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萍
(湖南工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南株洲 412008)
時空認知與語法化的關系①
高麗萍
(湖南工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南株洲 412008)
時是表示時間區(qū)別的動詞形式,但在許多情況下一般過去時并不是表示過去時間,而是表示非真實性或執(zhí)行委婉禮貌的功能,這是因為體驗是人類認識世界的本源,是用空間概念表征時間概念的認知基礎,過去時的本質特征是距離性,用過去時表示非真實性和委婉禮貌是通過英語語言的語法化來實現(xiàn)的。
時空;認知語言學;語法化
傳統(tǒng)英語語法學家都認為英語有一個完整的虛擬語氣語法范疇,以動詞 be為例,有 be,were, should be,should/would be,had been,should have been和 should/would have been七種類型,在這七種類型中,除 be型虛擬式外,其余 6種形式事實上都與過去時態(tài)有關,因此,有的語法學家將虛擬語氣劃分為兩種,即將 be型稱做現(xiàn)在虛擬語氣,將其余6種稱做過去虛擬語氣 (were型)。于是,同一 -ed形式,它們究竟是過去時態(tài)還是過去虛擬語氣呢?這就造成了混亂。語言學理論告訴我們:語法范疇必須包括兩個 (或者更多)相互處于對立關系的同類語法意義,相同語法形式不能表示兩個或兩個以上處于對立關系的同類語法意義??芍?某種語法意義和表達這種意義的形式的統(tǒng)一是構成某一語法范疇的根本要素。[1]18-21Quirk等可能認識到英語虛擬語氣語法范疇有悖語言學理論,于是將傳統(tǒng)的含過去時態(tài)的所謂虛擬語氣,不論是行為動詞的 -ed形式,還是 be動詞的 was,還是情態(tài)助動詞的過去式都歸為或陳述語氣范疇,或祈使語氣范疇,或情態(tài)范疇,只留下“兩型三式”,“兩型”即傳統(tǒng)上認為的“現(xiàn)在虛擬語氣”(be型)和“過去虛擬語氣”(were型);“三式”指的是“現(xiàn)在虛擬語氣”中的“命令性虛擬語氣”和“成語性虛擬語氣”,再加上“were型”虛擬語氣。同時 Quirk等還指明:在現(xiàn)代英語中,虛擬語氣不是重要的部分,它通常由其他結構來代替。[2]3-16…事實上,對表達假設條件來說,用陳述語氣和虛擬語氣都可以,而在正式的書面英語中更多采用虛擬語氣的形式。[2]11-32可知,Quirk等這種認識上的前后矛盾,語焉不詳,表明他們似乎也難以把握虛擬語氣。易仲良教授曾撰文指出:[3]64-88過去虛擬語氣實質上是過去時表與真實性方面的距離。我們知道“時”(TENSE)是個語法范疇,它是表示時間區(qū)別的動詞形式。[4]160“過去時”,顧名思義,當然表示過去時間。那么,動詞過去式除了表示過去時間,還能表達非時間概念的意義嗎?筆者擬從研究認知語言學,研究時空認知與英語語法化的關系來探討解決這一問題。
近些年來認知語言學和認知語法的新理論促進了語言學界從描寫性語言學向解釋性語言學方向轉化,進一步推動了 20世紀 70年代開始的解釋性語言學的發(fā)展。認知語言學針對語言提出了新的理論:語言不是一個自足的認知體系,對語言的描寫必須參照人的認知過程;句法不是自足的規(guī)則系統(tǒng),而是語義結構的常規(guī)象征,其實質是一個象征系統(tǒng);語義結構相對于人的認知結構和開放的知識體系,與人的主觀意識密切相關,所以對語言單位的分析不能脫離其語義結構。認知語法根據新的認知語言學理論也提出了相應的新觀點:語言是認知的一個有機組成,對語言結構的描寫必須表明其認知過程;語言表達式體現(xiàn)了來自人類的經驗和認知;語言表達式的意義不僅取決于它的概念內容,也取決于這一概念內容是如何被觀察、感知和理解的。[5]124-128針對語言學的新理論,我們不僅要研究語言及其語法理論,而且要解釋語法規(guī)則。
