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一洋
(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北京102249)
國家單方行為的性質(zhì)和成立要件問題探討
趙一洋
(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北京102249)
國際法院在“核試驗案”中第一次創(chuàng)設性的以國家單方行為作為依據(jù)作出了判決。國家單方行為應當被定性為一種國際法淵源。嚴格的國家單方行為應當具備主體特定性(國家)、單方性、明確性、行為國意圖性、對象國信賴性、公開性等成立要件。國家單方行為的表現(xiàn)形式可以是任意的,國際法不必對其作出特別限制。
國家單方行為;國際法淵源;成立要件
在20世紀70年代,國際法院審理了一個歷史上非常著名的案件——“核試驗案”。在1966年到1972年間,法國在南太平洋的法國領土波利尼西亞進行了一系列的大氣層核武器試驗并且在1973年聲明將進一步進行空中核試驗。這一系列核試驗給南太平洋其他國家造成了嚴重的環(huán)境影響。于是,澳大利亞、新西蘭和斐濟三國于1973年分別在國際法院對法國提起訴訟,都要求國際法院判決法國立即停止空中核試驗,停止對南太平洋地區(qū)的環(huán)境破壞。1974年12月20日,法院以9票對6票作出判決,法院認為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主張已不再有對象,因此不需要再對此問題作出裁定。法院在判決中指出,“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目的是終止法國在南太平洋地區(qū)的大氣層核試驗。法院必須注意在口頭訴訟階段之前和之后情況的進展,即法國當局作出的一些公開聲明?!雹僭谶@些聲明中,法國表達了它打算在結束1974年的一系列核試驗之后,停止進行大氣核試驗這樣的意思。國際法院進一步解釋說:“以單方面的行為作出的有關法律或事實情況的聲明可以具有創(chuàng)設法律義務的效力。受該聲明拘束的意愿是從對該行為的解釋上得以確定的。該承諾的拘束性質(zhì)來自該行為的言詞,并建立在善意原則基礎上,有關的國家有權要求聲明國履行該義務。法國的承諾構成了其不再在南太平洋地區(qū)進行大氣層核試驗的義務,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目的已達到,爭端已不復存在,法院不需要再對訴訟要求作出裁定?!雹趶拇耍瑖覇畏叫袨榈玫搅藝H法院的承認,并在之后很多案件中被作為判案依據(jù),同時也作為一個新課題進入了國際法學界的視野。
國家單方行為亦稱國家單方法律行為,單邊法律行為,可概括為“僅僅一個或幾個國際法主體作為一方意欲產(chǎn)生法律效果而作出的,且國際法依其意欲賦予法律效果的意思表示。”[1](p283)它大致包括:許諾、承認、抗議、放棄、通知幾種類型。在當前全球一體化大背景下,國家間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各方面交流日益廣泛,強大的傳媒系統(tǒng)使國家對外界發(fā)出的聲明傳播到世界各地。這些聲明中就有一部分是本文所討論的“國家單方行為”。當前國際社會已經(jīng)賦予了這種行為以國際法效力,在國際法實踐中發(fā)揮了日益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當前國際法體系中還沒有對之進行規(guī)范的規(guī)則,理論界也對此缺乏關注,從而在某種程度上使國際秩序表現(xiàn)出不穩(wěn)定狀態(tài),而國際法的使命就是在于維護國際社會的秩序價值。正如在第47屆國際法委員會上我國代表發(fā)言說到:“在我們的現(xiàn)實國際生活中,這個問題是比較突出和急迫的,如果處理不當,很可能會影響國家之間的正常關系和國際社會的正常秩序?!盵2](p555)鑒于這種情形,國際法委員會在1997年第四十九屆會議上成立了關于這個專題的工作組,并任命維克多·羅德尼格斯-賽德尼奧先生為本專題的特別報告員,他在1998年至2006年連續(xù)向委員會的七屆會議提交了九次報告,對國家單方行為作了深入的研究,并先后提出了若干草案。但是在很多問題上至今爭議還很大,學界還沒有達成統(tǒng)一的意見。
在本文中,筆者擬就國家單方行為的性質(zhì)和成立要件等問題進行初步地探討,以便于學界對“嚴格的國家單方行為”進行進一步探究,“從而實現(xiàn)法律保證,使國際關系具有確定性、可預計性和穩(wěn)定性,從而加強法治,進一步澄清這種行為的運作方式和法律后果,并且明確其適用的法律。”③
