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中國歷史有各種各樣的寫法:《史記》是一種寫法,《資治通鑒》又是一種寫法;一部中國歷史也有各種各樣的讀法:魯迅讀史,讀出“吃人”二字,厚黑教主李宗吾讀史,讀出“厚黑”兩言,黃炎培讀史,讀出“興衰周期率”……
《文化的江山》則以自己的學術(shù)姿態(tài),重新閱讀與書寫中國歷史。
這一寫,中國的歷史不再是帝王的家譜。作者言:“兩千多年來,歷史已習慣于用王朝為中國命名,久而久之,忘了中國本身,以為王朝就是中國。唯有在王朝崩潰時,才發(fā)現(xiàn)它只是過客??蛇^客反客為主,居然以王朝取代中國,形成了王朝中國?!敝袊鴼v史的書寫,多是王朝史觀,立足于官本位,往往以王朝興衰為主線,以帝王為主角,你方唱罷我登場,無非是殺伐征戰(zhàn),爭權(quán)奪利,結(jié)果是改朝換代,成王敗寇。那是帝王的歷史、權(quán)力的歷史、權(quán)謀的歷史,幾乎都是陰暗的歷史。社會腐敗,王朝丑陋,壞世界的受害者往往是單純而無力的老百姓。這樣的歷史,遮蔽了文化的中國(至少是部分地扭曲了中國),越讀越沉重,越讀越喪氣,讓無數(shù)英雄氣餒。這樣的歷史,還往往讀得許多人產(chǎn)生“帝王夢”,以為自己也可以取而代之,生出妄想,做些怪異舉動,制造出更多是非,往已經(jīng)黑的王朝上再抹一把黑,黑上加黑,黑得透不出一絲光來。
書寫歸書寫,誤讀歸誤讀。中華美的思想文化,始終貫通于大好江山之中。文化是中國的富貴血脈。從本質(zhì)上講,歷史附麗于江山,而不是王朝。作者與王朝揮手再見,“透過王朝中國去看文化中國,不光要去三代之時的中原,去看盛開的王權(quán)之花,品味豐碩的王朝之果,還要去長江流域看看那里的方國,尤其要去江南,看看吳城文化里的那只虎。我們不光是龍的子孫,還是虎的后裔”。作者游于山水之間,以文化為尊、為價值判斷來寫中國歷史,將許多顛倒的歷史重新顛倒過來,王朝史中的主角——皇帝等權(quán)貴之類,淡出了中國歷史,如果他在文化上沒有建樹,只能靠邊稍息;即是寫帝王,注重的也是帝王的文化作為及其意義。對于中國文化有功者、有詩性者,則成為江山的主角、歷史的主角。中國的江山,不再是帝王的江山、權(quán)謀的平臺。作者書寫出了一個天地之美、山川之美、人格之美、文化之美的中國。在作者筆下,“漢朝亡了,中國未亡,王朝中國解體了,文化中國高揚”?!安还芡醭绾窝h(huán),文化中國都在進展”:五胡亂華,亂了王朝,而中國依然挺立,結(jié)果是北朝胡族被漢化了;后來,遼、金、元、清相繼入主,建立王朝,同樣被漢化了——被中華文化“化”了。正是文化超越王朝更替,成為中國一脈相承的主線。作者宣言:“自三代以來,中國何曾亡過?又何曾分裂?……文化中國,本來就統(tǒng)一,無論治亂或者興亡,都不曾改變,統(tǒng)一與分裂,乃對王朝而言,不是對文化中國來說的。我民族,能歷五千年而不衰,就因為在王朝中國以外,還有文化中國在,在我國之本體,不僅以國土為安身根本,更以歷史為立命依據(jù)?!闭牵悍剿婪缴?,死的是王朝中國,生的是文化中國;思想征服了王朝,文化統(tǒng)治著江山。作者書寫了一個不同于王權(quán)王朝話語下的“我的祖國”。
這一寫,中國的江山閃爍著文化的美麗和思想的光輝。作者以審美之境界、形而上之法眼,閱讀中華大好江山,進行了一番“故國神游”。天地之利,山河之勢,四時之變,以及中國美的水土、美的風物、美的女人、美的文人、美的少年、美的英雄、美的戰(zhàn)士、美的情義、美的行動、美的思想、美的人格……美的歷程,都呈現(xiàn)在我們的面前。那是春江花月打底子的江山。作者不重帝王重文化,文筆跟著美走,跟著江山美人走,行進于美煙麗云、智山仁水、札門義路之間,為美麗文化而代言,濃筆書寫了一個個思想者的名字,一座座文化的山,一片片詩的土地,一條條歌的河流,以及擔當文化載體的植物、動物。那真是:英雄放達詩意,梟雄率性不羈,山水充溢文化,“郁郁乎文哉”!作者寫出了一個文化的中國、思想的中國,一個具有書卷氣的中國,一個具有絲玉氣質(zhì)、青銅體魄、虎虎生氣的文化的中國。
