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文言文,經(jīng)常遇到不少字詞障礙。掃除障礙,需要不斷細閱、印證、總結(jié)。
一、以意帶言
借助文言文的寫作背景這個大語境來推測全文大意,大致了解事件所處的時代特點、人物個性、寫作意圖等信息,這對理解全文大意是非常有幫助的。
如2010年廣東省高考試題中的文言文閱讀,就有兩處標志時代背景的內(nèi)容:一是文后的出處,“選自明·謝黃《后登陸》卷下,有刪改”,告訴我們這是一段明代歷史。二是注釋,“上:皇上,指朱棣”,告訴我們這是朱棣登基以后的事件,是朱棣平定異己的戰(zhàn)爭。有了這樣的背景,只要理清人物關(guān)系和事件,就很容易把握文章的大概意思,然后從時間、地點、人物、前因后果以及人物官職、行為、評價等方面去切分,就會逐步突破文中的疑難語句了。
前后文關(guān)系是小語境。文言閱讀時難就難在一詞多義是不定向的,完全采用逐詞逐義識記是根本不可能的,就必須結(jié)合上下文語境來判定實詞的含義。
如2010年廣東省高考試題中的文言文閱讀第5題就是判斷實詞的含義: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 上語諸將曰……談?wù)?/p>
B. 委尸填滿溝壑 放置
C. 識其父兄子弟咸在標志
D. 噫!我固無恙 禍患
其中A是很容易排除的,因為“語……曰”一般解釋為“對……說”,解釋為“談?wù)摗闭Z句不通。C和D則必須利用語境來判定,C句的主語是“眾”,“識”解釋為“標志”便不能搭配了;D句中“恙”可以解釋為“病、禍患”,但和下一句連起來看,顯然是說“其父兄子弟”的事情,中間插入“我”如何如何,語脈便不連貫了,如果解釋為“擔憂”,則依然是說“其父兄子弟”一事,就順暢了。
不論是精讀還是泛讀,都要注意從整體上把握文意,根據(jù)文意來帶動對詞語大意的理解。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是指通過整體誦讀,借助文意語脈來消除語言上的障礙。
二、析字見義
漢字是表意體系的文字,其中象形字(如人、日、山、車)、指事字(如本、末、刃、甘)、會意字(如教、休、比、塵、眾)都直接表達字的本義;而占70%以上形聲字(如鋼、材、江、燦、堆),又可以憑其形旁來確定字的意義類別。抓住字的形體特征,再結(jié)合語境,就可以推測出字詞的大概意義,這是消除文言文閱讀中語言障礙的又一便捷方法。
以2009年廣東省高考試題文言文閱讀第一段中的幾個詞語為例加以說明:
迪深厚有器局,嘗攜其所為文見柳開,開奇之,曰:“公輔才也?!迸e進士第一,擢知制誥。真宗幸亳,為留守判官,遂知亳州。亡卒群剽城邑,發(fā)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罷所發(fā)兵,陰聽察知賊區(qū)處,部勒驍銳士,擒賊,斬以徇。
文字中“陰”、“徇”都是形聲字,“陰”字的意符 “阝”繁體寫做“阜”,指土山,由此可知和山的方位有關(guān),但這里用的是引申義,即“不公開的、暗中”;“徇”的意符“彳”與走路動作和事物有關(guān),如“行”、“街”、“衢”,聯(lián)系全句“斬以徇”,把人斬殺以后又和行走、街道等有關(guān)的行為可能是“對眾宣示”,即“示眾”。
如果平時多注意觀察漢字的含義與字形的關(guān)系,再通過上下文加以判斷,對快速消除閱讀中的語言障礙是大有裨益的。
三、對稱互訓
中國人喜雙好偶的民族心理在語言上的表現(xiàn)就是文章中有大量的排比句、對偶句、并列詞句等對舉的語言現(xiàn)象,在這些兩兩對舉的語句中,位置對稱的詞語一般詞性相同、詞義相近或相反相對,這樣通過對已知詞語的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詞語的詞性、詞義。
如: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句中的“長”是個多音多義字,究竟是讀cháng還是讀zhǎng,長期以來一直有爭議,人教版高中語文教參中注音為zhǎng,而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則注音為cháng。這看似讀音上的差異問題,實際涉及對這個詞語意思的理解,讀zhǎng就是動詞,“長高、長大”的意思,而讀cháng則是形容詞,“高大”的意思。排比句相應位置的另兩個詞語分別是“遠”、“安”,意即“長遠”、“安定”,都是形容詞,可以采用對稱互訓的方法判定“長”應該讀cháng,是形容詞。
這樣的例子非常多,如:
①朝歌夜弦,為秦宮人。(杜牧《阿房宮賦》)根據(jù)“歌”是動詞,可推測出“弦”應該是名詞活用為動詞,“彈琴”的意思。
②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蘇洵《六國論》)根據(jù)“有限”可以推測出“無厭”中的“厭”不是“厭煩”的意思,而應該是“滿足”,即通“饜”。
③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張溥《五人墓碑記》)“辱人”不是“侮辱別人”的意思,根據(jù)“賤行”是“卑賤的行為”的意思可以斷定它應該是“低下的人格”的意思,是個偏正結(jié)構(gòu),而不是動賓結(jié)構(gòu)。
對稱位置上的詞語互相參照來確定某個詞語含義、詞性、用法、感情色彩是文言文閱讀中常用的方法,也是很簡便的方法,關(guān)鍵在于我們要了解我們的民族心理和語言習慣,有意識地加以訓練。
四、今為古用
