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書 和
(山東理工大學 法學院,山東 淄博 255049)
風險社會中的安全文明理念
侯 書 和
(山東理工大學 法學院,山東 淄博 255049)
風險和反風險是當今時代的主要特征。轉型期的中國已進入高風險社會發(fā)展時期。人類應對風險的前提和基礎,就是要更新觀念,樹立安全文明新理念,以此來規(guī)范和指導人的行為。這些安全文明理念是:以人為本、生命至上;安全是人類的基本需求甚至是第一需求;安全是當今社會的主要價值觀;平安是根本、是人的最大幸福;安全文明是社會文明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基礎;科學發(fā)展首先是安全發(fā)展;保障安全,發(fā)展才有意義;安全優(yōu)先原則是人類從事一切活動的必然選擇。
風險社會;公共安全;安全文明;安全發(fā)展
一
按照國外社會學家的看法,世界已進入風險社會時代,人類生活在文明的火山上;現(xiàn)代風險社會是可怕而危險的世界,是充滿危機的時代;社會失去了和諧,人們不得不面對風險和災難。在這樣一種長時期的、世界性的社會發(fā)展階段上,傳統(tǒng)風險和現(xiàn)代風險對整個人類生活、對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構成了根本性威脅和持續(xù)性傷害。風險社會時代是與從前社會時代不同的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新階段或人類生存的新狀態(tài)。
風險社會的風險具有以下特征或表現(xiàn):(1)風險的普遍性。風險尤其是現(xiàn)代風險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沒有時空限制,災難造成的后果影響并不局限于當地和當時。不管人們對此是否承認,風險依舊存在著;不管人們是否愿意,“風險社會”已經成為人類不可避免的時代境遇。風險不僅對當代人造成威脅,也對后代人構成威脅。風險的影響不僅超越了時空,也超越了階級、地位以及社會文化等的限制,任何人都不能逃離風險而躲進安全的世外桃源。(2)風險的延展性。在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和風險治理不力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某些局部偶發(fā)的風險事件會產生連鎖反應和放大效應。簡單風險會演化成復雜風險,單一風險后果會轉向多種風險后果,原有的風險本身與治理失效的政治風險交織在一起,就可能對整個系統(tǒng)或整個社會造成更大的影響和傷害,最終轉變?yōu)楹蠊麌乐氐纳鐣L險。(3)風險的全球性。處在全球化浪潮中的風險社會,風險的發(fā)生和影響會超越民族國家的地理疆界,風險的意外后果或副作用往往呈現(xiàn)出全球性效應,人們經常感受到的是來自全球范圍的風險和危險。這些風險和危險,不僅遠離個人的能力,而且也遠離更大的團體甚至國家的控制,對千百萬人乃至整個人類都可能是嚴重的威脅生命的。[1]115全球性風險使得當今社會成為“世界風險社會”,這也決定了風險治理必須具有國際視野。(4)風險的復雜性。在現(xiàn)代風險社會中,風險的前因后果已經不再是簡單的線性關系,風險的高度復雜性和變化的不確定性,以及風險的潛在性和風險影響的長期性,使得人類越來越難以預知和控制風險,而人類的過度實踐行為會產生更大的風險。(5)風險的突發(fā)性。由于人類的急功近利的非理性行為和嚴重的治理失效,使得風險突然意外性發(fā)作,由可能性危險變?yōu)楝F(xiàn)實的危害,往往使人們付出過多的代價,這也對人類的治理能力提出了挑戰(zhàn)。(6)風險的人為性?,F(xiàn)代風險社會的風險主要是“人為的風險”,風險來自于人的行為和決定以及過分的發(fā)展沖動。由自然帶來的風險已降至次要地位,而且自然引起的風險也有人的影響;“被制造出來的風險”占據主導地位,人們也不知道人造風險的將來后果是什么。(7)風險的生活化。在現(xiàn)代風險社會中,威脅人類安全的因素隱藏在人類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多種多樣的風險已經滲入到人的生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沒有什么不受到風險的影響,這使得人們的生活缺乏最起碼的安全感。個人的每一種選擇、每一個決定都潛伏著風險甚至成為災難。而普通民眾對風險的認知基本是茫茫然、昏昏然的,個人又無力抵御風險,這使得人人都是風險社會中的弱者。風險的生活化、個人化凸顯了公共機構的安全責任,政府必須為每一個公民的安全負責。
