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曉云
地理課堂探究式教學實施與問題探討
● 李曉云
長期以來,在地理教學的課堂上,課堂活動停留在師生之間的單向傳遞。教師是“主宰”,學生則是一種知識的“容器”,處于被動接受狀態(tài)。即便是教學中應用了多媒體輔助于地理教學,也只是在教學的過程中增加了一種較為現(xiàn)代的傳授手段而已,教學的思路并沒有改變,仍是偏重于結論的掌握,忽視復雜的思維活動過程與結論獲得的認知策略過程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窒息了學生的思維,摧殘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它不僅不能促進學生發(fā)展,反而成為學生發(fā)展的阻力。
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是 “轉變學生學習方式”,“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xiàn)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腦動手,以達到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的目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改革陳舊的教學模式,革新自己的教學理念,改造自己的課堂,要讓自己的課堂在帶給學生知識的同時,帶給學生學習的樂趣和熱情。
學生懵懵懂懂之中,不知道探究什么,所以學生的探究需要教師的引導,教師要設計有效的探究問題。問題是探究式學習的核心,是探究的起點,讓學生面對問題是走向探究的第一步。
在教學現(xiàn)場一,我們創(chuàng)設的就是這樣的問題情境,問題恰當,適合學生,符合學習目標的要求,就能引發(fā)高度探究性的學習活動。
第一步,讓學生明確學習的任務。知道學習什么,達到怎樣的要求,使學生明確探究的方向。
第二步,讓學生明確探究的方法。課堂內常用的探究方法是觀察、比較、區(qū)域分析,此外還有社會調查,利用網(wǎng)絡資源等探究方法。
第三步,提供所需的信息。課堂內的探究需要教師搜集有效的信息提供給學生;課堂外的探究信息的獲取方式要靈活的多,可以由教師提供,更多的是學生自己收集。
第四步,展示結論鼓勵探究。通過對信息的分析歸納,對假設的論證等得出結論,教師一定要安排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展示探究成果,師生一起分析結論,完善結論。這個步驟向學生傳遞著一種信息:科學探究是嚴謹?shù)?。從而引發(fā)學生對自己探究活動的反思,同時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首先,要考慮學生是否具備相應的地理知識和地理技能,如果超出了學生的能力范圍,這樣的問題就不是有效的問題。因此,設計的問題要有梯度、廣度和深度,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從問題的解決中獲得成功的喜悅。
其次探究的問題要具有開放性。允許學生對探究的問題做出多種可能解釋或結論,具有開改性的探究討論主題,會刺激學生萌發(fā)富有創(chuàng)意的聯(lián)想,從而促進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及解決地理問題能力的發(fā)展。
探究式學習并非全盤否定以前的學習方式,也并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都能進行探究學習,因此,選擇適合進行探究式學習的內容十分重要。為確保學生有充裕的時間探究,所探究的內容最好取其中的某點,或某一片段;由于學生已有知識結構的限制,有些教學內容仍要以教師的講授為主,要避免牽強附會、不切實際、一窩蜂式的“探究式學習”。
探究式教學是教師和學生雙方都參與的活動,教師要走下講臺,指導、幫助和參與學生的探究活動,教師扮演著組織者、促進者和顧問者的角色。探究活動的形式有小組活動、頭腦風暴、角色扮演等,教師要設計好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保證課堂上學生的探究活動有序進行。在探究活動中,教師要努力創(chuàng)設一種寬松、自由、民主、公平的環(huán)境,努力使每一個學生都有參與探究和發(fā)表見解的機會,不是少數(shù)幾個學生唱主角,而是要求全體學生都平等地參與其中,特別是對那些性格內向的同學,應當多加鼓勵和支持,使他們有信心參加到探究活動中來。在討論中,要引導學生認真聽取并欣賞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學會在分歧中尊重別人。
有的老師在課堂的探究學習中,由于課堂時間有限,老師在旁邊不斷的催促學生,給學生提示;當學生產(chǎn)生了新的想法時不能予以充分的肯定,牽著學生按照自己預設的思路去想問題。這種探究變成一種“形式”和“表演”。所以課堂中要給予學生充足的時空,讓學生充分經(jīng)歷探究學習過程,體驗探究學習的樂趣。
[1]瑪麗·愛麗斯岡特,托馬斯·埃斯蒂斯,簡·斯瓦布.教學模式.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4.
[2]彭鋼,蔡守龍.教學現(xiàn)場與教學細節(jié).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劉 明)
李曉云/山東省濟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