今天廣泛使用的成語在語法結(jié)構(gòu)上仍保留著古代語言的特點,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一些文言語法知識。
①不恥下問:恥,以……為恥,屬于意動用法。如韓愈《師說》中“于其身也,則恥師焉”;下,向下,屬于方位名詞作狀語?!稜T之武退秦師》中“既東封鄭”中的“東”用法與此相同。
②不遠千里:遠,以……為遠,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促織》中“成以其小,劣之”,“劣”即“以……為劣,認為……不好”。
③不脛而走:脛,長腿,屬于名詞活用為動詞。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舍相如廣成傳”,“舍”原義是“房舍”,這里作“安排住宿”講。類似的成語還有“不毛之地”“不期而遇”等。
④避重就輕:重,重大責任;輕,輕的責任。都屬于形容詞用作名詞。如《陳涉世家》中“將軍身披堅執(zhí)銳”,“堅”即“堅硬的鎧甲”,“銳”即“鋒利的武器”。類似的成語還有“抱殘守缺”“黨同伐異”等。
⑤閉月羞花:閉,使……躲藏;羞,使……羞慚。都屬于使動用法。如《過秦論》中“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愚”原義是“愚蠢、愚笨”,這里是“使……愚笨”。類似的成語還有“除暴安良”“勞民傷財”等等。
⑥波譎云詭:“波”和“云”是名詞作狀語,意思是“像……一樣”,表示情態(tài)。如《鴻門宴》中“常以身翼蔽沛公”,“翼”是“像翅膀一樣”。類似的成語還有“冰消瓦解”“鬼哭狼嚎”等。
另外,名詞作狀語還有其他類型,如“筆耕硯田”中的“筆”表示工具;“班門弄斧”中的“班門”表示處所;“秉燭夜游”中的“夜”表示時間等等。
⑦博而寡要、不歡而散:文言虛詞的用法在成語中也有體現(xiàn),前一成語中的“而”表示轉(zhuǎn)折關(guān)系,解釋為“但”;而后一成語中的“而”表示修飾,相當于“地”。
⑧嗤之以鼻、抱恨黃泉:文言文的句法知識在成語中也可以找到借鑒,如“嗤之以鼻”實際應該是“以鼻嗤之”,屬于狀語后置現(xiàn)象;而“抱恨黃泉”完整的語句應該是“抱恨于黃泉”,屬于介詞省略現(xiàn)象。
平時學習成語時,在弄清它的含義、用法、感情色彩等基礎(chǔ)上,如果能有意識地對它的結(jié)構(gòu)加以分析,將對消除文言文中的語言障礙有很大的幫助。
五、洋為中用
我們用以解析古代漢語、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概念和理論體系,主要是從西方借鑒來的,因此,在當前文言文教學不強調(diào)名詞術(shù)語而重視理解運用的情況下,借用英語教學中的語法概念和理論,不失為一種“投機取巧”的做法。
先看看英語中的定語從句與文言文中的定語后置句的關(guān)系:
He is not the one who will give up easily. 他不是一個輕易服輸?shù)娜恕?/p>
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廉頗藺相如列傳》)
When I passed by, I saw a man who was quarreling with his wife.當我經(jīng)過時,我看到一個人和他的妻子在吵架。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荊軻刺秦王》)
There were men in that crowd who had stood there every day for a month.在那群人中,有的人每天都站在那里,站了一個月。
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五人墓碑記》)
再看英語中的狀語從句和文言文中狀語后置句的關(guān)系:
I’ll have finished in the bathroom in a few minutes.我一會兒就用完浴室了。
既泣之三日,乃誓療之。(《病梅館記》)
He said he’d lived in a tent since his house burnt down.他說自從他的房屋被燒毀后,他就一直住在帳篷里。
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淮陰,王也,受械于陳。(《報任安書》)
He stared at me as if seeing me for first time. 他目不轉(zhuǎn)睛地看著我,就像第一次看見我似的。
火烈風猛,船往如箭。(《赤壁之戰(zhàn)》)
在文言語法教學過程中,經(jīng)常聽到學生將所接觸的文言語法現(xiàn)象與英語課上學到的知識相對照,似乎如此理解得更深刻一些,如果作進一步的對照研究,或許可以從它山之石中攻出玉來。
消除文言文閱讀中的語言障礙,并不是說不需要做大量的、艱苦的語言積累和語法知識梳理工作,只是指在沒有工具書、參考資料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從哪些角度去嘗試解決一詞多義詞義的確定、生僻字字義的推測、詞類活用方式的判定、句式結(jié)構(gòu)的分析等問題,它正是建立在大量的古今中外語言知識的積累之上,多角度展開聯(lián)想,運用對比和類比思維解決文言語言障礙的幾個技巧。
(作者單位:江蘇連云港連云區(qū)教育局教研室)
本欄責任編輯李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