當今風險社會還產生了兩個令人憂慮的后果,這進一步增強了社會的危險程度。其一,權力機構的不負責任。即在現(xiàn)代風險面前,公共權力機構顯得軟弱或不作為,以及制度和政策的無效,未能擔負起事前積極預防、事后有效處置的責任;面對風險社會缺乏明確的責任機制和責任主體,風險制造者和風險治理主體都想方設法推卸責任,掩飾風險的真正起因,最終只能訴諸“一筆錢交換一個生命”的資本主義邏輯。其二,風險分配的不平等。烏爾里?!へ惪酥赋?風險社會的風險分配總是依階級或層級而定的方式分配的,階級社會和風險社會存在著很大范圍的相互重疊。財富在社會上層聚集,而風險在社會下層聚集。低收入群體害怕失去收入不得不忍受更多的風險。而應對風險的能力在不同職業(yè)和不同教育程度的階層之間或許也是不平等地分配的。種種社會過濾或放大效應產生了隨階級而定的苦痛??梢?風險分配與財富分配是密不可分的。風險分配的不平等使原來的社會不平等在一個新的層次上得到了鞏固。[2]36-37
從當今社會發(fā)展的現(xiàn)實來看,人類面臨著傳統(tǒng)風險和現(xiàn)代風險的雙重威脅:地震、海嘯、洪災、干旱、臺風、泥石流、雪災以及饑餓和營養(yǎng)不良等;核輻射和核擴散、電磁輻射、癌癥、艾滋病、瘋牛病、SARS、禽流感、全球流感大流行、武器擴散和局部戰(zhàn)爭、極端主義和恐怖事件、各類傷亡事故和社會沖突事件,以及城市基礎設施崩潰和經濟政治危機,還有日趨嚴重的氣候異常、環(huán)境污染、各種有毒有害物質的泛濫等。全球每年僅意外事故的傷亡數就達千萬人,全球有數億人感染各種病毒。風險的存在和爆發(fā),反映了人類在實現(xiàn)和享受現(xiàn)代化的同時卻不能保障自身與環(huán)境的安全,人類的生存越來越處于一種彌散性、不確定性的危機情境中;同時這也顯現(xiàn)出人類對于風險規(guī)律和宇宙規(guī)律知之甚少,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模式、生活方式等都有非理性之處。在多重風險和危機面前,全球公眾變得越來越敏感和脆弱,人們的恐懼感和不安全感與日俱增,不安全成為了人們的主要煩惱和憂慮??傊?風險和危機造成了當今世界的嚴重不和諧,表明了人類已進入風險社會時代,風險和反風險是這個時代的主要特征和使命。而處在轉型期的國家,更多風險和治理失靈并存,風險爆發(fā)的可能性更大,風險治理的任務也更為艱巨和迫切。
處在全球化和風險社會時代大背景下的中國,同時處在社會轉型和高速發(fā)展的巨變時期。這是一個風險逐漸積累、各種矛盾頻發(fā)和社會問題集中的高風險時期。在這一“壓縮式”轉型與發(fā)展時期,人們特別注重經濟增長,而忽視社會發(fā)展的“失衡”和面臨的安全隱患。當代中國社會多重風險并存,既有傳統(tǒng)的風險,又有現(xiàn)代的風險;既有內部產生的風險,也有全球化帶來的風險,涉及人們生存和社會發(fā)展的各個方面,公共安全形勢非常嚴峻。近十年以來,我國每年發(fā)生各類突發(fā)事件數百萬起,造成的非正常死亡超過 20萬人,傷殘超過 200萬人,經濟損失超過 6000億元。[3]我國每年發(fā)生各類災害近百萬起,受災人口達數億人;我國煤炭產量占世界 35%,但礦難死亡人數卻占世界的 80%,煤礦百萬噸死亡率是美國的 100倍;我國道路交通傷害死亡人數居世界之首,每年死亡 10余萬人;目前全球新發(fā)現(xiàn)的 30余種傳染病已有半數在我國發(fā)現(xiàn),有些已造成了嚴重后果,我國的職業(yè)病危害也相當嚴重,我國藥品、食品、飲用水等的不安全性也日益突出;農藥殘留、化學添加劑使用、輻照食品等問題都令人堪憂;近年來我國的群體性事件、暴力犯罪案件及恐怖事件等頻繁出現(xiàn),造成很大的負面效應。近年來我國城鄉(xiāng)居民的安全感呈下降趨勢,[4]同時我國城市居民對各種危機在國際國內的整體發(fā)展趨勢也持不樂觀態(tài)度。[5]各類突發(fā)事件的頻發(fā),也暴露出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和基層政府公共安全職責的缺位。多種風險和危機事件的威脅、打擊,以及治理結構落后和風險防控不力,導致社會公眾產生不安全感,降低了其“幸福感”和生活質量,也影響到政府和國家的形象。
二
人們的治理行為、制度建設及政策供給等都是在一定理念和價值觀支配下的結果。在風險社會時代,政府等治理主體要真正承擔起保障公共安全的責任,維護公眾的安全權益,必須首先更新觀念,確立符合時代要求的安全文明理念和安全價值觀,使這些理念和價值觀成為人們普遍尊奉的精神信仰和行為準則。在此基礎上,人們才有可能增強安全意識、產生各種安全行為,共同努力奔向一定的安全文明目標,建設安全和諧社會。