國家單方行為是否應當屬于國際法的淵源?這是確定國家單方行為性質(zhì)的問題。對于這個問題的回答,中外學者意見不一,存在很大爭議。筆者贊同一些學者的觀點,認為國家單方行為應當屬于國際法淵源,且為一種第二位的國際法淵源。理由如下:
第一,可以通過對國際法淵源的內(nèi)涵進行解析,從而可以得到適當?shù)慕Y論。奧本海認為,“法律的淵源是一種名稱,用于指行為規(guī)則所有發(fā)生和取得法律效力的歷史事實”。[3]p17)周鯁生教授認為,“所謂國際法淵源可以有兩種意義:其一是指國際法作為有效的法律規(guī)范所形成的方式或程序;其二是指國際法淵源第一次出現(xiàn)的處所。從法律的觀點說,前一意義的淵源才是國際法的淵源;后一意義的淵源只能說是國際法的歷史淵源?!盵4](p10)由此可知,雖然中外學者對國際法淵源的概念存在分歧,但是國際法淵源的基本內(nèi)涵還是比較明確的。首先,國際法淵源可以創(chuàng)設具體的國際法律規(guī)則,指引國際法主體的行為。與條約一樣,國家單方行為是可以創(chuàng)設規(guī)則的,當事國在一般情形下也會受到這種規(guī)則的指引。其次,國際法淵源應當具備一定形式或程序。國家單方行為也是要具備一定要件的,這些可以從本文第三部分中得到說明。最后,國際法淵源可以作為國際司法機構作出裁判的依據(jù),為裁判結果提供理由。包括“核爆案”在內(nèi),國際司法機構已經(jīng)多次引用國家單方行為作為判案依據(jù)。這樣來看,國家單方行為可以滿足國際法淵源內(nèi)涵方面的要求,因此將之解釋為一種國際法淵源應當是恰當?shù)摹?/p>
第二,可以通過對《國際法院規(guī)約》第38條的適當解釋得出適當結論。關于國際法淵源,國際法學界一般認為以《國際法院規(guī)約》第38條的規(guī)定為標準?!秶H法院規(guī)約》第38條明文規(guī)定:(一)法院對于陳訴各項爭端,應依國際法裁判之,裁判時應適用:(1)不論普通或特別國際協(xié)定,確立當事國明白承認之規(guī)則者;(2)國際習慣,作為通例之證明而經(jīng)接受為法律者;(3)一般法律原則為文明各國所承認者;(4)在第59條規(guī)定下,司法判例及各國權威最高之公法學家學說,作為確定法律原則之補助資料者。(二)前項規(guī)定不妨礙法院經(jīng)當事國同意本“公允及善良”原則裁判案件之權。國家單方行為并不在其列。這就涉及對于這一條文的解釋問題。然而,如何解釋這一條文,國際法學界并沒有統(tǒng)一意見。有一部分學者認為,這一條文是封閉的。例如賽德爾·霍恩弗爾登認為:“該規(guī)定包含國際法淵源的詳盡列舉?!盵1](p245)有一部分學者認為,這一條文是開放的,至少還包括國家單方行為等形式,例如諾伊霍爾德等認為:“列舉……不是詳盡無遺的,因為它未包括單邊法律行為和國際組織協(xié)議。”[1](p245)筆者認為,這兩種觀點都不可取。第一種觀點沒有注意到國際法的時代局限性,事實上“國際法淵源是隨著國際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的”。[1](p245)第二種觀點沒有注意到國際法的現(xiàn)實穩(wěn)定性,如果界定不加限制會導致國際法淵源失去確定性和拘束性,這是有違法律安定性的。因此,筆者傾向于我國著名國際法學家李浩培先生的觀點,他認為“:單邊法律行為和國際組織的決議作為國際法都只是第二位的淵源,其產(chǎn)生國際法以滿足第一淵源的要求為前提?!啊眴芜叿尚袨樽鳛閲H法第二淵源主要基于作為國際法第一淵源的一般法律原則?!盵1](p245)這樣來看,國家單方行為即單邊法律行為的性質(zhì)就很清晰了,它是一項重要的國際法淵源,其效力來自于一般法律原則的賦予。對于國家單方行為來說,與之聯(lián)系最緊密的一般法律原則是:善意原則,信賴原則,禁反言原則。善意原則和信賴原則是所有國家法律之共有的原則,它們使國家單方行為的效力得以產(chǎn)生。禁反言原則是英美法系獨有的原則,它要求“國家對于任何一個具體的事實情況或法律情況,應當采取前后一致的法律立場,以免其他國家由于它前后不一致立場而遭受損害,同樣,一國如果做出單方法律行為來約束自身,那么也必須保持一致,承擔行為由此帶來的義務,而不能隨意更改或逃避?!盵5]禁反言原則使國家單方行為的效力得以持續(xù),不得因當事國反悔而無效。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國際法淵源的內(nèi)涵是可以包容國家單方行為的,并且通過對《國際法院規(guī)約》第38條的適當解釋也可以將國家單方行為納入到國際法淵源的范疇。再者,國際法大量實踐(例如“核爆案”)在事實上已經(jīng)承認了國家單方行為的國際法淵源地位。另外,考慮到當前國際法體系的穩(wěn)定性,將國家單方行為定性為一種第二位的國際法淵源是恰當?shù)摹?/p>
