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世榮 陳樂陽 樓炯偉 黃 曉
(1浙江省永康市農業(yè)局,浙江永康 321300;2金華市經濟特產站,浙江金華 321000;3 永康市麗星農莊,浙江永康 321300)
蠶桑生產是種養(yǎng)結合的勞動密集型產業(yè),但目前機械化程度低、勞動強度大、勞動效率低下是阻礙蠶桑生產發(fā)展的最大難點之一[1]。永康市地處浙江中部,私營經濟發(fā)達,1986 年以后桑園大面積被毀,但1998年以后由于蠶桑生產向經濟相對落后的山區(qū)鄉(xiāng)鎮(zhèn)轉移,推行適度規(guī)模經營,規(guī)?;潭炔粩嗵岣?從而得到逐年恢復發(fā)展;但在蠶桑生產發(fā)展過程中,同樣面臨著生產性投入多、勞動力成本高、蠶病風險大等難題;特別是勞動力緊張的矛盾日益突出,勞動工價的大幅度上漲,使得蠶桑生產成本上升;因此,迫切需要一種省力、高效、適宜規(guī)模飼養(yǎng)的生產技術來降低勞動強度、提高經濟效益、增強蠶業(yè)競爭力。大蠶期條桑育是一項新技術[2],春蠶平面條桑育各地已普遍應用于生產,但春蠶平面條桑育需要飼育場地較多,而秋期采葉養(yǎng)蠶更費勞動力,更需要省力新技術;但秋蠶收獲條桑往往導致冬芽秋發(fā),影響次年春葉產量。如何解決這個難題,使全年4期蠶都實行條桑育,我們進行了斜面立體條桑育及秋季不同剪伐形式對次年春葉產量的影響試驗,探索全年5齡期條桑育的可行性。
蠶品種:菁松×皓月(25 000粒/盒),由浙江省金華蠶種場生產;桑品種:湖桑197,4~6年生,每667 m2桑園栽植1 000株
1.2.1 斜面立體條桑育 準備4.5 cm×2.5 cm規(guī)格,長度 81 cm的木條2 根,120 cm的木條 1根,用3根木條釘成1個三角形架,頂角為106 度左右,頂角上端2根木條分別長出5 cm,再在三角形架上釘上1根70 cm橫木條,用于擱竹竿并加固三角架,放養(yǎng)前,蠶室兩頭和中間各放1個三角形架,頂端和兩腰上擱上竹竿,扎緊固定成立體架,先在斜面上平鋪1 層小孔塑料網,以防蠶體跌落架下。斜面立體條桑育區(qū)5齡響食后第2回給桑開始喂條桑,待蠶基本爬上后,將枝條均勻地移到立體架兩側,以后直接將枝條頭尾交叉喂于立體架兩側,每天喂葉1~2 次,不除沙;以全齡平面片葉育為對照處理,對照區(qū)隔天進行蠶體、蠶座消毒及除沙1次。2002—2005年在浙江省永康市麗星農莊、西溪鎮(zhèn)樓山坑村、西溪鎮(zhèn)壺坑洞村、舟山鎮(zhèn)銅山村、石柱鎮(zhèn)下楊村等5 個試驗點進行,5齡期斜面立體條桑育和平面片葉育分別飼養(yǎng)蠶種266、292、362、454盒(全年4期蠶,即春蠶、夏蠶、中秋蠶、晚秋蠶)進行對比試驗;斜面立體條桑育在春蠶期用新梢條,夏蠶期用疏芽條,中秋蠶、晚秋蠶期進行條桑收獲。調查蠶繭產量、產值和蠶病發(fā)生率;2004—2005年對斜面立體條桑育和平面片葉育的全年采葉用工與養(yǎng)蠶用工情況進行調查。