首先,以人為本、生命至上是世界公理。以人為本首先是以生命為本,人命關天,人的生命的價值高于一切。(1)人的生命權與生俱來,是人的所有權利的前提和基礎。人擁有生命才談得上擁有幸福、希望和創(chuàng)造價值。對人的生命權的尊重,是人類社會的一條基本公理;保障公民的生命安全是國家和人類一切行為的最高準則。(2)人的生命是惟一的、有限的、不可逆和無可補償的;人的生命來之不易,也是最寶貴的,但又極其脆弱、不堪一擊。(3)生命具有相互聯(lián)系、相互依存性,人的生命不僅屬于自己,也屬于別人;一個人擁有生命會使許多人幸福,相反一個人失去生命會給許多人帶來痛苦。(4)人的生命不僅本身有價值,對他人、對社會也存在價值。人能為他人、為社會做出貢獻,帶來價值。當然,這并不意味著人是外在價值、外在事業(yè)的工具。社會必須保障人的最基本的生存權益,保障人的生命安全。(5)人具有特定的尊嚴和權利,而且有道義與法律的保護,尤其是人的健康權、生命權和安全權;人具有主體性和創(chuàng)造性,人具有潛在的和現(xiàn)實的價值,因而生命是神圣的。[6](6)生命至上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最高體現(xiàn),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本質和核心是以人為本,這首先表現(xiàn)在尊重生命、以生命為根本上?!?.12”汶川大地震發(fā)生后,黨和國家領導人親臨災區(qū)第一線指揮搶救工作,堅持“救人第一”的救災原則和“一線希望百倍努力”的救災方針,以及為遇難同胞設立公祭日,都令人感到了生命的尊嚴和崇高,以人為本、生命至上的價值理念得到有力的詮釋和生動的實踐。
其次,安全是人類的基本需求、是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前提和基礎。根據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的需求首先是生理、生存方面的,在基本滿足了生理生存需求之后,就會產生第二層次即安全的需求。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使絕大多數人的物質需求已經基本解決,一些人甚至已過上小康或現(xiàn)代化生活。此時人們更加關注自身的安全問題,以求更安全地生活。同時,隨著現(xiàn)代社會風險的愈益加劇,安全需求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在整個需求格局中的地位得以放大。馬斯洛所說的第一層次需求 (生理需求)中的空氣、水、食物以及住所環(huán)境和性生活等本身就有安全與否的問題;“民以食為天”,就存在民以什么樣的“食”為天的問題,如果以不安全的“食”為天,就會危及健康和生命。只有具備了安全保障,才能真正滿足生理生存需求,也才能談得上滿足人的“諸發(fā)展需要”。在風險社會,可以說,安全是人們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前提和保障,甚至是實際上的第一需求。
再次,安全是風險社會的主要價值觀。德國著名社會學家烏爾里?!へ惪苏J為,階級社會中平等分配財富的價值體系已被風險社會中防御性的安全價值體系所取代,風險社會的基礎和動力是安全,這標志著一個新時代的來臨。[2]56英國學者弗蘭克·富里迪提出,安全已成為我們時代主要的價值觀念,“寧要安全不要后悔”是一個根本原則;從安全角度來評估一切是當今社會的一個顯著特征;當安全為人崇尚、而危險被視為本來就不好時,就是在表明對應該指引人們生活的價值觀的看法;無視危險和安全警告就是違背新的道德規(guī)范。[7]1-5安全就是美好生活、珍惜生命、維護健康,創(chuàng)建安全的生活環(huán)境,這已成為全人類的共識。安全價值是安全文明的靈魂和本質。鑒于安全問題的突出和安全價值觀的認同,應當把公民對自身安全和公共安全的關注與追求看作是負責任、成熟的公民的標志。如果說,過去人們?yōu)榱藸幦∑降群蛯崿F(xiàn)經濟利益而不顧生命與健康的安全,那么,今天需要的卻是為了獲取安全和保護脆弱的生命與健康而奮斗。財富與生命、健康相比,孰輕孰重,不難判明。
第四,平安是根本、平安是人的最大幸福。中外許多專家學者都把安全 (公共安全、健康長壽等)作為生活品質評價指標體系或幸福指數的主要指標之一,這很有道理。因為缺乏安全與貧困一樣,會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所謂平安,是指人的內心平靜、身心健康,免除恐懼、威脅和危險,沒有傷害,安居樂業(yè),持續(xù)、踏實、放心、輕松地生活狀態(tài)。這樣的平安是人們生活幸福和人生有意義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們參加社會實踐和實現(xiàn)人生價值最重要的前提。只有平安才談得上和諧,和諧社會首先是平安社會。對于一個國家和民族來說,全體公民的平安是根本、是最大的政治,平安高于一切;對于一個人來說,平安就是最大的幸福,一生平安則一生幸福,沒有平安便談不到幸福。平安來之不易,平安非常珍貴。當人們的生命陷入困境或直面死亡或健康即將崩潰時,我們就會深切地感受到,活著真好、平安珍貴!經歷過印度洋海嘯幸存的人,從唐山地震和汶川地震中死里逃生的人,還有其他許多人,心里都會有一個聲音,那就是平安是最大的幸福,要祈求平安、珍惜平安!誠然,在當今世界許多領域和許多時候,平安還很渺茫,因為風險普遍存在且時有發(fā)作,這就需要我們把平安理念一直銘刻在心,任何時候都要高度重視平安建設,始終把這個帶根本性的問題解決好,能夠使人們安心、幸福地生活。