由上述可知,國家單方行為在性質(zhì)上是一種第二位的國際法淵源,可以創(chuàng)造國際法規(guī)則,一定的國際法主體可以通過單方意思表示產(chǎn)生成立、變更或消滅國際法權利義務關系的法律效果。國家單方性的聲明有很多,哪些屬于我們討論的國家單方行為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直接關系到國家單方行為的范圍確定,因此有必要對其成立要件和表現(xiàn)形式進行探討。
國家單方行為的成立要件包括二大類:一是主體要件,主要是界定哪些國際法主體能夠成為國家單方行為成立的主體;二是與意思表示相關的要件,主要是界定國家單方行為所包含的意思表示應當具備哪些特征。
1.主體要件。
國家是國際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主體,具有完整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能夠全面參與到國際法律關系中,可以獨立在國際交往中享受權利履行義務。因此,國家當然能夠成為國家單方行為的主體。同時,國家從事單方法律行為也是行使國家主權的一種方式。總之,國家是國家單方行為的唯一主體。
這里主體要件排除了國際組織這一國際法主體,是因為國際組織的單方法律行為與國家的單方法律行為有著本質(zhì)不同。國際組織的單方行為的效力依據(jù)來自于成立這個組織的條約,而國家間單方行為的效力則來自于誠信信賴原則這一抽象價值。因此,我們沒必要將國際組織的單方行為納入到國家單方行為的范疇。
“大多數(shù)人認為由于各種理由,應分開研究這兩種行為。第六委員會的一名委員指出對國家單方面行為的研究必然排除了國際組織的行為。國際組織的行為與國家行為大不相同。雖然國際組織的行為特別引起人們的興趣,但是由于兩者之間的差別,故應予以分開研究,特別是分開研究其擬訂和制訂的方式?!雹劭梢?,在理論界,大多專家也是認為國際組織的單方行為應該單獨討論,與國家單方行為分離。
2.國家單方行為的意思表示應具備的要件。
(1)單方性(獨立性,自發(fā)性)。
單方性也可以理解為獨立性,自發(fā)性,其含義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國家單方行為成立生效獨立發(fā)生,一旦當事國意思表示對外發(fā)出,符合國家單方行為的成立生效要件即可成立與生效,無需相對國意思表示的參與,更不需要形成合意;二是國家單方行為的效力是來自于被國際法承認的單獨意思表示,不依附于條約和國際習慣的效力。
單方性要件可以說是國家單方行為的核心要件,也是區(qū)別于條約等多方行為的最主要特征。國際法委員會國家單方行為課題研究小組對這一要件也很重視,并且在研究報告中反復討論。第一次報告中提到“行為的自發(fā)性(單方性)對得出國際法上這些具體法律行為的定義是至關重要的”。③
筆者認為,雖然單方性或者說獨立性、自發(fā)性對于國家單方行為成立生效非常關鍵,但是我們也不能任意擴大其外延,它的存在是為了排除兩類行為:與條約相關的行為和行使條約或國際習慣法賦予的權利的行為,其外延也應及此為止。
(2)明確性。
行為的明確性主要是兩個方面的問題:第一,行為的內(nèi)容應當明確;第二,行為背后的意愿應當明確。第一個問題相對容易判斷,國家單方行為的內(nèi)容大多就是指聲明的內(nèi)容,我們完全可以從前文本語意上去判斷其意思明確與否。但是第二個問題就比較復雜,難以判斷。行為背后的意愿應當明確是指有關行為必須明確地做出,行為國必須清楚地表達產(chǎn)生法律效力的意圖,單方法律行為方始成立。因為行為背后的意愿帶有行為國的主觀性,外界或法官有時會難以探求其意愿到底是否明確。這里面就有一個標準的問題:判斷一個國家單方行為作出國的意愿是否明確時,應該遵循一種主觀標準還是一種客觀標準呢?在這個問題上,國際法委員會專題小組也有分歧。有的專家認為,根據(jù)某些法例,有些國家可能作出了單方面行為而不自知,這似乎不符合公認的原則,即行為以國家的意愿為基礎。他們認為,在國家實踐中會出現(xiàn)國家從事了單方行為,而不自知,從而使行為缺乏明確的意圖,導致這個單方行為不能產(chǎn)生。但是更多專家認為,事實上,這種肯定似乎不符合國際關系上法律安全和信任的要求,而委員會所進行的研究國家單方面行為及擬訂規(guī)定其運作的特定規(guī)則正是為了達成這一要求。他們認為,意圖的明確性不可以任由行為國去解釋,而是應當遵從一個客觀的標準,行為國自知與否并不重要,只要這種單方行為能夠產(chǎn)生國際法效果,即可認定行為國有產(chǎn)生行為的意圖。
