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參一般是由教材的編寫者來編寫的,既有對整冊教材的說明,又有對每一篇課文的具體指導,包含一課的教學要求、課文的分析、教學建議和相關參考資料等內容。教參由教材編寫者來編撰,最明顯的便利就是能夠較好地傳達教材的編寫意圖,幫助教師把握一篇篇文章進入到教材后所表現(xiàn)出來的教學價值。教參在課文的具體分析、教學實施的一般方法以及相關背景資料提供等方面,都對語文教師有較好的參考價值。
教參是教師案頭必備之書,按一般情理推測,它必為教師們所喜愛。但實際情形卻是與這一般情理相悖逆,語文教師真正喜歡語文教參的并不多。教師們對待教參往往呈現(xiàn)出一種復雜的感情與態(tài)度:一方面是使用它,按照它的意見、建議來實施自己的教學,甚或依賴性地跟在教參后面亦步亦趨,“唯教參馬首是瞻”;另一方面,教參程式化的教學安排、僵化的教材分析以及狹小的視域等引起了語文教師們的不滿,以至于取消教參的呼聲此起彼伏。甚至教材編寫的專家們也加入到了取消教參的行列中來了。葉圣陶先生就是反對編寫教參的,他曾說過“這個教參是個鴉片煙”。人教社的周正逵先生更是深惡痛絕地疾呼:“這種教參風行之時,就是合格教師絕跡之日?!?/p>
教參的處境如此尷尬!造成這種狀況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因素?作為一線教師,我們期待怎樣的教參?
一、精到的文本分析
文本分析無疑是語文教參的重頭戲,怎樣進行文本分析,呈現(xiàn)怎樣的文本闡釋,無疑是檢驗教參編寫者的能力、見識乃至理論勇氣的重要依據(jù)。
文本分析的僵化、語言表達的政治腔,是造成老師們厭惡教參的首要因素。我們以高爾基的散文詩名作《海燕》(俄文原作標題為《海燕之歌》)為例試作分析。教參認為作品“寫于1901年,那時正是俄國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國工人運動不斷高漲,動搖著沙皇統(tǒng)治的根基,來自社會底層、深諳底層人民疾苦的高爾基,觸摸到剛剛開始跳動的新時代脈搏,以敏銳的藝術感悟力創(chuàng)造出了‘海燕’的藝術形象,來歡呼即將來臨的革命風暴,為無產(chǎn)階級唱出了一曲充滿戰(zhàn)斗激情的頌歌”。俄羅斯11年級的文學教材也選入了《海燕之歌》,我們來看看它是如何解讀文章主題的:“在《海燕之歌》中表達了作者對世界進行道德改造的愿望;揭示勇敢和強悍精神的勝利。海燕被認為與強大的自然力等量齊觀?!?見江蘇教育出版社《當代外國語文課程教材評介》第182頁。)
兩相對比,排除文本分析角度的爭議,我們仍不難發(fā)現(xiàn),俄羅斯教材中對《海燕》的解讀更具個性,而我們教參上的解讀就比較格式化,把其中涉及的“俄國”等字眼換成“中國”等字眼,是不是也可以用來作為巴金的《日》的文本分析呢?那么,《海燕》是否傳達了革命的吶喊?或者說是否蘊含了革命的主題?教參認為是肯定的:“‘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這是時代的戰(zhàn)斗的宣言,它預示著革命風暴即將來臨,鼓舞人們積極行動起來,去迎接偉大的戰(zhàn)斗,表現(xiàn)了一種堅強無畏的革命理想主義精神,豪情萬丈,激蕩人心。”對此,俄文教材是這樣分析的:“主題詞‘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傳達的當然不是社會斗爭的口號,而是在電閃雷鳴的天空中自豪飛翔的激情——‘憤怒的力量、熱情的火焰和勝利的信心’?!?見江蘇教育出版社《當代外國語文課程教材評介》第182頁)關于革命主題,俄文教材中有這樣一句話:“正像列寧在其文章中所評述的那樣,《海燕之歌》成了宣傳革命的代名詞?!倍砦慕滩倪@樣的呈現(xiàn)文本分析的方式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其次,教參中一成不變的文本分析也使教參的參考價值大為下降。