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福君
大學教學內容的廣博性、高深性及不確定性,對大學教師運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筆者通過對學生和教師的問卷調查,發(fā)現(xiàn)教師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力度不夠,大多數(shù)學生認為教師用于知識傳授的時間遠遠多于能力培養(yǎng),超過 50%的學生認為課堂上師生間互動程度一般。怎樣教才能既保證把知識系統(tǒng)性地傳授給學生,又保證有效地啟發(fā)、激勵學生主動地去思考、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新,這是大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始終必須關注的問題。
課堂的教學活動是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要取得高質量的教學效果,師生雙方必須相互協(xié)調、相互配合?;咏虒W是指教師與學生之間發(fā)生的各種形式、各種性質、各種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響,是一種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讓學生愛學、會學、善學為目標,旨在培育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提高能力的師生共同參與的教學模式,其運用與推行,對于充分運用先進的教學理念、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以及生成新的教學資源等具有重大的意義。
互動教學的靈活性、可操作性等特點,給教學中及時運用先進教學理念指導教學,為積極推行好的經(jīng)驗做法提供了很好的機會和平臺。尤其是在體現(xiàn)素質教育基本要求,貫徹“以人為本、學生為主”教學理念等方面,能夠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全面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xiàn)教學過程中角色的平等對話,活躍課堂氣氛,產(chǎn)生課堂親和力,這些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和消化。
互動教學通過問題情境設計、提供參與機會,能激發(fā)學生的內在動機,培養(yǎng)學生努力學習和進一步吸取新知的濃厚興趣,促使學生主體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使學生對問題進行更深層次的質疑和探索,習得一些思維方法,形成好的思維習慣。同時,通過討論、拓展、引申等互動方式,可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得以充分發(fā)揮,從而提高學生的生命科學素養(yǎng)。
師生互動式教學是師生間、學生間的動態(tài)信息交流過程,此過程中師生相互溝通、共同學習、共同發(fā)展。實踐證明,一個樂觀豁達、知識淵博的教師會在學生心里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定勢,這對課堂教學及知識傳授產(chǎn)生很大的啟迪作用,而學生的亢奮反過來又會激勵教師本人在更寬的視野內作更深層次的思考、探索,不斷完善自身的觀點,不斷更新自己知識結構,從而促進自身專業(yè)發(fā)展。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互動的過程也是教師成長的過程。
教學的本質不是傳授現(xiàn)成教本,而是讓學生學會多元思考。在師生互動過程中,會形成大量的課程資源,這種課程資源在教師備課中常常無法預料和估計,它具有瞬時性、不可預料性和不可重復性,也正因為這類教學資源產(chǎn)生于師生互動的過程中,且具有瞬時性、不可預料性和不可重復性,它才顯得寶貴而有意義。
在真實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雖然可以相對獨立地成為重要的課程資源,但教師和學生各自所蘊涵的課程資源只有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才能充分地顯示出來。因此,教師要善于從學生及自身的思考中發(fā)現(xiàn)有價值的東西,因勢利導,把它作為教學過程的“生成”點,并使它生成為新的教學資源。
互動式教學模式很早就存在于大學課堂教學中,它在促進教師改變教學方式、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能動性學習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當前大學課堂互動教學方式還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眾所周知,互動式教學中的互動不是簡單的互動,而是思維上的互動,是在課堂中深度、廣度上師生都能感覺到的互動,引導學生去思考、去探索,使學生時空得以延伸,課下還有思考。然而,目前大學課堂的師生互動大多出現(xiàn)在單個學生與教師之間,且互動問題非常簡單,常表現(xiàn)為“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如上課前幾分鐘,為了復習上一節(jié)課的內容,老師請學生結合內容回答問題。
此種互動教學往往因老師對學生的熟悉程度存在問題偏向,也因學生對老師喜好出現(xiàn)問題抵觸,導致師生群體互動缺乏,給互動教學、師生感情帶來嚴重不利影響。因此,在教學互動實施過程中,為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的提問應具有啟發(fā)性和探索性,既不能過于復雜,也不能太簡單。
有些教師認為課堂花樣越多、氣氛越熱鬧,師生互動的效果就越好。于是教師在課堂上要說什么話,提什么問題,安排什么活動,都預先告知學生,讓學生充分準備,沒有絲毫的隱秘和彈性。課堂上“教師一呼,學生百應”,學生被動地配合教師表演,雖然課堂花樣繁多,學生開心,但收效甚微。有時一旦學生提出的問題超出預定的范圍,老師就不能從容應對,這種互動教學,特別容易讓教師自我陶醉在沒有實質性教學效果的歡愉中。其實,在教學互動中提問只是達成預期目的的一種手段,它本身并不是教學中要追求的目標,教師不能為互動而互動,而應關注互動的質量和效果。
