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了,救助貧困生又一次成為社會熱點。報紙上的文章、照片,電視上的場景、特寫,多角度地傳遞了全社會的助學景觀。
可是,有些捐助的場面,看了很不舒服——貧困生手持一個牌子,上面寫著受助的金額數(shù)字,一字排開站在那里,低眉順眼,表情謙卑,像是接受審查。貧困生一旁站著的捐助單位領導則往往喜笑顏開,和貧困生的表情形成極大反差。
有道是,愛人者高尚,被愛者幸福。然而在上述場景中,缺少愛人與被愛的應有氣象,沒有關愛與溫暖的和諧氛圍,細節(jié)顯示的人物情感與主題相去甚遠。在受助人的臉上,看不到那種發(fā)自內(nèi)心被關愛的幸福感,甚至相反,看到的只是受助貧困生的尷尬、拘束、羞怯和無奈,是渾身的不自在。貧困本來就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貧困出身是一種先天的命運安排,也可以說是一種個人隱私,如今卻在大庭廣眾之下被貼上“貧困生”的標簽,接受攝像鏡頭的頻頻拍攝,他們能自在嗎?他們的臉上還可能洋溢幸福感嗎?
遺憾的是,讓貧困生手持牌子亮相的造型,在全國各地均有出現(xiàn),幾乎成了捐助貧困生的一種標準化程式化的模式。為什么會是這樣?往橫向看,其他手持牌子的集體亮相造型還有:表彰大會的獲獎者,賑災大會上的捐款單位,犯罪嫌疑人。他們集體持牌亮相廣而告之的,或是他們的榮耀,或是他們的惡行,其中也不乏主事者的成績展示。這種思維及工作方法,各地相互仿效,竟成為一種流行模式。
可是,這種模式不適合捐助貧困生工作。捐助貧困生的實質(zhì),是善者拉貧困生一把,幫他們走出困境。能夠從物質(zhì)和精神兩方面幫助貧困生當然更好,即使只是金錢上幫個三五千元也相當不容易。但是,如果送上幾千元錢的同時,非要讓貧困生擺個持牌亮相的造型給大家看,就未免有點強人所難。說重一點,就有可能讓受助者產(chǎn)生吃嗟來之食的感受,甚至有一種物質(zhì)上施與精神上剝奪的意味。曾有報道,高校貧困生收到政府和企業(yè)送的棉被,可有的學生寧愿挨凍,也不愿意將被子拿出來蓋。因為被子上有“愛心棉”三個字,蓋上這被子無異告訴別人:我是貧困生。這類對貧困生自尊心的無意傷害,使救助的效果大打折扣,這恐怕是捐助者始料未及的。
或說,貧困生應坦然接受“愛心棉”“持牌亮相”等安排,不必介意別人的眼光和議論。可具備這種成熟心態(tài)需要一定的人生經(jīng)驗,這不是一個未成年的貧困生所能具備的。貧困生是一個弱勢群體,他們大多來自農(nóng)村,少年成長的貧困經(jīng)歷給他們無窮的煩惱、壓抑和痛苦,本來考上大學帶給了他們改變命運的希望,接受物質(zhì)幫助自然令這理想更為可期??赏蝗毁N上的貧困生標簽,又讓他被迫提醒自己的貧困生身份、貧困出身,正待卸下的自卑包袱又重新背上了肩,這極不利于貧困生的健康成長。
責任編輯蕭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