唯物主義認為:一切物質都存在于一定的空間和時間中,空間和時間是物質存在的基本形式。我們生活于其間的世界是一個三維空間和一維時間構成的四維時空。人與空間、時間和物體的運動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有著較復雜的知覺,從心理學上可分為空間知覺、時間知覺和運動知覺三種??臻g知覺反映物體的空間特性,如距離、大小、形狀、方位等;時間知覺反映事物的持續(xù)性和順序性,是思維中反映物質運動特性的抽象概念,它沒有起點,沒有終點,但有方向性,因此可以看作是一維的;運動知覺反映物體在空間的位置移動。人們對空間、時間和物體運動的知覺都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6]148-149從哲學的時空觀來判斷,“距離”無疑屬空間概念。動詞及其時態(tài)實際上與人類的這三大知覺相互聯(lián)系,不可分割。動詞的概念涉及運動知覺,運動的過程必然涉及空間知覺和時間知覺。而空間知覺和時間知覺存在著明顯的對應關系,如時間知覺的持續(xù)性和順序性就分別與空間知覺的距離和方位相對應。物體的移動產生空間距離,而這種空間距離的產生總是伴隨著時間的延續(xù),因此空間上的距離與時間上的距離,即“延續(xù)”,實際上是一個事件的兩個方面。物體的移動同樣產生方位的轉移,時間的延續(xù)則產生先后順序,空間方位與時間順序也是一個事件的兩個方面。這是時、空概念相互聯(lián)系的物質基礎。[7]37-41人類生命體中,直覺的時間體系決定了人們時間觀念的形成,為了認識物質世界,為了表達物質世界的時間觀念,人們在表述的語言中自然形成了時態(tài)體系。在談論物質世界的某個動作或某個狀態(tài)時,人們通常需要表述清楚所指的狀態(tài)或動作是現(xiàn)在、過去還是將來。語言中的時間概念常常或由時間狀語表示或由句子中的動詞詞組表示,這種表示時間區(qū)別的動詞形式叫時態(tài)。時間和時態(tài)是表述與被表述的關系,它們相互影響、相互反映,卻又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8]23-26
20世紀 80年代以來語言學有了較大的發(fā)展,語法化又重新受到許多語言學家的關注。
一方面,結構主義語言學和生成語法過去都把語言看作是一個自足的系統(tǒng),然而 20世紀 80年代以后語法化的研究卻表明人的語言能力并不是一種獨立的認知能力,而是跟一般認知能力緊密聯(lián)系、不可分離的。例如,“我在書房”和“我在看書”,“在”由表空間引申為表時間,而不是由表時間引申為表空間,這是因為,如前所述,從人類最初的認知角度出發(fā),從哲學時空觀出發(fā),空間是位居首位的,是人類最基本的認知領域,人的認知規(guī)律總是從空間轉移到時間或其他領域的。[9]17-24如隱喻被認為是人類認知的一個基本模式,是不同認知域之間的映射,即始源域向目標域的單向投射 (unidirectional projection)。Lakoff&Johnson提出的概念隱喻理論(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CMT)指出:“概念通過身體、大腦以及對世界的體驗而形成……概念是通過感知和肌肉運動而獲得?!盵10]3-6也就是說人們認識外部世界是從自身身體經驗開始的,人們以自身的感覺動力器官直接感知所處的世界,這便是建立在體驗哲學 (Embodied Philosophy)基礎之上的現(xiàn)代認知語言學的理論,即人類認知世界的本源是體驗。