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骨雞又名烏骨絨毛雞、白絨雞、金絲雞、絲毛雞、泰和雞等,是我國著名的觀賞型雞品種之一,也是我國特有的藥用保健名貴雞種,以皮膚、骨骼、肌肉甚至內(nèi)臟均呈烏黑色而得名??煞职咨珵豕请u和黑羽烏骨雞。
烏骨雞屬于鳥綱、雞形目、雉科、雞屬。白羽烏骨雞主產(chǎn)區(qū)在江西泰和縣、福建泉洲、廈門及閩南沿海地區(qū)。黑羽烏骨雞產(chǎn)于四川涼山州的金陽絲毛雞及產(chǎn)于湖南黔陽的學峰烏骨雞。
烏骨雞體態(tài)小巧玲瓏,結(jié)構(gòu)細致緊湊,頭小、頸短、腳矮,外貌奇特,姿勢優(yōu)美等,其白色絲羽烏骨雞被定為標準品種。標準絲羽烏骨雞的外貌特征可歸納為桑椹冠、纓頭、綠耳、胡須、絲羽、五爪、毛腳、烏骨、烏肉和烏皮。
烏骨雞初生重公雞為27~32 g,母雞為 26.6~31 g;生長發(fā)育快,出殼至13周齡的烏骨雞,體重為初生重的10~30倍。成年烏骨雞體重是初生重的33~40倍。烏骨雞消化能力相對較差。雉雞的胃小,對粗纖維消化能力弱,日糧配合中,應(yīng)以易消化、高營養(yǎng)、低粗纖維的飼料為宜。烏骨雞抗病能力差,易受各種疾病的危害。調(diào)節(jié)體溫的能力也差,尤其是雛雞,體小、嬌嫩、易受環(huán)境條件影響。0~7日齡的雛雞,體溫只有39.8℃,比成年雞低1~2℃,既怕冷、又怕熱。烏骨雞反應(yīng)靈敏,膽小怕驚,尤其是雛雞,對外界反應(yīng)極敏感,一旦受到吵聲、雜音和其他特殊聲響的刺激,就聚集到一起,相互騷動踏壓,易造成死亡。
烏骨雞性成熟較晚,一般受環(huán)境、營養(yǎng)、出雛季節(jié)影響較大。雄雞14~18周齡開啼,但是要到20周齡才能配種。雌雞大約24~27周齡開產(chǎn),31~33周齡才能到產(chǎn)蛋高峰。產(chǎn)蛋高峰期短,一般約為4周,最高產(chǎn)蛋率為65%。
烏骨雞的飼養(yǎng)與其他品種雞大致相同,但由于烏骨雞初生體重小,適應(yīng)能力差,雛雞階段要適當延長約1周。
育雛舍要嚴格消毒,在進雛前2~3 d雞舍要預(yù)溫,使舍內(nèi)溫度達到36~39℃,保證初生雛在孵出后6~12 h內(nèi)能送入育雛舍;雛雞應(yīng)先飲水然后再開食,雛雞進入育雛舍后休息1~2 h即可飲水,第1次飲水可用0.02%的高錳酸鉀水,水溫20~25℃以利于排出胎糞,初生雛前幾天可飲用20~25℃的溫水并加入5%的白糖及電解多維,以后每5 d在水中定期加抗生素或消毒藥品;雛雞第1次喂料時可用碎米、小米、玉米碎料或顆粒料,當雛雞學會自己采食后,第2天應(yīng)盡量讓雛雞吃上全價飼料,為便于雛雞采食,可加入涼開水拌成半干半濕狀;雞舍的溫度不適宜就會影響正常的新陳代謝,造成發(fā)育不良或死亡。雛雞出殼時的溫度需保持在36~39℃,通常開始育雛的溫度是36~37℃,每周下降1~2℃直到常溫為止,21℃是雞的最適宜溫度;由于烏骨雞怕冷又怕濕,因此育雛濕度過高比濕度過低對雛雞影響更大,1周齡時相對濕度70%為宜,以后保持在55%~60%;光照一般采用24 h弱光照以促進采食,并防止啄癖。
烏骨雞疾病與一般雞相同。但因烏骨雞身體嬌弱,抵抗力差,要認真做好防治工作。常見疾病有新城疫、禽霍亂、雞痘、雞白痢、曲霉菌病及球蟲病等。
新城疫的預(yù)防為雛雞7~8日齡時,用新城疫Ⅱ系疫苗滴鼻或滴眼,28日齡時再重復接種疫苗1次,50~60日齡再用新城疫Ⅰ系疫苗肌肉注射,如新城疫發(fā)病突然,應(yīng)立即用新城疫Ⅰ系疫苗加1~3倍劑量肌肉注射,一般4 d后病情可得到控制;禽霍亂主要在于預(yù)防,發(fā)病時可按飼料量的5%加入土霉素或氯霉素、復方敵菌凈飼喂,也可用2萬單位青霉素及3萬單位鏈霉素肌注;雞痘防治方法是在翅前刺種雞瘟疫苗,可在7~8日齡接種新城疫II系苗時同步進行,病雞喂給0.2%的甲紫溶液有治療效果;曲霉菌病主要侵害幼雞,患病雞,內(nèi)服緩瀉藥,投給1%的單寧酸溶液或硫酸鈉溶液作飲水,也可用霉菌素,100 kg飼料加入800萬單位,連用3 d;球蟲病治療藥物可用痢特靈,預(yù)防用0.01%混料喂服,治療濃度為0.04%混料,連喂7~10 d;雛雞白痢一般的防治措施為嚴格消毒,用1%福爾馬林溶液處理 2 h或熏蒸,治療可用0.04%痢特靈拌飼料喂服,也可用復方敵菌凈按每100 kg飼料50 g拌入投喂,均連用3~5 d。
烏骨雞是傳統(tǒng)的名貴中藥材,全身均可入藥,骨、肉及內(nèi)臟均有藥用價值,可以配成多種成藥和方劑。烏骨雞的骨、肉具有補虛勞,可治消渴、中惡,益產(chǎn)婦等作用;肝有補血、幫助消化、促進食欲的作用,可治療貧血及食欲不振、肝虛目暗、婦人胎漏等;血有祛風、活血、通絡(luò)的作用,可治小兒驚風、口面歪斜、目赤流淚、癰疽瘡癬等;腦可治小兒癲癇癥及難產(chǎn)等;雞嗉可治噎膈、小便失禁、發(fā)育不良等;膽有消炎、解毒、止咳、祛痰和明目的作用,主治小兒百日咳、慢性支氣管炎、小兒菌痢、耳后濕瘡、痔瘡、目赤多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