盡管中國文化經(jīng)歷了“萬山不許一溪奔”、“一山放出一山攔”的壓力與阻力,但真理之溪文明之溪文化之溪誰也擋不住,最終是“溪花溪水一樣春”,“堂堂溪水出前村”。正如作者說“禮崩樂壞了,還有詩。讓詩把我們帶到內(nèi)心,用愛克服政治的陰沉,讓詩把我們帶到本性,從人性中放出孝的光明?!敝袊幕扉L地久,不會變老,永遠沒有皺紋……
這一寫,就有了許多新的發(fā)現(xiàn),新的強調(diào)。作者有一雙老吏斷獄之眼,常常發(fā)人之所未發(fā),言人之所未言。如對老子思想的研究,作者認為:今本《道德經(jīng)》上、下篇是老子在秦嶺那一邊的著作,也就是他西出函谷關(guān)隱退之前的著作;而《老萊子》十五篇,則是老子隱居之前在淮河流域下游這一段的著作。“老子的思想,在秦嶺淮河一線,朝東西方兩個方向發(fā)展。向東方發(fā)展的是莊子,他接著老子在淮河下游一帶隱居,發(fā)展了老子隱士的路線,走向神仙;向西方發(fā)展的是韓非,他發(fā)展了老子的史官路線,走向王權(quán)”。再比如,我們在教科文中灌輸?shù)谋环Q為“農(nóng)民起義”的具有“革命”性質(zhì)的“陳勝、吳廣起義”,作者提出了自己全新的學術(shù)見解。書中分析秦末形勢,認為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后,“趨炎附勢的博士儒”和“抱殘守缺、持不同政見的隱士儒”都混不下去了,這兩支儒者紛紛進入“革命儒”的隊伍,而陳勝、吳廣起義則是“儒學運動與農(nóng)民起義相結(jié)合”,進而,作者發(fā)現(xiàn)中國歷史的一個規(guī)律:“凡以武力并天下,以陰謀篡王權(quán)者,其國早天,秦與隋二世而亡,西晉亦一短命之侏儒;而以革命取天下者,皆有數(shù)百年國運。而革命的模式,就是儒學運動與農(nóng)民起義相結(jié)合?!痹俦热纾瑢ξ覀兪煜さ摹敖z綢之路”,作者另有一番解讀:通過這條路,東方的絲綢向西方而去,西域的玉石向東方而去;西方中心主義者把它稱為“絲綢之路”,而站在中國化的立場上,以世界眼光看去,應(yīng)該為它命名為“玉帛之路”。再比如,作者對殷人卜辭里出現(xiàn)的“虎方”的挖掘、暢想與書寫,讓我們看到一個北方正統(tǒng)的“龍鳳之姿”之外的氤氳江南“虎方國”的氣韻,虎將、虎踞、虎威、虎氣、虎魂,真是虎虎生氣。再比如,被雷海宗認為是“四千年中國歷史”分界的“淝水之戰(zhàn)”,作者給予了更高的評價,“淝水之戰(zhàn)并非王朝之戰(zhàn),而是文明抗戰(zhàn)”,是“蠻族之王與美的戰(zhàn)士對決”,“淝水之戰(zhàn),沒有計,只有美”,等等。這些論點都成一家之言,讓人眼睛為之一亮,進而產(chǎn)生深入閱讀與探索的興趣。
這一寫,許多“正史”上可惡的人物和事件成為“文化史”有趣味的人事。作者以文化關(guān)懷審視歷史人物及事件,從文化的角度來講,則閃爍著文化的光芒。比如說幽王和褒姒。作者評價幽王對褒姒的愛:“一個王者,還能真心的愛,這本就很難得,占有美,是王的本分,而讓美自由,跟著美走,就與王背道而馳了。試想一想吧,他用了多少歲月來陪伴這么一個不笑的女人,這需要多大的耐心,可想而知,他內(nèi)心有多么溫柔?!薄巴?,是他的命,不是他的選擇;美是他的選擇,卻要了他的命?!薄霸谶@個世界上,還有美啊!他跟著美走,在美人那兒,找到了自我?!蹦莻€褒姒的笑,人們都知道她一笑滅國,所謂“周以太姒而興,以褒姒而亡”,“赫赫宗周,褒姒亡之”。在文化視野之下,作者認為“她那天真無邪的一笑啊,堪稱歷史的孤品”,“她以一笑,解放了她的君王,使他從平庸中站立起來了,居然沖天一笑,把玩諸侯。沒有這一笑,他可能活得長久,但他在歷史上將化為烏有。她那一笑,是歷史的拐點,沒想到,貌似強大的王朝,竟然難以承命”……作者感嘆道:“歷史啊,要有文、武、周公那樣的思之雷鳴,也要聽到天真的笑聲,我們聽夠了歷史上的憂患之聲,還有皇皇詩文中的悲吟,可誰曾聽夠了笑聲?”作者這本書,就讓讀者聽到了中國文化史上的清純明靜的笑聲。