很多的研究證明,人類語言中的時間概念都是由空間隱喻建構的,比如,漢語中的“上午”、“下午”、“日上三竿”、“馬上”等便是典型的例子。再如漢語的“頭幾天”;“頭上”;“頭幾排”等就是用人體名詞來表示空間概念,將人體的特征投射到空間概念域的表達式。這些特征是在日常的身體經驗的基礎上總結出的具有結構特點的、高度抽象性的概念,稱作意象圖式??梢?語法的來源是從人類經驗最具體、最基本的方面提取的,時間和空間是物質存在的形式,是空間概念表征時間概念的認知基礎,語言的事實,無不應驗著這個哲學命題。Ungerer&Schmid也曾說:[11]279“我們的身體經驗是許許多多的隱喻的原始模型,這些隱喻可用來對不熟悉的具體現(xiàn)象和抽象范疇進行概念化。”Lakoff用隱喻來解釋人對世界的認知過程,而Langacker則用隱喻來解釋語法的認知過程,他認為,語義的描述就是描寫概念形成的意象,每一種意象都將一個側面加于一個基體之上。[12]基體就是詞義的認知背景,側面是基體突顯的結構即詞義。這一點對我們分清位置意義和構造關系非常重要。
另一方面,從索緒爾開始結構主義語言學將共時研究和歷時研究嚴格地區(qū)分開來,但在實際語言現(xiàn)象上,我們常常離開了歷時因素就解釋不清共時現(xiàn)象。例如現(xiàn)代漢語語法中的介詞,有些是較地道的介詞,如“在”、“向”,有些動詞性很強,如“到”,有些則介于動詞與介詞之間,如“給”,如果我們不研究漢語介詞的歷史,不知道漢語介詞原本都是由動詞虛化而來,便無法理解這些現(xiàn)象。[9]17-24離開歷時研究,建立在真值條件上的語義學也無法解釋某些語義現(xiàn)象。如:
(1)I see the cat on the mat.
(2)I see what you mean.”
兩個“see”中,例(1)表達的是人的視覺神經的反應,例(2)表達的是人的大腦思維的反應,兩者之間并沒有什么共同的“客觀的”真值條件,人們并不是非要依賴視覺才能理解世界。[9]17-24但是為什么“see”可以從“看”變?yōu)椤岸钡囊馑?而“hear,sing, s mell”這些詞就不能呢?如果我們不研究詞義的虛化、隱喻等語法化現(xiàn)象,就無法作出令人滿意的解釋。
Heine等將語法化看作多個認知域之間相互轉移的過程,他們把各個基本的認知域進行了排列:人 >物 >事 >空間 >時間 >性質。[13]41-45這個由人到性質的等級是具體到抽象的等級,是實詞變?yōu)樘撛~、再由虛詞進一步虛化的過程。語言中表示空間的詞是最基本的,它們是派生其他詞語的基礎。通過隱喻或引申從空間認知域派生、轉移到其他認知域,如時間域、目的域等等。[13]41-45例如:
(3)Are you going to the library?(空間)
(4)No,I’m going to eat.(意圖)(時間)(空間)
(5)I’m going to do my best to make you happy. (意圖)(時間)
(6)The rain is going to come.(時間)
這種從空間域轉移到時間域是逐漸發(fā)生的,我們總是可以在一種新的語境里引申出一種新的意義。
同樣,空間域、時間域是始源域,心理域是目標域。從空間域到時間域再到心理域,三者之間潛在的相似性,即過去時點與現(xiàn)在時點間的距離和人們心理間的親疏距離之間的相似性又在隱喻性投射中被發(fā)現(xiàn)。距離越遠就意味著禮貌程度越高,反之則越低。[14]39-42因此,話語者可以通過用過去時來有意疏遠自己與受話人之間的距離。例如:
(7)Do you want to see me now?
(8)Did you want to see me now?