不少教參雖名曰“修訂”,其實也只是篇目或個別說法作了調整,作為其重心的文本分析部分仍然沿襲陳年舊說,有的甚至與當代學術發(fā)展、社會發(fā)展不相適應了。比如,孫紹振先生在其《名作細讀——微觀分析個案研究》自序中所指出的,“對于《荷塘月色》的解讀,長期限于反映‘大革命失敗以后知識分子的苦悶和矛盾’”。這既反映了一種思想的教條,也折射出方法的落后。那么,我們的教參編寫者們在進行文本分析的時候,有沒有運用諸如孫紹振先生提出的這種微觀分析等比較新的方法?有沒有將孫紹振先生等學術界關于文本解讀的成果引入到我們的教參中來呢?如果能引入這些新的更為有效的方法、較為新穎的學術成果,教參本身對文本的解讀就會變得生動、精到起來,也能促進語文教師自身文本分析能力的提升。
二、貼近教學的資料鏈接
現(xiàn)在的教參普遍增設了“相關資料”環(huán)節(jié),將與課文有關的歷史背景、相關解讀賞析性文章,或者是名師的、當初教改實驗時試教實錄等資料納入其中?!跋嚓P資料”的編撰為教師們節(jié)約了時間,開闊了視野,起到了很好的資料參考作用。但是,很多老師拋棄教參提供的“相關資料”,另覓他徑。為什么?因為教參中的資料往往比較陳舊,視野狹小,難以適應教學的實際需要。
比如可以增加與作品創(chuàng)作相關的信息,既能幫助師生更為準確地把握文本的內涵、主題與表達技巧,也能通過這些信息提高師生閱讀的期待感、興趣,領略寫作的方法,走進文本的深處。21世紀出版社出版有王林主編的《作家和你談課文》,其中編輯的推薦語寫到:“進入教材的作家在創(chuàng)作這篇(部、首)作品時的現(xiàn)場感顯得格外有趣,他的所思所想以及寫作時的背景,肯定能讓講授這堂課的老師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也一定能讓學習這篇文章的孩子加深印象,從而強化著自己的語文意識”。這幾句話很好地指出了與作品相關的信息對閱讀、學習這篇文章的重要作用。
《我們愛你啊,中國》是一首抒情詩,作者飽含深情贊美了祖國的山河、物產(chǎn)、歷史、文化,對祖國熾熱的愛溢滿字里行間??梢赃@樣說,讓學生理解詩歌的主題是比較容易的,愛國主題的文章學生在一至五年級已經(jīng)接觸了不少。但是如果我們能在教參中增加詩的作者的相關信息,比如作者胡景暉是畢業(yè)于北京大學經(jīng)濟專業(yè)的一名房地產(chǎn)商人,胡景暉談自己創(chuàng)作這首詩的經(jīng)過、體會,胡景暉的原詩等,那么教師、學生再來閱讀這首詩時會是一種什么心態(tài)、狀態(tài)?肯定會更有興趣,更加投入,也容易喚起真情實感吧。
比如可以增加專家論述。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教參注意到了這方面資料的引入,我們還需要從一種學術規(guī)范和文化自覺的角度來增添這方面的資料。有些問題學術界尚在爭論之中,教參反倒只給出了一種結論一種看法,雖免去了紛論之嫌,卻使教師們逐漸閉塞了視聽,弱化了自我判斷的意識與能力。比較穩(wěn)妥的辦法就是把各方觀點呈獻給教師,甚至是學生,讓師生們在參與討論中提升思考力,學會選擇與判斷。現(xiàn)在教師“喂”學生,與教參擔心教師不消化而只“喂”一種自認為安全的東西給教師是密切相關的。比如明末清初的散文作家張岱的《湖心亭看雪》,有人認為是抒發(fā)了作者遺世獨立、幽遠脫俗的閑情雅致,有人卻說作者抒發(fā)了滄海一粟的孤獨與幽微的故國之思,也有人說張岱是看破一切的散淡與絕俗……這些不同的看法本身就是學術,誰也難下定論,何不把各方的論述呈現(xiàn)出來,讓師生在參與討論中讀出自己眼中的張岱、自己心中的湖心亭呢?閱讀本身往往就是沒有確定的唯一的答案。
當然,有人完全可以反駁說,這些資料何必一一列出,你可以自己找啊!不說人的惰性、日常工作的緊張,單是向哪個方向去找資料這個問題,就讓我們一線教師摸不著北了。而由占有大量資源的編者們來做這件事應該是更便利、更確當?shù)陌才拧T诟矣诔尸F(xiàn)不同觀點的同時,我們是否也要改變一下對所有進入教材的文章一律唱贊歌的做法,也允許指出缺點、毛病的看法出現(xiàn)呢?
