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文軍 陳文斌 陳啟國 吳曉彤 白玲
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是一個非常有爭議的問題,直腸癌病理中約有半數以上,居于中低位置。傳統(tǒng)為Miles術式,使患者常不能保留肛門,生活質量低下。有人寧可病情惡化也決不接受手術。近年來,隨著對直腸的局部解剖,直腸癌病理類型特性、腫瘤浸潤,如淋巴轉移規(guī)律的認識,以及吻合器、閉合器的應用,越來越多的低位直腸癌患者可行保肛手術。我院2005年1月~2009年1月,采用改良式bacon,全直腸系膜切除技術聯(lián)合(TAM)應用,對28例低位直腸癌實施保肛手術,效果滿意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全組28例,男15例,女13例,平均年齡58歲(38~76歲)。病理類型,高分化腺癌4例,中分化腺癌22例,低分化腺癌2例。按腫瘤Duke’s分期:A期9例、B期13例、C期6例。不全梗阻3例。術前常規(guī)行肛門指診,腫瘤下緣距肛緣4~6cm,平均5cm。
1.2 手術方法 術前3d行腸道準備,采用持續(xù)硬膜外麻醉或持續(xù)硬膜外麻醉+全麻。取截石位,經腹采用全直腸系膜切除技術(TAM)[1],直視下沿盆壁臟層和壁層筋膜間隙銳性分離、游離直腸提肛肌平面,牽引腸管,見外科肛管于恥骨直腸肌之間的間隙,游離肛管全層至齒狀線水平,游離后腫瘤遠端腸管達3cm以上,即可于2cm以下腸管處鉗夾直角鉗,切除腫物。距腫瘤上方約10~15cm切斷乙狀結腸。會陰組擴肛后,在肛門邊緣前后左右各安置一組織鉗,向四周牽拉,使肛管外翻,近端結腸由肛管中脫出,保證系膜無扭轉,脫出肛管至少3~5cm將結腸漿膜層用4號絲線,間斷縫合1周,固定在肛管上,在脫出結腸內放1包有油紗條的乳膠引流管結扎固定。
全組手術無死亡,切緣均經病理證實,除1例有腫瘤細胞浸潤其余均無腫瘤細胞殘留,無吻合口瘺,無切口感染,吻合口狹窄2例。術后1月內大便次數較多,5~6次/d,3個月后逐漸恢復。隨訪14~48個月,1例于術后6個月局部復發(fā),改Miles術,1例因其他疾病死亡。
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的可行性,研究表明:(1)直腸癌的引流主要向上,同時也有部分向兩側的只有在晚期,高度惡性,向上引流的淋巴管被癌細胞栓塞時,才有向下的逆行擴散;(2)直腸癌存在橫行環(huán)繞腸管發(fā)展的特地點,94%的直腸癌向遠端擴散不超過2.5cm,超過2.5cm者均屬分化不良和DukesC期病變,故假如切除范圍距腫瘤遠端3cm,其切緣是安全的;對于早期發(fā)現(xiàn)的患者,遠端切緣可保留1cm;(3)保肛術式的遠期生存率、局部復發(fā)率和Miles術并無差異;(4)根治前提下,保肛極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質量,減輕了患者的心理負擔[2]。按TME要求,分離直腸系膜,徹底清除直腸周圍的結締組織,最大限度地避免了骶前腔的復發(fā),保肛術中腫瘤遠端腸管切除3cm,可以基本避免術后腸吻合口復發(fā)。
此術式特點:肛管不剝黏膜,簡化術式,操作簡單,縮短手術時間,減少出血,創(chuàng)傷小,手法縫合,較吻合器吻合,減少開支,效果基本于Miles術式相同,便于基層醫(yī)院開展,簡化了二期手術,術后7~10d剪除肛門外多余腸管即可,但也存在有小的缺陷,有2例患者術后出現(xiàn)吻合口狹窄,排便困難,經擴肛治療后緩解。術中注意:(1)乙狀結腸游離要充分,能拉出肛門外且無張力;(2)要充分擴肛,以減輕術后肛管括約肌收縮,減少對拉出結腸血循環(huán)的影響,為防止吻合口處狹窄,術后10d要定期擴肛;(3)按直腸全系膜切除原則,分離直腸系膜,徹底清除直腸周圍的結締組織,切除直腸系膜以及腫瘤下緣2cm直腸,最大限度地避免了骶前腔的復發(fā),并的可以基本避免術后腸吻合口復發(fā)。
總之,改良bacon術式聯(lián)合全直腸系膜切除術(TME)應用在低位直腸癌保肛術,嚴格按TME手術原則操作,可減少術后復發(fā),提高低位直腸保肛手術成功率。
[1]劉寶善.直腸癌超低位切除術的理論基礎與臨床效果[J].腫瘤學雜志,2006,12(1):11-15.
[2]郁寶銘.當前直腸癌外科治療的趨勢[J].中國胃腸外科雜志,2000,3:199-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