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是值得全世界期待的精神盛宴,而我們班的“奧斯卡”指的是班級中讓孩子們期待的各項獎勵,涉及每件事、每個人,是真切的班級文化建設(shè)和校園學習常態(tài)。
一直堅信“好孩子是夸出來的”,鼓勵,一定是促進孩子成長的極大動力;一直苦惱,如何讓鼓勵有價值,讓孩子能從中汲取進步的力量。偶然間看到一篇文章,介紹的是國外學校的各種節(jié)日:撿樹葉節(jié),跳繩節(jié),裝扮小丑節(jié),童話閱讀節(jié),做家務節(jié),單腿行走節(jié)……各式各樣的節(jié)日幾乎占滿了校園生活的每一周。每一天,孩子們的校園生活就在一個個節(jié)日中度過,也在一次次歡慶的氣氛中成長。也許這些節(jié)日在我們眼中微不足道、小題大做。的確,與我們校園生活中的種種節(jié)日相比,它們確實顯得離奇,似乎與“教育”無關(guān),甚至有些背道而馳,可是我卻分明感覺到:這就是兒童的需要。兒童需要的是快樂、運動、角色扮演,用特別的方式認識世界,探索世界,用童心感受生活,理解生活,這不正是兒童教育的真諦么?兒童不能在說教中度過,在一個個“莊嚴”“隆重”的儀式中去積淀道德,在無休止的教化中滋長性靈。
于是,在我的班上就有了各種各樣的獎勵。先以我執(zhí)著的習作教學為例。如,指導孩子寫想象作文,誰的想象離奇,就獲得“JK羅琳獎”。一來借此機會認識一下想象屆的世界級大腕,二來引導孩子閱讀世界名著《哈利·波特》系列,三來讓孩子有一種很確切的滿足感、自豪感。指導寫散文,就來個“朱自清獎”;寫小劇本,就來個“莎士比亞獎”;寫童話,相信您都會評出“安徒生獎”啦……每次評價都像頒獎現(xiàn)場:由教師選定的孩子朗讀,請需要“PK”的孩子自由加入,最后全班投票,得獎者發(fā)表感言,我提供書本或是我的硬筆書法作品為獎品。就這樣,孩子們在一個個獎項中自信滿滿地參與習作。此外,孩子發(fā)言有理有據(jù),就評他為“最佳辯手”;孩子為大家傾情朗誦,就評他為“小趙忠祥”;孩子交上字跡漂亮的作業(yè),授予他“小王羲之”的稱號;一個學期下來,語文書本保護得好,也會被稱為“護書衛(wèi)士”……事無巨細,皆能成為鼓勵孩子的機會。時間久了,孩子習慣于發(fā)現(xiàn)“美”,自然也學會了贊美。他們不待教師鼓勵,于坊間也能很自然地發(fā)現(xiàn)同伴的優(yōu)勢、特長。一個個“民間高手”就這樣立起來了,幾乎每個孩子都能在集體中占有一席之地,能在同伴中有被欣賞的地方。這樣的“頒獎盛宴”變得既熱烈又常見,讓人期待,令人欣喜且深植記憶之中。
如果您和我一樣擔任班主任,那么,這些花樣繁多的“奧斯卡”更應該成為您班級文化建設(shè)和管理的常規(guī)。廢紙片發(fā)現(xiàn)冠軍、紅領(lǐng)巾終年不忘獎、黑板保潔大使、講臺最愛人士、廣播操王子、路隊排頭兵……只要你想得到的方方面面,哪怕是那些所謂的“雞毛蒜皮”,都應該成為獎勵孩子的機會。因為我們的服務對象是兒童,特別是在集體生活中,兒童需要被關(guān)注,期待獲得鼓勵。而這些結(jié)合真實校園生活的鼓勵符合其天性,能觸及心靈。兒童不需要違心地做些“好事”引起關(guān)注,不需要違反常識地朝著“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目標前進,畢竟這種貪多求全的“完人”型培養(yǎng)目標早已經(jīng)被教育專家們認定為“不可能的任務”。我覺得,兒童在學校期間需要養(yǎng)成的道德品質(zhì)中最為珍貴、最為核心的就是“保持童真”,不是出人頭地,不是獲得傲視同齡人的資本?!秱儆馈返谋Р粦撛谛聲r代演變?yōu)榇呱粋€個“高大全”的楷模。
給予孩子鼓勵吧,隨時的,不分大小的,讓屬于他們的“奧斯卡”長盛不衰!
(作者單位:福州教育學院二附小)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