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我聽了一節(jié)語文課,感覺不是很好,整堂課老師都板著臉,兇巴巴。學生稍不如意,就厲聲呵斥,甚至言語諷刺、挖苦,更有甚者,砸粉筆,敲桌子,甩書本。一起聽課的,還有好幾位老師,見到我,都流露出同樣的念頭:他怎么這么兇?好像原來不這樣。過去的他雖說課堂節(jié)奏有點快,要求學生背誦和記憶的量很大,但為人隨和,較受學生喜愛。
他的師傅說,他不夠自信,無論多充分的課,只要遇到其他老師,就會緊張?;蛟S是真的,但我認為,這不是真正的原因。如果準備再充分些,做到了然于心,又怎會手忙腳亂呢?整整45分鐘,我不知道他有沒有考慮好,先講什么,再講什么,或者需要達成哪些目標。
事實上,他沒有準備好,有點慌亂,前15分鐘復習,接著5分鐘課堂演練,剩下的時間評講《導學案》。我真想問他,這堂課是新授課,還是復習課?是講評課,還是練習課?
說是新授,有那么一點像。課堂上,學生馬不停蹄地記,連喘息的機會都沒有。只要老師問話“記好了”,學生回答得不夠響亮,就是一聲怒喝:“一點反應都沒有,是不是都呆了?”說是復習,也像,整堂課就他一人在滔滔不絕、口若懸河,學生稍跟不上節(jié)奏,就噼里啪啦地辱罵、訓斥。我想,只有復習,老師才會不停地盤問。說是講評,也像,半堂課就是一份導學案,直到下課還沒有講完。說是練習,也不無道理,有那么幾分鐘,老師把一些題目打在投影上,讓學生做,遺憾的是,思考的時間太少,連我都沒記得下來,問題就悄然而過。學生是不是掌握了,只有學生自己清楚。
課堂上,老師的節(jié)奏依舊很快,信息量依舊很大,但他連一些早已不做要求,或者有所淡化的內容都搬上議事日程,而且還明令學生必須背下來。比如,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句子含義。盡管這些內容對于文章的理解很重要,但也是針對某些文章,具有很強的局限性,說白了,就是這些內容只是特定文章,特定語句所呈現(xiàn)的,只是作者在某個時間段,或者某種環(huán)境中所流露出來的,不具有共性。作為老師,如果非要讓學生理解,只能是一種賞析的技能和方法,而不是一成不變的文字。
除了這些無用的信息量,或者說,作用不是很大的信息量,他還刻意求全求精,幾乎每一個知識點都要拓展,都要強調,都要學生理解,都要學生回答,甚至耗上很長的時間。下課鈴聲響了,他還饒有興致地講,我想,孩子的心情與我一樣,都盼望著早點下課,早點放松。整整45分鐘,我找不到能啟迪孩子思維的問題,聽不到生命因知識而快速拔節(jié)的聲音,看不到思維因激情碰撞而產(chǎn)生的火花。我在聽課筆記上記下3個問題:你當時是如何學習語文的?你現(xiàn)在的課是新授還是復習?你有沒有想過學生為什么會如此沉悶?我知道,這些問題既是針對他,也是針對自己。
每次上課前,我們不妨問自己:自己的課學生能不能聽得懂?喜歡不喜歡?自己的課是建立在注入式,把孩子當成知識的容器;還是建立在啟發(fā)式,把孩子當成學習的主人?自己的課是在傳遞繁難偏舊知識,做無用的功,耗費學生寶貴的生命;還是幫助他們打好人生底色,形成必備能力,過上一種幸福完整的生活?
教師需要威信,但威信不是辱罵、恐嚇,批評、懲罰,嘲弄、諷刺的結果;教育需要尊嚴,但尊嚴不是打擊、報復,奚落、責備,威逼、利誘的結果;教育需要自信,但自信不是高高在上,頤指氣使,大呼小叫的結果。原因很簡單,我們的對象是孩子,他們有自己的思維,有自己的情感,有自己的判斷,要想贏得自己的威信,孩子的尊重,就必須用心靈溝通心靈,用心靈贏得心靈,用心靈交換心靈。
把自己當做一個孩子,我們就會知道怎么做。
(博客地址:http://blog.edu11.net/1033)
責任編輯 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