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菡謙
( 湖南文理學院 外國語學院,湖南 常德 415000)
聽、說、讀、寫是人們進行正常的語言交際必備的四項基本技能,聽力在語言交際和外語學習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現(xiàn)行改革的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也加大了聽力理解部分的題量和比例,聽力部分的分值從原來的20%提高到35%??梢钥闯?聽力作為語言交際中一種重要技能受到了比以往更多的重視。越來越多的大學英語教師開始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能力,并在探索富有成效的教學方法。然而,聽力依舊是學生在學習英語中比較薄弱的環(huán)節(jié)。影響學生聽力理解的因素主要有語言因素與非語言因素兩大類。語言因素指與語言本身相關(guān)的因素,包括個人的語言能力,語音語調(diào)、句法結(jié)構(gòu)、詞匯量等。非語言因素指的是除語言因素以外的影響聽力理解的其他因素,如情感因素、文化差異和聽力技巧等。本文將從影響聽力理解的主要非語言因素進行分析和論述。
王初明(2002)提出影響外語學習成效的最主要的因素有兩個:一是情感,一是母語。學習者并非吸收他聽到看到的所有東西。他們的動機、需要、態(tài)度及情感狀態(tài)會影響他們學習的效率和質(zhì)量。克拉申在他的“情感過濾假設(shè)”(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中提出,我們的教學目標不僅要提供可理解性輸入并且要創(chuàng)造一個低情感過濾的學習環(huán)境。情感過濾弱,有利于學生吸收語言信息;反之,情感過濾強,會抑制外語學習。在聽力課堂中也是如此,在學生的學習動機強,充滿自信,低焦慮的情況下,他聽力理解的程度就高;反之,當學生產(chǎn)生了心理上的情感障礙時,就會影響他聽力理解能力。
常見的影響聽力理解的情感因素有:焦慮(anxiety)、抑制(inhibition)、自尊心(self-esteem)和學習動機(motivation)等。焦慮是影響語言學習較大的情感障礙。同樣,大多數(shù)學生在聽音時的一個最主要表現(xiàn)就是焦慮感,對自己信心不足擔心聽不懂材料。特別是在聽的過程中若遇到比較難聽懂的地方會表現(xiàn)出焦躁不安、驚慌失措,甚至聽到那些比較簡單的或熟悉的聽力材料也精神緊張,久而久之產(chǎn)生惡性循環(huán)。如果學生在聽力課堂上一直受挫、失敗,就會產(chǎn)生嚴重的焦慮,從而破壞學習情緒,以至使學生喪失學習的信心。
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yīng)該在教學過程中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訓練。聽力教學中教師要選擇合適的聽力材料。聽力材料的句子長短合理,詞匯難度相當,背景知識熟悉,內(nèi)容與生活息息相關(guān)、生動有趣,朗讀者語速適中,這都能提高學生聽力學習的積極性。在課堂上,教師應(yīng)多站在學生的立場上來思考問題。性格內(nèi)向的學生更易于產(chǎn)生焦慮的情緒,對此教師應(yīng)該多鼓勵、表揚學生,少用批評口氣,讓他們樹立信心,成為課堂活動的積極參與者。聽力課堂上還有一部分學生因為聽不懂,就完全放棄聽力練習。對這部分學生,教師應(yīng)該多耐心指導。在上課時,教師不妨從簡單的問題入手讓這些學生回答,讓他們享受成功的喜悅,由淺及深,逐步地把他們帶入到課堂活動當中去。
語言是文化載體,它必然折射出所屬文化的獨特性。西方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慣、宗教信仰、價值觀等方面與我國存在著很大差異,缺乏對西方文化背景的了解,必定會導致學生對聽力材料的不理解或誤解,造成聽力障礙。例如:
W: What else did you buy?
M: I bought a baker’s dozen of eggs.
Q: How many eggs did the woman buy?