這一寫,中國歷史上許多被長期忽視的“小人物”在歷史的視野里脫穎而出。在以往史家寥寥數(shù)語、潦草幾筆處,作者有大的發(fā)現(xiàn)、深的挖掘和濃筆書寫。比如,孔子的八世孫孔甲,參加了陳勝、吳廣起義。史書上說,孔甲“年五十七,為陳王涉博士,死于陳下”。作者認為,這場起義,陳涉代表農(nóng)民,孔甲代表儒者;孔甲是“孔氏家族為了革命而犧牲的第一人”。作者高度評說孔甲的意義,進而以“飛蛙”作喻,大書一筆:
此前孔門,皆革命之鳴蛙,百家爭鳴時,鳴出儒家。
“焚坑”之后,鳴蛙無聲,萬籟寂靜時,蛙兒飛矣……
向著革命飛去!那飛蛙呀,就是孔甲。鳴蛙,是常有之蛙,耳得之,為蛙之實然者,而飛蛙,乃無常之蛙,于一剎那,起飛了!
……于是古池之上,撲通一聲響!飛蛙躍入,猝然破寂,天地因之變色,世界為之驚栗。
那是死!一響之余,復(fù)歸于寂,此乃英雄之歷史。
從此,儒學運動,從鳴蛙轉(zhuǎn)向飛蛙,投入革命洪流了。
歷史啊,你低估了孔甲他那決然的一飛呀!
孟子是王道之鳴蛙,而他則是革命的飛蛙。
若無他那舍命一飛呀,試問孔子如何能圣化?
從故紙堆里走出來,從禮儀教條中走出來,與農(nóng)民起義相結(jié)合,他開啟了儒學運動的新方向,開辟了歷史發(fā)展的新路徑。
與農(nóng)民共患難,同生死,這在儒家,是
第一次。
這樣的見識,這樣的文筆,讓我們認識了孔子家族中一個被長期忽視的人物:孔甲!
這一寫,寫得鳥語花香,詩情畫意。盡管文化中國里的思想交鋒有時也是驚心動魄,孔子誅少正卯,孟子辟楊、墨,荀子非十二子等等,但比王朝中的陰謀詭計,戰(zhàn)場中的動輒“坑殺”幾十萬,真是天上地下,云泥之間!作者效仿司馬遷,用絢麗至極的文字,盡其高揚之能事,以亦詩亦歌亦論亦散文的筆法寫美的江山,讀起來,時而想要浮一大白!再浮一大白!
這一寫,讓我們在美好的享受中對文化的中國、中國的文化滿懷信心。十九世紀的神學大師安多尼講學時愛用一句話作開場白:“學問若不轉(zhuǎn)向愛。有何價值。”套用這句話,讀史、寫史,如果不能讓人產(chǎn)生愛,產(chǎn)生希望,要史何用。
回憶和書寫文化的江山,是為了收拾和重建文化的江山。我們的歷史書寫,愛寫改朝換代,愛寫帝王將相,愛寫牛鬼蛇神,愛寫陰謀詭計……本來已經(jīng)偏離。再看眼下情形,喧喧嚷嚷,戲說歷史,淡漠文化,已是家常便飯。更何況,當下世界,“舉世攘攘,皆為利往”,崇拜金錢,物欲橫流。偌大疆土上。偽文化、洋文化、以丑為美的文化、做小的文化、為經(jīng)濟搭臺的文化……甚為流行??此茻狒[,其實已是斷垣殘壁,鬼影幢幢。但是,不必悲觀。“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于人日浩然,沛然塞蒼冥”。有真正的文化中國在,一切都在。真正的抗戰(zhàn)者是文化,最后的勝利者是文化。文化的中國,歷來都是以文化出征,用思想收復(fù)失地?;蛟S,《文化的江山——重讀中國史》就是在這樣一個歷史關(guān)頭,通過對歷史的重寫,召喚我們:以天下情懷、共和氣象,強大而謙卑的姿態(tài),吸納人類普世價值,弘揚我族核心價值,為美的中國文化續(xù)寫新的華美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