重點實驗室,浙江 杭州 310023;3. 浙江省淳安縣林業(yè)局,浙江 淳安 311700;4. 浙江省奉化市農(nóng)林局,浙江 奉化 315500)
嫁接時間和砧木對日本栗嫁接成活率的影響
江志標1,陳順偉2,唐陸法3,滕水明3,江龍表4,舒佳林1
(1. 浙江省桐廬縣林業(yè)局,浙江 桐廬 311500;2. 浙江省森林資源生物與化學利用重點實驗室,浙江 杭州 310023;3. 浙江省淳安縣林業(yè)局,浙江 淳安 311700;4. 浙江省奉化市農(nóng)林局,浙江 奉化 315500)
選擇2年生毛板紅(Castanea crenata)、錐栗(C. henryi)實生苗和10年生毛板紅樹干及其新萌枝為砧木,以5個日本栗品種為接穗,進行不同嫁接時間、不同砧木及砧木處理的嫁接試驗,結(jié)果表明,4月初為日本栗嫁接最適期,但毛板紅和錐栗實生苗砧木嫁接成活率均極低,僅20%左右;而10年生以上的毛板紅截干后,以其1年生新萌枝為砧木,其嫁接平均成活率可達67%,平均株成活率達84.2%,且嫁接后植株生長情況良好。
日本栗;嫁接;成活率
浙江省是我國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的主產(chǎn)區(qū)之一,歷史上以產(chǎn)大栗而聞名于世。但當前板栗生產(chǎn)中存在品種結(jié)構(gòu)單一、產(chǎn)量不高等問題。其中毛板紅和魁栗占總面積的80%,均為菜用栗,成熟期也過于集中,導致銷售價格年年走低,其品種結(jié)構(gòu)需要調(diào)整和豐富。另一方面,總種植面積的l/3栗園處于荒蕪狀態(tài),亟需尋求更新品種及相應配套改造技術(shù)。
日本栗是著名的加工用板栗品種,由于近年來市場需求量的增加,售價趨高[1]。但長期以來,日本栗因與中國栗特別與我國南方板栗嫁接成活率極低,從而限制了日本栗在我國南方的推廣,特別是在低產(chǎn)低效板栗林改造上的應用。鑒于此,從嫁接時間、砧木選擇和處理等方面開展了嫁接試驗,以期提高日本栗的嫁接成活率,為浙江省以至我國南方低產(chǎn)栗林改造提供關(guān)鍵技術(shù)。
1.1 試驗地點
嫁接試驗分別在浙江省桐廬縣百江鎮(zhèn)和淳安縣文昌鎮(zhèn)縣級板栗示范基地進行,其中桐廬試驗基地開展砧木類型對嫁接成活率影響試驗,淳安試驗基地開展高接換種砧木預處理對嫁接成活率影響試驗。
1.2 試驗材料
接穗選自浙江省奉化市溪口鎮(zhèn)左溪股份合作林場,母樹系15年生日本栗品種,試驗品種分別為利平、銀寄、丹尺、國見、筑波5個品種。接穗于每年2月中旬或下旬采集,選發(fā)育充實、芽眼飽滿、粗度在0.8 ~ 1.5 cm的1年生健壯枝條,采集后放入塑料袋內(nèi),置于陰涼處貯藏備用。
砧木分別選擇2年生毛板紅實生苗、2年生錐栗(Castanea henryi)苗、10 ~ 12年生毛板紅低產(chǎn)林。10 ~ 12年生毛板紅低產(chǎn)林作砧木時作如下處理:提前1 a對栗樹樹干在距地面約10 ~ 15 cm處鋸斷,后選留不同方向萌芽2 ~ 3個,培養(yǎng)1 a成枝后,對該新萌枝留5 ~ 8 cm長截斷供嫁接用。
1.3 方法
1.3.1 嫁接方法 小苗采用常規(guī)的挖骨皮接法,每砧木嫁接1個接穗;高接換種采用常規(guī)的插皮接方法,每枝視砧木粗度接1 ~ 2個接穗。嫁接時間自2006年至2009年,共持續(xù)4 a,于每年的3月下旬至4月上旬,分別選擇在砧木皮質(zhì)層和木質(zhì)部最易剝離時進行嫁接試驗。嫁接后注意綁支柱,其它接后管理包括抹芽、除萌、解除綁縛物、摘心等按常規(guī)進行。
1.3.2 調(diào)查方法 分別于嫁接后30、60 d和當年10月底全樣地調(diào)查接穗成活情況,測定嫁接枝生長高和徑粗。
2.1 小苗嫁接情況分析
2.1.1 嫁接時間 于2007年3月25日、4月3日和4月11日,以2年生毛板紅苗為砧木,利平品種為接穗進行嫁接試驗,結(jié)果表明(表1),嫁接后30 d成活率以4月初之前嫁接的較高,達到60%和62%,而4月11日嫁接成活率則僅40%;至嫁接后60 d時,成活數(shù)大幅降低,僅為嫁接后30d的約三分之一;到10月底嫁接成活率最高也只有18%(4月3日嫁接)。而從嫁接苗生長情況來看,則以4月初嫁接的長勢較好,平均苗高達33.5 cm。
