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診斷式”聽課,亦稱“教學診斷”,是指對執(zhí)教者的課堂教學情況進行全面考察,從中發(fā)現(xiàn)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長處與不足,并提出改進意見和建議。因其具有醫(yī)學診斷的某些共性,故形象地稱之為“診斷式”聽課(評課)。 “診斷式”聽課立足點應把握考察了解、總結分析、提出建議三個方面。
一、考察了解
走進課堂,對執(zhí)教者的課堂教學情況進行全面考察,這是“診斷式”聽課的第一步,也是特別重要的一步。俗話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敝挥谐浞终莆樟藞?zhí)教者的“第一手”資料,才能進而對其教學技能、技巧等進行分析??疾煲龅较鑼?、客觀,即不遺漏任何細節(jié),不帶任何個人成見。中醫(yī)傳統(tǒng)診斷手法講究“望、聞、問、切”,教學診斷則講究“看、聽、思、記”。
二、總結分析
“診斷式”聽課的目的是幫助執(zhí)教者提高課堂教學能力,因而其總結分析有別于一般的教學點評。這個總結分析應該全面、準確、客觀地反映執(zhí)教者現(xiàn)有的課堂教學水平,如實指出其存在的問題并查找原因。因此,要著眼于從能夠體現(xiàn)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的相關方面去總結。其體現(xiàn)的方面有很多,但最為主要的還是教學基本功、教學預設、課堂組織實施與調控。教學基本功:大致包括語言表述能力、板書能力、教具(多媒體)操作能力等。教學預設:即備課,從中可看出教師領會落實課標精神和理念的能力、處理教材的能力、分析學情的能力、選用教學手段與方法的能力、綜合設計教學過程的能力、學科專業(yè)素質等。課堂組織實施與調控:即上課,是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的具體體現(xiàn),可真實反映教師組織課堂教學的能力、與學生溝通交流的能力、有效調控學生學習活動的能力、有效展開及有機銜接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能力、及時反饋學習狀況的能力、根據(jù)學情靈活應變的能力、引導學生逐步達成教學目標的能力等。
總結分析切勿籠統(tǒng)概括,要結合執(zhí)教者的教案和上課情況,從整體到局部,從環(huán)節(jié)到細節(jié),由表及里、由果溯因、條清理晰地進行認真分析和判斷。此外,在總結前聽聽執(zhí)教者說說上課后的體會感受,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從中獲取更多有價值的信息。
三、提出建議
在對執(zhí)教者的課堂教學情況有了全面了解之后,接下來就要向執(zhí)教者提出改進教學的意見和建議了。這類似于醫(yī)生“開藥方”,必須慎重,輕率不得。一要“對癥下藥”。提出的意見和建議要“對癥”才有效。二要“量力而行”。有人習慣以“假如是我來上,我就會這樣上”的思維去給執(zhí)教者提意見和建議,看似“換位思考”,實為“越俎代庖”,因為每個教師的自身素質、經(jīng)驗積累、教學風格都是有差異的。教學診斷應該從教師現(xiàn)有的教學能力基礎出發(fā),有針對性地提出合理化的改進意見和建議,讓教師“量力而行”。三要注意措辭。尊重教師,首先應肯定教師此前的課堂表現(xiàn)及所作的努力,然后再溫婉、中肯地提出努力方向和改進措施,以增強教師積極向上的信心。
為了讓執(zhí)教者更加明確教學診斷情況,同時也為了方便今后對該教師的教學情況進行跟蹤了解、比對分析,宜寫出“教學診斷報告”(執(zhí)教者一份,學校或教研組存一份)?!敖虒W診斷報告”可采用條塊式或表格式,內容包括執(zhí)教者的教學基本功、教學預設、課堂組織實施與調控等方面,分別記錄長處、不足和建議。
在實際操作中,“診斷式”聽課不限于全面展開,可對其細化,分項、分類進行。要因“人”而異,比如新教師,就有必要對其進行全面的教學診斷,而對于比較了解的教師,則重點關注其有待改進的方面;要因“時”而異,比如學校重點開展以“有效合作學習”為主題的校本教研,就應著重對教師組織學生開展合作學習的有效性進行教學診斷。(作者單位:江西省崇義縣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