A)Eleven B) Twenty C) Twelve D)Thirteen
當學生聽到a baker’s dozen of eggs時大多數(shù)同學都選了C) Twelve。 其實a baker’s dozen為thirteen的意思。這一習語起源于15世紀的英國。當時,英國對各種面包的重量進行了規(guī)定,可是在當時那種條件下要保證每個面包的重量顯然是很難做到的。為了避免因短斤缺兩而受到懲罰,baker們便在規(guī)定的一打12個上又加了一個。這樣,a baker’s dozen 變成了13,再加上13在西方國家是個不吉利的數(shù)字,所以產(chǎn)生了這樣的用法。
由此可見,文化差異對聽力理解會產(chǎn)生負面影響。要幫助學生克服文化差異帶來的障礙,第一,對于涉及某個民族的政治、經(jīng)濟、法律、宗教、教育等問題的專題材料時,課前教師可以著重向?qū)W生介紹或布置,讓學生查閱相關(guān)資料并加以討論,以熟悉課堂上將要接觸的聽力材料。第二,教師應(yīng)該在聽力練習前有意識地、有針對性地結(jié)合聽力材料補充一些文化背景知識,指出材料當中所體現(xiàn)的東西方文化差異,幫助學生掃清文化障礙。第三,教師可以通過一些warm-up exercises提供與聽力材料相關(guān)的問題讓學生討論以激活學生的背景知識。此外,教師還可以挑選一些有代表性的英文雜志、新聞、文章、電影電視、小說等推薦給學生,讓他們利用課外時間學習,增強他們對文化差異的敏感度。
聽力技巧也是影響聽力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有部分同學養(yǎng)成了不良的聽力習慣,總是試圖聽懂每一個詞、每一個句子,遇到一時不理解的單詞或句子就停頓下來反復(fù)思考,造成聽音和理解的中斷,破壞了語篇理解的連貫性、整體性,也妨礙、耽擱了對余下材料識聽。此外,在聽力理解過程中,還有許多同學習慣借助于中文思考, 而不習慣直接用英文思考。所以在聽力理解過程中還加入了一個“心譯”過程,這種習慣無形中增加了理解的中間環(huán)節(jié),影響了聽力速度。不難看出,聽力技巧的缺失會導致學生在聽音和答題過程中無法最大限度地掌握信息,獲得理想的效果。而聽力技巧的獲得是不斷練習不斷積累的過程,教師要充分有效地利用上課時間,根據(jù)不同的聽力材料,設(shè)計出相應(yīng)的教案,盡可能地將好的聽力技能傳授給學生們。
1. 培養(yǎng)聽力預(yù)測技能。在播放聽力材料之前,要求學生迅速地閱讀標題、選項,做到心中有數(shù),有備而聽。閱讀標題可以推測聽力材料的主題;閱讀選擇題的備選項,可以預(yù)測對話或短文的問題、語境、大意、人物身份等可能涉及到的內(nèi)容;比較幾個選項的異同,特別注意各選項中重復(fù)出現(xiàn)的詞匯,從重復(fù)詞入手,預(yù)測聽的內(nèi)容,并且可以確定聽的關(guān)鍵(重復(fù)詞以外的信息)。這樣聽錄音時就能做到有側(cè)重地聽,提高答題的準確率。
2. 培養(yǎng)短時記憶技能。聽力過程中,由于短時記憶的時間一般不超過1分鐘,記憶保持的時間很短,學生常常有這樣的情況,聽清楚了后句卻忘了前句,有時錄音播放完后只能記得梗概,細節(jié)卻記不清了,這種記憶障礙影響了學生對聽力材料的理解和答案的準確性。所以,在聽對話或短文時,教師應(yīng)該教會學生邊聽邊記。要迅速捕捉文中所涉及的人物(who)、事件(what)、時間(when, what time)、地點(where)、原因(why)、方式(how)、程度(how long, how soon, how often, how much)、數(shù)字(how many/how much)、選擇(which…)等信息;記筆記時要有重點有技巧,地點、人名可用代號;較長的單詞可用首字母或幾個字母;表示增加、上升的單詞可用一個向上的箭頭↑,反之用一個向下的箭頭↓等。這些都可以彌補短時記憶的缺陷作為作答時的參考。
3. 培養(yǎng)成組聽力理解技能。很多學生錯誤地認為只要聽懂了文章中的每一個單詞,就能理解全文的意思,使得這些學生把相當多的注意力放在了每一個單詞上而不是意群上。教師可以借助閱讀能力中的成組閱讀的技巧,培養(yǎng)學生成組聽力的技能。讓學生認識到聽力材料也是以短語、意群為信息單位的。在培養(yǎng)這些技能時,可以先訓練學生識聽四五個單詞,然后逐漸擴大每次記憶的信息量,當學生熟練掌握這項技能后便會不自覺地劃分信息量,從而達到提高聽力理解能力的目的。
總之,聽力理解過程是人們應(yīng)用語言知識、一般常識以及綜合分析能力對聽到的語音進行辨音、理解、分析、推理、判斷的過程。非語言因素同樣是影響聽力理解的一個重要方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盡量創(chuàng)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消除學生因害怕聽力的焦慮感;加強中英文化背景差異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掌握良好的聽力技巧,才能夠全面地提高學生的聽力理解能力。
參考文獻:
[1]顧唯琳.非語言因素對英語聽力理解的影響[J].外語電化教學,1997,(4).
[2]李瓊,和華清.英語聽力課堂教學中焦慮的成因及對策[J].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8,(5).
[3]宗艷紅. 大學英語聽力理解的非語言要素及教學啟示[J]. 語文學刊 外語教育教學,2009,(5).
[4]張輝遒. 非語言因素對大學英語聽力理解的負面影響[J]. 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