筆者認為,對于“明確性”這一要件,我們應該更加強調(diào)意思表示的內(nèi)容上的明確。內(nèi)容上的“明確性”可以將很多含糊不清的聲明、政治性的宣言等單方性行為排除在國家單方行為之外。至于行為背后的意圖的明確性,不宜作過多強調(diào),因為這更多時候是由法官綜合案情自由裁量去判斷的,因此很難說意圖的明確性也是國家單方行為的意思表示成立要件。綜合以上討論可以得出結論,明確性也是一個重要要件,但是僅指內(nèi)容的明確。
(3)主觀意圖性。
主觀意圖性是指,“行為國意思表示必須完整明確地指明其所欲設立的法律關系的必要內(nèi)容?!盵5]這里的意欲創(chuàng)造的法律關系內(nèi)容可以是為本方設定義務,例如“核爆案”中法國的承諾;也可以是對本方權利的放棄或通過抗議對本方權利進行保留。
這里主觀意圖包含的內(nèi)容不可以是單方為其他國家設定義務。原因是根據(jù)“條約對第三方既無損也無益”④這一古老原則和1969年《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第34條“條約未經(jīng)第三國同意,對第三國既不創(chuàng)設義務,也不創(chuàng)設權利”??芍?,國際法遵循“同意原則”,即只有在當事國同意情況下才可以為之設定義務,這也是由國際社會是平權社會無更高權威所決定的。因此,條約不得在未經(jīng)第三國同意時為之設定義務,同理,國家單方行為同樣不得單方面為其他國家設定義務。
還有一個關于“主觀意圖性”問題在研究員報告中爭議很大,那就是主觀意圖的內(nèi)容是否限于“為本方設定義務”。第一和第二次報告都明確指出國家單方行為只能為行為國創(chuàng)設義務。第三次報告中,“義務”變?yōu)椤胺珊蠊保╨egal effects),既包括義務也包括權利。筆者認為,采第三次報告“法律后果”為好,因為前文提到過,抗議保留權利情形就是個很好的例證,采用這一表述有利于保持國家單方行為的一定開放性。因此,“產(chǎn)生法律效果的意圖”的表述比“設立義務的意圖”要更為恰當。
(4)對象國的信賴。
國際法委員會在討論中并沒有談及這一要件,但是筆者認為這一要件對于國家單方行為也是很重要的。前文已說到,國家單方行為的效力來源是國際法上的誠信信賴原則,其中“誠信善意”是對于行為國而言的。其中的“信賴”就是相對于對象國而言的,正是由于行為國的行為足以讓對象國產(chǎn)生信賴利益,國際法正是為保護這種信賴利益,維護國際秩序和國家間權利義務關系的穩(wěn)定,才會去賦予國家單方行為具有法律效力,對行為國產(chǎn)生拘束,對象國也可以據(jù)此行為去實現(xiàn)對行為國的某種請求。同時,這一要件也是區(qū)分國家單方行為與單方性的國際政治行為的一個重要標志,原因就是,嚴格的國家單方行為都是對象國可以完全信賴的,而政治行為往往不會產(chǎn)生對象國的信賴。既然對象國都不存在信賴利益,那么國際法也沒有必要把這類“不被信賴”的行為列入國家單方行為,使之也有法律效力,它們只能是被定義為“國家單方性的政治宣言”,不具有法律約束力,僅有國際道德的約束。核武器國家向無核武器國家作出的提供某種安全保障的聲明就是一個能說明這個問題的例子。1995年4月5日中國政府、俄羅斯聯(lián)邦外交部長和美利堅合眾國國務卿發(fā)表的類似聲明以及1995年4月6日法國常駐代表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lián)合王國常駐代表發(fā)表的聲明就屬于這種情況。它們在這些聲明中承諾不對《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無核武器締約國使用核武器,不過其聲明范圍帶有若干限制條件。雖然核武器國家認為這些行為具有拘束力,是可信和可靠的,但是,裁軍談判會議21國集團的不結盟國家認為這些行為或聲明對發(fā)表聲明的國家并無拘束力,因此不具有法律效力。聲明發(fā)出國也不必受到這些聲明的約束。
(5)公開性。