顯然,例(8)比例 (7)更為禮貌,因為例 (8)中發(fā)話人用過去時來表達,便與所實施的請求、命令等言語行為產生距離,也有意疏遠了自己與受話人之間的距離,給受話人留有更多的選擇余地,從而更為禮貌。[15]61-64過去時的這種語用功能,Taylor曾說過:“Thus,by using the past tense,the speaker can as itwere distance h imself from the speech act that he is perfor ming…”[16]關于“方位說”(localist hypothesis或 localism),Lyons指出:空間結構是人類認知活動中最基本的概念,由此引申到時間概念,乃至各種各樣的抽象概念。由空間認知域向時間認知域以及抽象的認知域映像和投射,這就是人類隱喻認知的過程。[17]718-719動詞的“時”與“體”這樣的語法范疇也可以用方位說的理論來解釋。跟“方位”一樣,“時”也是一種指示范疇,而空間指示語與時間指示語之間有著內在的相似性,如“here”,“there”和“now”,“then”可分別分解為“at this place”,“at that place”和“at this time”,“at that time”。在人類語言的語法和詞匯結構中,時間概念常常被空間化,這種現(xiàn)象隨處可見。[7]20世紀 80年代以后共時研究和歷時研究在長期分離之后又開始結合起來,重新興起的語法化研究把重心從歷時轉向共時,能更好地解釋共時平面上過去難以解釋的現(xiàn)象。
我們的研究進一步證明語言與人們的認知能力密不可分理論的科學性,從人類最初的認知角度出發(fā),從哲學視角出發(fā),空間是位居首位的,是人類最基本的認知領域,人的認知規(guī)律總是從空間轉移到時間或其他領域的。換言之,體驗是人類認識世界的本源,是用空間概念表征時間概念的認知基礎。若干認知域間通過隱喻化、語法化實現(xiàn)其轉移,也是人類思維和語言發(fā)展的認知基礎。我們語法化的研究也印證了語言不是一個自足的系統(tǒng),人類語言語法不應只是針對語言本身的靜態(tài)描寫,而應是分析人類語言認知過程的動態(tài)描述。
[1]高麗萍.英語動詞語氣語法范疇淺探[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5(10):18-21.
[2]Quirk et al.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M]. Longman Group Limited,1972:3-32.
[3]易仲良.英語動詞語義語法學 [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63-88.
[4]章振邦.新編英語語法[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5:160.
[5]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124-128.
[6]曹日昌.普通心理學: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0:148-149.
[7]李國南.英語動詞過去時的隱喻認知模式[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4(1):37-41.
[8]楊曉萍.英語中時間的擴展與位移[J].外語學刊,2000: 23-26.
[9]沈家煊.“語法化”研究綜觀[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4 (4):17-24.
[10]Lakoff,George&Mark Johnson.MetaphorsWe Live By [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3 -6.
[11]Ungerer,F.&H.J.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Addison Wesley Longman Limited, 1996:279.
[12]Langacar,R.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Vol. I.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M].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26.
[13]Heine,B.U.Claudi&F.Hünnemeyer.Grammaticalization:A Conceptual Framework[C].Chicago:The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1:41-45.
[14]高麗萍.從體驗哲學看過去時語法化[J].外語教學, 2009(3):39-42.
[15]高麗萍.英語虛擬語氣語法化的研究[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9(3):61-64.
[16]Taylor,J.R.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M].Oxford:Clarendon Press,2001:66.
[17]Lyons,J.Semantics(Vol.2)[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2):718-719.
責任編輯:李 珂
On the Relation of Space-t ime Cogn ition and Grammaticalization
GAO Lip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uzhou,Hunan 412008,China)
By tense we understand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form of the verb and our concept of time,yet in many cases the simple past tense does not express the past time,but the unreality of an event or has the functions of tentativeness and politeness,this is because bodied experience is the source for humans to understand the outside world,it is the cognitive basis of representation of time in space concept,the past tense is the‘remote’tense,the indication of unreality and the tentativeness,politeness in the past tense are realized by grammaticalization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space-t ime;cognitive linguistics;grammaticalization
H083
A
1674-117X(2010)04-0139-04
2010-03-22
本文為湘教通[2009]321號湖南省高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的階段性成果
高麗萍(1963-),女(滿族),黑龍江蘭西人,湖南工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大本學歷,研究方向為認知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