2.1.2 砧木和接穗類型 于2006年4月5-6日,以2年生毛板紅為砧木,對利平等5個日本栗品種進行嫁接試驗(表2),結(jié)果表明,5個品種日本栗嫁接30 d成活率均在60%以上,至60 d出現(xiàn)失活高峰期,到10月底,丹赤成活率最高為30%,而筑波的成活率則只有13.3%。從嫁接苗木生長情況來看,則以銀寄長勢最好,平均苗高達45.2 cm,而筑波平均苗高僅21.6 cm。
于2007年4月3-4日,分別以2年生錐栗和毛板紅苗為砧木作進一步嫁接試驗,接穗采用利平品種和利平品種中間穗(即以利平為接穗,毛板紅為砧木,嫁接成活后正常生長的枝條),結(jié)果表明(表3),砧木與接穗對嫁接成活率和苗木生長影響差異不大,利平品種中間穗稍好于利平品種。
表1 嫁接時間對日本栗嫁接成活率和生長的影響Table 1 Effect of grafting season on survival rate and growth of C. crenata varieties
表2 5個日本栗品種嫁接成活率和生長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survival rate and growth of 5 of C. crenata varieties
表3 砧木和接穗對嫁接成活率和生長的影響Table 3 Effect of different stocks and scions on survival rate and growth of C. crenata varieties
2.2 高接換種情況分析
2.2.1 嫁接時間 于2007年3月26日、4月4日和4月10日,以10年生毛板紅為砧木,利平品種為接穗進行嫁接試驗結(jié)果表明(表4),3月26日和4月3日嫁接30 d時成活率均在60%以上,而4月10日嫁接相應成活率僅41%,60 d為接穗失活高峰;當年成活率以4月4日嫁接最高,為18%。成活接穗的新梢生長較好,最大生長量達113.7 cm,最少也有79.6 cm。
2.2.2 砧木處理 于2009年4月3-6日,分別選擇11年生毛板紅樹樁和10年生毛板紅平鋸后不定芽抽生的新萌枝為砧木進行嫁接比較試驗,結(jié)果表明(表5),以新萌枝為砧木的接穗成活率達67%,株成活率達84.2%,而相應的以樹樁為砧木的嫁接成活率分別僅為22%和28%。而從生長勢來看,新萌枝為砧木的植株表現(xiàn)為新枝梢短而粗,樹樁為砧木的則相反。
2.2.3 接穗品種 以毛板紅新萌枝為砧木,選擇利平和筑波2個品種接穗作嫁接比較試驗,結(jié)果表明(表6),從接穗成活率來看,以利平稍高,達67%,筑波為63.3%;而從生長勢來看,以筑波品種稍好于利平品種。
表4 嫁接時間對日本栗成活率和生長的影響Table 4 Effect of grafting season on survival rate and growth of C. crenata varieties
表5 砧木處理對日本栗嫁接成活率和生長的影響Table 5 Effect of different treated stocks on survival rate and growth of C. crenata varieties
表6 接穗品種差異對高接換種嫁接成活率和生長的影響Table 6 Effect of different varieties of scion onsurvival rate for topworking of C. crenata
現(xiàn)有研究表明[2~3],日本栗與中國板栗分屬二個不同種,其種間嫁接親和力低,導致嫁接成活率極低,如廣東省從1994年開始引種日本栗,其嫁接實踐表明[4],日本栗在中國南方板栗砧木上嫁接成活率極低,不到20%。東源縣1995年用中國南方板栗作砧木嫁接4萬株日本栗,出圃不足0.5萬株,成苗率僅12%左右。陽山縣1996年用中國南方板栗作砧木嫁接了6 000株日本栗,僅出圃100多株,成苗率不到2%。一般認為,板栗單寧含量較多,嫁接時接口處單寧氧化,形成黑色“隔離層”,阻礙了砧穗間物質(zhì)的交流,是影響板栗嫁接成活的主要原因。為證實該觀點,郭大勇等[5]用日本栗作接穗,以板栗為砧木,研究了砧穗酚類物質(zhì)含量差異與日本栗嫁接親和力的關(guān)系,結(jié)果表明,日本栗嫁接在板栗中遲栗上親和力低,與酚類物質(zhì)含量無直接相關(guān),而砧穗酚類物質(zhì)含量差異與日本栗/板栗嫁接親和力呈顯著負相關(guān)。