1.2.2 秋蠶條桑收獲方式 2002—2004年中秋蠶4齡期至5齡期的第1~2 次用葉,采摘枝條下部桑葉(距基部80 cm以上部分不采摘桑葉,供5齡條桑用),5齡期第3次用葉開始喂條桑,在距桑樹基部100 cm左右剪取上端枝條,剪口下留 5~6葉[3],然后分設Ⅰ處理區(qū)(每株桑樹上端枝條全部剪去);Ⅱ處理區(qū)(每株桑樹上留1根完整枝條,其余枝條上端剪去);Ⅲ處理區(qū)(每株桑樹上留2 根完整枝條,其余枝條上端剪去);Ⅳ處理區(qū)(每株桑樹上留一半完整枝條,其余枝條上端剪去);對照區(qū)(CK)不作任何處理;每個小區(qū)30 株桑樹,3 次重復;試驗在浙江省永康市麗星農莊、西溪鎮(zhèn)樓山坑村、西溪鎮(zhèn)壺坑洞村、舟山鎮(zhèn)銅山村、石柱鎮(zhèn)下楊村等5個試驗點進行。2002—2004年每年的10月9日,調查5齡最大用桑時期(9月9日、9月10日每個處理每天剪伐8株,9月11日、9月12日每個處理每天剪伐7 株)不同條桑收獲方式的桑樹萌芽及生長情況,2003—2005年的每年5 月25日調查不同處理區(qū)春季桑葉產量情況。
在2002—2005年的春蠶、夏蠶、中秋蠶、晚秋蠶的5齡期,進行斜面立體條桑育和平面片葉育對比試驗。從5齡期斜面立體條桑育的養(yǎng)蠶成績看(表1),斜面立體條桑育的盒種產繭量均高于平面片葉育,2002—2005年盒種產繭量的增產幅度分別為6.6%、8.6%、11.4%、8.2%;盒種產值斜面立體條桑育也明顯高于平面片葉育,4年的盒種產值分別提高8.2%、10.2%、11.9%、8.8%,4年平均盒種產值為862.9元,比平面片葉育的786.0元,增收76.9元。4年試驗結果表明,斜面立體條桑育蠶病的發(fā)生率明顯比平面片葉育減少,發(fā)病率平均下降64.3%,2003年秋天高溫干旱,秋蠶普遍發(fā)生中腸型膿病,發(fā)病率差異更加明顯;斜面立體條桑育比平面片葉育全年平均發(fā)病率下降79.0%;由此可見,5齡期斜面立體條桑育有利于蠶體生長發(fā)育,提高蠶繭產量和質量。
表1 5齡期斜面立體條桑育的養(yǎng)蠶成績(2002—2005年)
根據(jù)2004—2005年對斜面立體條桑育和平面片葉育全年采葉與養(yǎng)蠶用工的調查情況看(表2),條桑收獲法比片葉收獲法明顯提高工效,特別是秋葉收獲可提高工效2.1倍,并可節(jié)約采葉與養(yǎng)蠶用工;斜面立體條桑育的全年平均盒種采葉與養(yǎng)蠶用工為6.4工/盒,比平面片葉育的用工(12.5工/盒)減少了近50%。
表2 5齡期斜面立體條桑育的采葉與養(yǎng)蠶用工情況(2004—2005年)
飼養(yǎng)同樣數(shù)量的蠶種,斜面立體條桑育所需房屋面積比平面片葉育節(jié)約30.2%,面且5齡期不需要蠶匾、蠶架,可節(jié)省蠶具等投資,有利于規(guī)模經營。斜面立體條桑育每盒蠶種用工的成本比平面片葉育減少167.8元,產值增加76.9元,節(jié)省蠶具等一次性投資28.0元,共可增加收入272.7元。
秋蠶收獲條桑往往導致冬芽秋發(fā),影響次年產葉量,為使全年4期蠶都實行條桑育,我們在進行5齡期斜面立體條桑育的同時,也進行了秋季不同條桑收獲方式對桑樹生長的影響試驗。從調查成績看(表3),中秋蠶期采取不同的剪伐方式對桑芽的萌發(fā)情況有很大的影響,全部剪去上端枝條的,在10月9日調查時有97.2%以上的枝條萌芽,剪伐時留1根枝條的枝條萌芽的比例有所減少,剪伐時留2根枝條的枝條萌芽的比例大幅度減少,留一半枝條(3年湖桑197單株桑樹平均枝條數(shù)為8.6、8.9、9.0根)的只有少數(shù)枝條萌芽;同樣的剪伐方式,2003年中秋收獲條桑后枝條萌芽的比率有所下降,這可能和2003年嚴重干旱有關。