第五,安全文明是社會文明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前提。人類社會文明是一個動態(tài)的有機體系,其中最基本的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態(tài)文明、安全文明幾個方面,即五位一體的文明形態(tài)。每種文明都是社會文明體系的一個子系統(tǒng)和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各種文明之間是相互依存、相輔相成、共同發(fā)展的關系。只有在社會文明持續(xù)的整體進步中才能不斷實現(xiàn)“民安、民富、民享、民主、民智”的價值目標。從長遠來看,五個文明協(xié)調持續(xù)發(fā)展才能促進社會的全面發(fā)展和進步。各種文明建設都要搞好,但不一定平均用力。在特定時候,哪一種文明建設應“重點”抓,要取決于時代的要求和大多數民眾的意愿和需求意向。在物質匱乏的貧困時代,物質文明建設自然是“首要任務”;在風險社會時代,著力搞好安全文明建設至關重要,即人們要更加重視安全文明建設和獲得安全文明成果。所謂安全文明,就是指人類在長期實踐和生活中獲得的安全進步狀態(tài),包括取得的安全進步成果和安全進化發(fā)展的一系列過程及“安全人”的成長、塑造過程。安全文明的基本內容有:安全主體文明、安全意識文明、安全制度文明、安全行為文明、安全發(fā)展文明、安全目標文明等。安全是相對與絕對的統(tǒng)一,絕對安全難以達到,但卻是人類應努力追求的目標。安全文明發(fā)展階段與社會整體發(fā)展階段相適應,但必要時可以適當“超前”發(fā)展。目前人類的安全文明發(fā)展仍處在“啟蒙”和“起步”階段,它需要經過若干階段的逐漸發(fā)展。安全文明發(fā)達階段的實現(xiàn)即預示安全文明時代的到來。
第六,安全發(fā)展是科學發(fā)展的基本內涵。以人為本是科學發(fā)展觀的基本價值取向。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歸根到底是滿足人的合理需求和為了人的發(fā)展,為了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提高。而安全發(fā)展就是在保障人們的健康、生命和財產安全及環(huán)境安全的前提下謀求發(fā)展,這集中和鮮明地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這一科學發(fā)展觀的核心和本質。安全是發(fā)展的前提和基礎。科學發(fā)展首先是安全發(fā)展,保障安全,發(fā)展才有意義;有安全保證,才能更好地發(fā)展。缺乏安全的發(fā)展不是真正的發(fā)展,這種發(fā)展不具有可持續(xù)性,實質上是“反發(fā)展”;這樣的發(fā)展與以人為本格格不入,也是不能得到人們的理解和支持的。安全發(fā)展是以人的安全為前提、以生態(tài)安全為基礎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即可持續(xù)性安全發(fā)展。安全發(fā)展是個大道理。必須強化安全發(fā)展在實踐中的權威性和執(zhí)行力,任何時候都不能以犧牲公眾健康和生命安全及環(huán)境安全為代價來追求增長和發(fā)展。應當明確,發(fā)展是硬道理但不是硬發(fā)展,不顧人的安全和環(huán)境安全的發(fā)展沒有道理,以人為本的安全發(fā)展才最有道理。不顧安全的發(fā)展損害了公眾的安全權益,違背了科學發(fā)展觀的根本要求,背離了社會主義方向??傊?發(fā)展不能以犧牲安全為代價,發(fā)展必須以安全為前提。正如胡錦濤同志所強調的:“人的生命是最寶貴的。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們的發(fā)展不能以犧牲精神文明為代價,不能以犧牲生態(tài)環(huán)境為代價,更不能以犧牲人的生命為代價?!盵8]29
第七,安全優(yōu)先原則是人類從事一切活動的必然選擇。以上所述諸安全文明理念,不論是生命至上、安全是人的最基本的需求、安全是社會主要的價值觀、平安是人的最大幸福,還是安全文明是社會文明體系發(fā)展的前提和方向,科學發(fā)展首先是安全發(fā)展,這都意味著安全利益是人類的最高利益,安全目標是人類追求的永恒目標?;诖?我們有理由提出人類社會要實行安全優(yōu)先原則,這是應對風險社會多重風險的明智選擇,也是社會文明發(fā)展規(guī)律使然。所謂安全優(yōu)先原則,就是指人類在從事一切經濟、技術和社會活動時,首先必須對這一活動進行安全論證,從安全角度評價一切,把保障人的安全和環(huán)境安全作為人類一切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從宏觀層面上來說,社會發(fā)展目標體系中安全目標優(yōu)先于其他目標,是優(yōu)先考慮、優(yōu)先安排的;社會發(fā)展模式是以人的安全、人的全面發(fā)展為核心和導向的發(fā)展模式。