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祀”字是一個會意字,甲骨文是一個人跪在祭臺前祈禱的形象。
“示”是象征男根形象的祭臺,“巳”像一個跪著的人,又兼表示這個字的讀音。從甲骨文、金文到小篆、楷書,基本上保持著原形。“祀”就是祭祀,是供奉祖先和神靈的原始崇拜活動。后引申指祭祀的地方,宗廟也叫“祀”。
“祀”也是年的代稱,商代時一年稱為一祀。古代社會每年都要舉行一次大型的祭祀活動,特別是莊稼收割或成熟之際。夏王朝稱這種祭祀叫“歲”,繁體字作“歲”,是一個會意字?!皻q”由步和戌兩字合成,“步”是左右雙腳(止),“戌”是一柄斧子,表示用斧子砍下奴隸雙腳來祭祀。所以夏代時一年稱為一歲。周王朝把年祭稱為“年”,“年”是會意字,上面是禾,下面是手朝下的人,表示莊稼豐收了,人們收割莊稼,用頭頂著回家。所以周代稱一年為一年。商王朝稱年祭為“祀”。所以,后來“歲、年、祀”都成了每年的代稱。
古代祭祀活動名目繁多,例如有祀灶(祭灶神,在臘月二十三日,為古代五祀之一),祀南北郊(天子即位后在城南郊外祭天,在城北郊外祭地),祀土(祭祀土地神),祀天(祭祀天神),祀孔(祭祀孔子的典禮),祀田(以田租收入供祭祀用的田),祀社(祭祀土神),祀奉(祭祀供奉),祀典(記載祭祀儀禮的典籍),祀物(祭祀所用的供物),祀命(祭祀的命令),祀享(祭祀供獻(xiàn)),祀孤(祭祀孤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