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同學們,《長相思》讀到現(xiàn)在為止,我們已經(jīng)真切地感受到作者那一顆身在征途、心系故園的破碎之心。我想,你是不是該問一問納蘭性德了,你的腦子里冒出了什么問題想問一問納蘭性德?
生:納蘭性德,既然你這么思念家鄉(xiāng),為什么還要從軍呢?
師:問得好。誰還想問?
生:納蘭性德,你為什么不回家呢?
生:納蘭性德,如果你想回家,你就應(yīng)該盡心打仗,不然的話,仗打不好,你還可能會死在途中的。
師:是啊,你既然身在征途,就應(yīng)該一心一意干你的事業(yè),為什么還要對故園牽腸掛肚、輾轉(zhuǎn)反側(cè)呢?
生:既然這么想念家鄉(xiāng),那你為什么不把想念家人的話寫下來,讓一個老鄉(xiāng)幫你送回去呢?
師:你們可曾知道,這些問題,納蘭性德也問過自己。就在征途上,納蘭性德寫過一首詞,題目叫《菩薩蠻》,其中有這樣兩句,就是納蘭性德問自己的。(課件呈現(xiàn)兩句詞)誰來讀一讀?
生: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
師:問得好,孩子們,請你再想一想,除了納蘭性德在問自己外,還有誰要問一問納蘭性德?
生:還有深深思念他的妻子。
師:對,你就是納蘭性德的妻子,你問一問納蘭性德。
生: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
師:妻子問丈夫,那個“君”字改一下,改成——
生:夫。
師:對!你再來問一問,好嗎?長亭外,楊柳依依,妻子站在送別的路上,問納蘭性德——
生:問夫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
師:好一個深情的妻子啊!誰還會問納蘭性德?
生:納蘭性德的兒子。
師:好,你現(xiàn)在是納蘭性德的兒子,你來問一問,你把“君”字改成?
生:父。
師:好。長亭外,芳草萋萋,兒子拉著父親的手問——
生:問父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
師:畢竟是兒子,感受還不是很深。(笑聲)還有誰會問?
生:還有他的父親。
師:你就是他的父親了。長亭外,秋風瑟瑟,白發(fā)蒼蒼的老人問納蘭性德——
生:問兒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
師:老父來日不多了,不知還能見兒幾面啊!還有誰也會問納蘭性德?
……
師:是啊,他的老父,他的愛妻,他的嬌兒,他的兄長,還有他的朋友,都在問他。我們再一起問一問納蘭性德吧——(生齊讀)
師:輕離別?你們居然說我輕離別?(板書“輕”)我,納蘭性德真的輕離別嗎?真的對離別無所謂嗎?再讀《長相思》,你在哪兒體會到,我納蘭性德沒有輕離別啊?(生默讀《長相思》)我是納蘭性德,我想先問一問我的老父。老父,你說我是輕離別嗎?
生:不是,我從“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xiāng)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中看出你不是輕離別,而是為了保家衛(wèi)國。
師:好一位深明大義的父親。我想問一問我的愛妻,我是輕離別嗎?
生:你不是,你是為了保衛(wèi)祖國,離別家鄉(xiāng)是為了去前線殺敵,所以我不怪你。
師:好一位賢良的妻子啊。是的,我何曾是輕離別啊,我是何等地重離別啊。可是,身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衛(wèi),我重任在肩,責任如山,我不得不離、不得不別啊!我舍不得離開年邁的老父,舍不得離開溫柔的妻子,舍不得離開生我養(yǎng)我的故園啊!這一切的一切都已化在了《長相思》中。我們一起讀!(生齊讀全文)
師:這就是為什么“我”身在征途卻心系故園的原因所在,這就是“我”的那個夢會破碎、“我”的那顆心會破碎的原因所在。建功立業(yè)的壯志和理想、思念家鄉(xiāng)的孤獨和寂寞,就這樣交織在一起,化作了納蘭性德的《長相思》。(課件出示題目并播放音樂)
師: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指題目)
生(齊):長相思。
師:風一更,雪一更,更更喚醒——
生(齊):長相思。
師:愛故園,愛祖國,字字化作——
生(齊):長相思。
【賞析】在上述片段中互文印證,讀透詞心,教學提升到了一個柳暗花明的新境界。王老師一句看似不經(jīng)意的問話“你的腦子里冒出了什么問題想問一問納蘭性德”,勾起了學生對詞人心靈的叩問。于是,為什么不回家而要去打仗,為什么去打仗了而又牽腸掛肚、思念故園等一連串的問題冒了出來。這時,王老師拓展誦讀內(nèi)容,呈現(xiàn)了納蘭性德在征途上寫的一首題為《菩薩蠻》中的兩句詞:“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詞人這一自問正是學生口欲言而未能言的。讓人驚嘆的是,王老師并不急于讓學生用理性思考替詞人作出回答,而是用一句“請你再想一想,除了納蘭性德在問自己外,還會有誰要問一問納蘭性德”,再次把學生引入“故園”情景的追思中。讓學生設(shè)想自己是詞人的“妻子”“兒子”“父親”……展開了一場教師參與其中的、既饒有趣味又感情深沉的情景對話。在情景對話中,學生把“問君”改為“問夫”“問父”“問兒”而反復誦讀,情真意切。然后再讀《長相思》,用作者的話作出回答。學生從人物內(nèi)心兩難的矛盾沖突中體悟到詞人“身向榆關(guān)那畔行”并非“輕離別”,而是為了保家衛(wèi)國。寓理于情,情理交融,這是教學的高明之舉。至此,一顆思鄉(xiāng)懷故、感情細膩而又勇赴疆場、戍邊衛(wèi)國的鮮活的心靈展示在我們面前。在這里,我們得到一種啟示:語文,不是解釋,不是說明,而是一種心靈的潤澤,是一次難忘的充沛的情感經(jīng)歷!王老師的教學就這樣以誦讀為主線,學生讀出了意、讀出了境、讀出了情、讀出了韻,縝密細膩而又大氣開放,精致和諧而又恢弘奇崛。短短的兩句詞,竟演繹得一波三折、波瀾起伏!它又像一口井,開掘得那么深,清泉汩汩流淌著……而學生在洋溢著詩意的藝術(shù)氛圍中學習著、享受著,如癡如醉,所感受到的綿綿鄉(xiāng)思、濃濃鄉(xiāng)情,恰似一座大山沉重地壓在心頭。(作者單位:江西省萍鄉(xiāng)市蓮花縣升坊鎮(zhèn)沙屋小學)■
□責任編輯 徐純軍
E-mail:xuchunju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