表3 中秋蠶期不同剪伐方式對湖桑197桑芽萌發(fā)的影響(2002—2004年)
2002—2004 年的晚秋蠶期(11 月3 日),我們還調查了剪伐另一半枝條收獲條桑后下部不同留葉程度,對桑樹枝條萌芽的影響,剪口下留3~4葉、留5~6葉和全部留葉的桑枝條都沒有發(fā)現(xiàn)桑芽萌發(fā);而留1~2葉的桑樹有3.7%枝條有桑芽萌發(fā)。
2003—2005年春季,我們調查了秋季不同條桑收獲方式的第2 年春季芽葉量、止芯芽葉產量和667 m2桑園的春葉產量。中秋蠶剪去整株桑樹枝條上端和留一根完整枝條,次年的春葉產量減產5.0%~5.9%;而留一半完整枝條的即使有少量桑芽萌發(fā),對次年的春葉產量基本上沒有影響(表4)。
表4 秋季不同條桑收獲方式次年的春葉產量(2003—2005年)
5齡期斜面立體條桑育,蠶座呈斜面結構,蠶兒群體呈立體分布,相互之間發(fā)生抓傷的機會大大減少,加上蠶體排出糞便自然滾落地面,蠶沙與蠶座隔離,減少病原菌及不良氣體對蠶體健康的影響,明顯降低了 5 齡期的發(fā)病率[4],蠶繭產量平均提高8.4%以上,盒種產值平均提高9.8%以上。5齡期斜面立體條桑育比平面片葉育節(jié)省1/3的蠶室,可節(jié)省蠶具等一次性投資,采用剪伐方式收獲條桑,可節(jié)約采葉與養(yǎng)蠶用工近50%,中秋、晚秋效果尤其明顯,蠶農勞動強度大大降低,生產效率明顯提高,有助于規(guī)模經營。
中秋蠶和晚秋蠶間伐收獲條桑,即中秋蠶間伐同一株桑樹上的一半枝條的上端,剪口下留5~6葉;晚秋蠶再剪伐同一株桑樹上另一半枝條的上端,剪口下留3~4葉可有效控制桑芽萌發(fā),對次年春葉產量基本沒有影響;因此,只要加強肥培管理,秋季合理收獲條?;旧喜挥绊懘文甏喝~產量。
全年5齡期斜面立體條桑育技術容易掌握,省工省本,有利于提高蠶繭產量和蠶桑生產綜合經濟效益。永康市兩秋布局已實行多年,適宜秋蠶條桑育,可適當提早晚秋蠶飼養(yǎng)的時間和比例。在浙江省目前推廣的桑品種中,湖桑197的發(fā)條數(shù)多,枝條直而長,節(jié)間較密,秋葉硬化遲,比較適合條桑育。全年立體條桑育對穩(wěn)定經濟發(fā)達、勞動力緊張地區(qū)的蠶桑生產有明顯促進作用,在蠶桑規(guī)模經營程度高的地區(qū)更有良好的推廣前景。
[1]壽國良,蔣永正,樓平.省力化培桑技術的探索與應用[J].中國蠶業(yè),2002,23(3):32-33.
[2]孫平江,張國政,丁菊芳,等.5齡立體條桑一日一回育試驗初報[J].蠶業(yè)科學,2000,26(1):59-62.
[3]熊彩珍,周均銘,徐建生,等.夏秋蠶5齡蠶立體條桑育探討[J].中國蠶業(yè),2001,22(2):30.
[4]周月明,朱坤,李巧珍,等.斜面立體條桑養(yǎng)蠶技術的推廣效果[J].中國蠶業(yè),2001,22(4):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