“公開性”是指一國所作出的單方意思表示必須至少為該行為的對象國所知。這一點在國際法委員會沒有什么爭議,各國國際法學者不約而同地認為“公開性”應該是國家單方行為意思表示的成立要件。“這正像委員會若干成員和第六委員會若干代表所指出的,根本的是,對象國知道一國單方面作出的行為。在這一意義上,瑞士聯(lián)邦外交部法律顧問在審查單方面法律行為時所發(fā)表的意見值得注意,他說,‘……一國的單方面聲明在如下情況對該國有約束力:該國愿意在法律上作出承諾,同時,其他有關國家知道這一承諾?!虼?第三次報告提出的定義為‘該國或該國際組織所知’,這無疑更符合行為必須眾所周知和至少為對象國所知的要求。”①國際法院在1974年“核試驗”案判決中也著重提到了這一要件,“必須讓對象國了解到這種行為。”①
為什么“公開性”對于條約行為好像不那么重要,但是對于單方行為很重要呢?筆者認為,國家單方行為大多都不如條約行為那么正式和合程序性,單方行為在很多時候是帶有一定恣意性的,并且它又經(jīng)常與其他單方性的非法律行為混雜在一起,所以就必須要求國家單方行為至少在程序上應具備公開性。另外,如果一個國家單方行為不為對象國所知,那么對象國又何以據(jù)此要求行使一定權利,或讓行為國承擔一定義務,法院更無法以之作為判案依據(jù),國家單方行為的效果就無法形成。因此,公開性就是一個重要成立要件。同時,這一要件也可以把那些非正式未公開的單方性行為排除在嚴格的國家單方行為之外。
關于國家單方行為是否一定需要以某種特定形式(如書面形式)表達才能成立這一問題,多數(shù)國際法學者持否定觀點,即認為不需要以某種特定形式表達。筆者贊同多數(shù)國際法學者的觀點。理由是:
第一,與條約對比研究來看,國家單方行為的形式是不重要的。1969年《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第2條規(guī)定“就本公約而言,條約意指國際書面協(xié)定?!钡@一般被認為是公約限定其適用范圍的用語,而不是對條約形式的要求。李浩培先生明確指出:“條約的實質(zhì)是締約各方的意思表示的一致,而絕不是文書?!盵6](p16)同時,從《公約》第3條也可以看出該公約也認為非書面協(xié)定是條約。與條約相比,國家單方行為具有相對隨意性,規(guī)范性和程序性不如條約行為,因此,特定的形式對于國家單方行為更是不必要的。第二,在國際法委員會討論國家單方行為的形式時,委員們普遍認為聲明的形式不是確立其效力的決定因素。因此特別報告員歷次報告中的國家單方行為的定義均未要求國家單方行為應以書面形式作出。第三,李浩培教授也認為形式是不重要的,在談到國家單方行為形式問題時,他提到“這種告知并不要求一定形式:書面或口頭告知都是合法的。”[1](p284)
綜上所述,一個嚴格的國家單方行為應當具備主體特定性(國家)、單方性、明確性、行為國意圖性、對象國信賴性、公開性等成立要件。國家單方行為的表現(xiàn)形式可以是任意的,國際法不必對其進行特別限制。
注釋:
①聯(lián)合國大會文件A/CN.4/505,國際法委員會特別報告員關于“國家單方行為”的第三次報告。
②Nuclear Tests Case(Merits).New Zealand v.France. ICJ,1974.P472.
③聯(lián)合國大會文件A/CN.4/486,國際法委員會特別報告員關于“國家單方行為”的第一次報告。
④按照著名國際法學家Anzilotti的說法,很少有國際法原則是像它一樣確定和得到普遍承認的。參見李浩培:《條約法概論》。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90頁。
[1]凌巖.李浩培法學文集[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2]中國國際法學會.中國國際法年刊(1996年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3]勞特派特·奧本海國際法(上卷:第1分冊,第8版) [M].王鐵崖,陳體強,譯.北京:商務出版社,1981.
[4]周鯁生.國際法(上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6.
[5]楊芬.國家單方行為的國際法思考[D].廈門:廈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6]李浩培.條約法概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 勞志強
DF90
A
1300-8477(2010)08-0159-04
趙一洋(1989—),男,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