三、貼切的教學建議
教參中教學建議的程式化、模式化讓每一個有教學追求的教師不堪其禁錮,而其高高在上的訓導的表達方式則進一步促使教師們對它的疏離。我們期盼教參在提供教學建議時,能真正貼近每一篇課文的特點,指導教師抓住這一篇課文的教學價值來設計教學、實施教學,而不是流于一般性的分析,以及巨細皆不放地“指示”教學。這就要求教參的編撰者們要作文本分析的微觀操作,還要依據(jù)課程標準重新審視選文和課后練習的設置,以課程的眼光審查教學建議,為一線教師提供貼切的親切的教學指導。倘若能此,則教材、教參就能真正成為語文課程與語文教學之間的津梁,它的編撰者們就能真正成為一線教師的朋友了。
這一方面需要編撰者良好的課程素養(yǎng)、教學素養(yǎng),同時還需要編撰者們開放的文化心態(tài)和強烈的責任感。這種針對課文教學價值的教學建議的提出,可以由教參編撰者們自己做,也可以組織相關課程、教學專家來做。比如我們可以增加名家的設計、課例或教學片斷。如《秋天的懷念》,于永正老師上過,竇桂梅也上過,我們可否將這些名家的設計或片斷納入進來,給教師們的教學以切實的啟發(fā)呢?
當然,我們未必篇篇這樣做,那么能否從教材的名篇(也就是王榮生先生說的定篇)開始呢?也可以不做全篇的教學建議,只就重點、難點,甚至一個問題。只要做得有實效,真正有利于教學,那也是有價值與意義的。
隨著國際交流的增加,外國母語教學逐漸被介紹到國內來。國外對同年段同類體裁、題材,甚至同一篇文章的教學處理,我們是否也可以放寬視野,引入進來呢?
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胡育老師曾在美國任過教,他介紹說,在美國沒有所謂的教參材料,教材一般都配有內容詳盡的教學參考書,盡可能為教師教學提供較好的幫助。美國的教參與中國的教參相比,有兩個明顯的不同:一是教參所附的教學資料非常豐富,形式多樣,包括背景材料、圖片、錄像帶、光盤、練習題等。教師上課時可各取所需,節(jié)省了大量查找背景資料、準備教具的時間。另一個特點是,十分重視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形式的指導,而且細致入微。如上課時需要準備什么教具,怎樣布置教室,怎樣分組,組織學生討論時提什么問題,怎樣和學生交流,怎樣組織學生活動等等,操作性、實用性非常強。這對我們編撰教參是很有啟發(fā)的。
教參是一種歷史的存在,我們只有不斷優(yōu)化它、改善它,才能使它跟上時代的步伐,貼身地為教學服務,為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效率服務,發(fā)揮好它的功能與價值。也正是從建設的角度、期盼的角度,我們期待教參順利“變臉”,以一張親切、生動的面孔出現(xiàn)在每一個熱愛語文教育的教師們身邊。
(作者單位:江蘇江陰華士實驗小學)
本欄責任編輯李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