本次試驗結(jié)果表明,在浙江省桐廬縣和淳安縣的常年氣候條件下,無論以毛板紅或錐栗實生苗為砧木或低產(chǎn)毛板紅高接換種,均以每年4月初嫁接成活率最高,且生長勢也較好,此時,砧木皮質(zhì)層和木質(zhì)部最易剝離,其嫁接時間與當?shù)孛寮t最佳嫁接時間相一致。在砧木選擇和預處理方面,毛板紅和錐栗實生苗砧木嫁接日本栗成活率均極低,僅20%左右,其結(jié)論與張去嶺、林志雄等報道相一致;但以毛板紅新萌枝為砧木,其嫁接成活率可達67%,平均株成活率84.2%,極明顯提高了嫁接成活率,且嫁接成活后日本栗生長情況良好,其原因與郭大勇等[5]的砧穗酚類物質(zhì)含量接近可能有關(guān)。
此外,本試驗結(jié)果也表明,以毛板紅或錐栗為砧木嫁接日本栗,初期成活率均在60%左右,至嫁接后60 d出現(xiàn)接穗失活高峰,其成因尚待進一步試驗分析。
[1] 江龍表,吳堅峰,邵素芬,等. 浙江引種日本栗生物學特性和結(jié)實性狀調(diào)查[J]. 浙江林業(yè)科技,2008,28(4):52-55.
[2] 張云嶺. 日本栗嫁接育苗技術(shù)[J]. 湖南林業(yè),2002(11):19.
[3] 王吉奎,周淑曩,宿獻偉,等. 日本栗良種引種試驗研究初報[J]. 山西果樹,1996(2):23-24.
[4] 林志雄,曾楊,易干軍,等. 日本栗嫁接育苗試驗[J]. 中國南方果樹,2003,32(5):43.
[5] 郭大勇,譚琪,夏仁學. 日本栗/板栗酚類物質(zhì)含量與嫁接親和力關(guān)系研究[J]. 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04,23(3):341-343.
Effect of Grafting Season and Stock on Survival Rate of Castanea crenata
JIANG Zhi-biao1,CHEN Shun-wei2,TANG Lu-fa3,TENG Shui-ming3,JIANG Long-biao4,SHU Jia-lin1
(1. Tonglu Forestry Bureau of Zhejiang, Tonglu 311500, 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Forest Resources Utilization of Zhejiang, Hangzhou 310023, China; 3. Chun’an Forestry Bureau of Zhejiang, Chun’an 311700, China; 4. Fenghua Agroforestry Bureau of Zhejiang, Fenghua 315500, China)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on different grafting seasons, stocks and treated stocks with 5 varieties of Castanea crenata as scions, 2-year C. mollissima and C. henryi seedling and 10-year C. mollissima trunk and its new shoot as stocks.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best season for grafting was early April. Survival rate of scions with 2 species of seedlings as stocks had only 20%, while that of scions with 1-year shoot in 10-year C. mollissima trunk topped 67%.
Castanea crenata; grafting; survival rate
S723.2
1001-3776(2010)02-0053-03
2009-10-29;
2010-01-10
浙江省林業(yè)廳科技推廣項目“加工型板栗新品種引進、栽培技術(shù)集成與示范推廣”(06B09)
江志標(1962-),男,浙江富陽人,高級工程師,從事林業(yè)技術(shù)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