就微觀和操作層面而言,首先要真正按每個地區(qū)或單位的安全需要和安全質量去安排生產與生活,必須將安全因素作為任何技術項目和管理方案以及政策供給首先要考慮的因素;高度重視每個人的安全利益,把關心人的健康和生命擺在各項目標和工作的前頭,并滲透于各項活動之中,把保障人的安全作為一切工作的核心;在資金、科技、人才等投入上,要首先保證安全管理的需要;在組織機構上安全權威大于其他機構或部門的權威,公共安全保障機構要有足夠的權力和資源;在績效考核上,安全績效重于其他績效??傊?安全具有壓倒一切的優(yōu)先權,“安全為天”是最根本的原則。一個好社會比壞社會的最優(yōu)越之處正在于把公共安全始終放在優(yōu)先地位,是在充分尊重普通人的生命價值與生活質量的基礎上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最終使人人免于風險和災難打擊,過上幸福安康的生活。安全優(yōu)先是安全文明社會的顯著標志。
[1][英]安東尼·吉登斯.現(xiàn)代性的后果 [M].田禾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
[2][德]烏爾里希·貝克.風險社會 [M].何博聞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4.
[3]閃淳昌.利在當代,功在千秋——國家突發(fā)公共事件應急預案體系建設回顧[J].中國應急管理,2007,(1).
[4]尹川.居民安全感下降是社會的“硬傷”[N].齊魯晚報,2006-02-21.
[5]李松濤.67.6%的人對政府危機管理現(xiàn)狀不滿意[N].中國青年報,2006-05-08(21).
[6]陸樹程,朱晨靜.敬畏生命與生命價值觀[J].社會科學,2008,(2).
[7][英]弗蘭克·富里迪.恐懼 [M].方軍,張淑文,呂靜蓮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
[8]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科學發(fā)展觀重要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09.
The Safety and Civilization Idea in Risk Society
Hou Shuhe
(Law School,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ibo255049,China)
Risk and anti-risk are themain characteristics in this age.China in the transitionalperiod has entered the high risk period of social development.The presupposition and foundation for people to reply to risk is to change idea and establish new idea of safety and civilization to guide and regulate people’s behavior.These safety and civilization ideas are human foremost and life first;safety as human basic need and even the first need;safety as the main value in today’s society;safety as the foundation and the most happiest thing;safety and civilization as the basis and main component in the social civilization system;safe development as the first thing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security guaranteeing development;security first principle as the necessary choice of human undertaking all activities.
risk society;public safety;safety and civilization;safety development
C919
A
1672-0040(2010)01-0028-04
2009-11-02
侯書和 (1956—),男,山東莒縣人,山東理工大學法學院教授,主要從事公共行政、公共安全管理研究。
(責任編輯 鄭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