平等和民主的教學氛圍、正常和密切的合作關系,是教學互動過程不可忽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隨著高校擴招,班級人數(shù)越來越多,就目前教學過程來看,教師與學生間情感投入的互動日漸減少,而情感淡漠的互動或完全沒有情感的互動正在顯著增加。這種互動方法不利于構建富有挑戰(zhàn)和競爭的教學機制。創(chuàng)新思維只有在自由自在的思維空間中才能孕育誕生,教師要深入研究教材,依據(jù)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學生的認知特點等,因課因人因對象因內容不同來設計教學互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以防互動千人一面、千課一面。
互動是和諧課堂的標志,也是老師和學生共同追求的境界。有實際意義的互動教學應表現(xiàn)為有效、平等、真實以及開放而有序。那么,在大學課堂教學中該如何實施有效的師生互動,使其能夠促進學生的學習呢?現(xiàn)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思考。
在改革大學課堂互動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我們已經(jīng)形成了諸如“相互交流式”、“學生講課式”、“問題討論式”、“相互提問式”、“案例分析式”等好的教學方法,一定程度上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能動性,但是,我們還是不難看到課堂上教師“動”得多,師生群體“動”得少;表面形式“動”得多,思維本質“動’得少,有些教師即使應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也不過是變傳統(tǒng)的“粉筆加黑板”為“鍵盤加屏幕”,缺少對多媒體課件教學環(huán)境下教學方法的設計與思考。要真正體現(xiàn)互動的有效性,教師不僅要在理念上重視它,更要在實踐中處理好互動中形式與實質的關系。同時,還要善于采用多種互動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去思考、去發(fā)現(xiàn)、去探索,讓教師單動向師生多邊互動模式轉變,從而構建起輕松和諧的課堂“學習共同體”。
在大學教學中,大學生似乎只需學習教材就可以了。其實,教材在教學中的意義并沒有那么大,它能給予學生的幫助就是讓學生掌握了基本內容以后,能夠進入到更復雜深刻的學科的學習中去,能夠看懂學科專著或論文,能夠探討學科領域的一些問題。教師如果不能讓學生超越教材來學習,那么,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不會有多大的意義。
在大學課堂中,學生除了學習教材外,還需在課前閱讀中看更多的文獻,擴大閱讀面,增加有深度的閱讀內容,這樣才可能具備與教師互動的學科基礎,才能跟上教師的教學步伐并能產(chǎn)生共鳴。可見,由“事不關已”的教學內容變?yōu)閷W科間互動,有助于利用學生已有知識掌握新知識,提高學生理解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科學的思維方法,構建整體的知識體系,使各學科融會貫通,提高學生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實踐證明,課堂師生互動方式是很重要的,它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活躍課堂氣氛,改善學習效果。但因受課時的限制,課堂師生互動方式往往缺乏教師對學生的深入啟發(fā),也缺乏學生對教師提出問題的深入思考,久而久之會抑制學生思維的發(fā)展,把學生的思維限制在既定的框架內。此外,大學課堂基本上是大班教學,一個班學生多達一百幾十人,老師還沒有熟悉學生,課程就結束了。這種局面導致師生之間交往時間甚少,就算師生都想多交流、多溝通,也存在著很大的困難。
為了彌補這一課堂缺陷,教師可充分發(fā)揮互聯(lián)網(wǎng)的作用,構建網(wǎng)絡師生互動平臺如QQ群、班級郵箱、網(wǎng)上博客等,利用網(wǎng)絡平臺進行師生之間的信息交流,針對學生的思想脈搏,展開網(wǎng)上解疑釋惑,進行資料上傳下載等以解決學生實際問題。因此,大學課堂教學應該拓展、延伸課堂師生互動空間,建立網(wǎng)上師生互動制度,把網(wǎng)上師生互動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看作是整個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合作式學習是一種以小組或團隊的形式組織學生進行學習的策略,強調學習者的創(chuàng)造性、自主性和互動性,主張將教學內容活化為不同的任務,分配到各小組,組員之間分工協(xié)作,共享信息與資源,共負責任,共擔榮辱,共同完成任務。合作式學習是西方大學學習的基本形式,在我國大學的大多數(shù)課程的學習中,大學生基本上都是個體化地學習,課前自己預習,上課聽老師講課,下課自己復習,只是到了考試的時候“合作”一下。這種個體化的學習既不利于學生認知的發(fā)展,也不利于學生情感的發(fā)展。大學教師要改變學生這種單純的個體化學習方式,將合作學習應用到課堂教學中來。
此外,合作式學習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精神和主人翁意識。團隊合作式學習的真諦在于構建一個個團隊,讓學生成為各個團隊的一個成員,學生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討論問題,解決問題。學生之間可能有各種不同的認識,通過合作讓學生學會求同存異、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在團隊合作式學習中學生不僅能夠學會認知,而且還能學會組織、學會表達、學會寬容、學會與自己有不同意見的人和諧相處,最終滿足新時代對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
總之,大學課堂教學方法的改革是一項充滿挑戰(zhàn)和風險的工作。師生互動式教學模式還有極大的研究空間,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大學教師應不斷思考創(chuàng)新,使師生互動式教學模式日趨完善。
[1] 洪巧紅.淺談高校教師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途徑[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 200912(4):67.
[2] 譚福梅, 趙東安等.討論提高教學的互動性[J].江蘇工業(yè)學院學報, 2006(2):81-83.
[3] 成善漢, 楊好偉等.高校教學中互動教學模式存在問題及解決途徑[J].高等農(nóng)業(yè)教育, 2009(3):33-35.
[4] 別敦榮.大學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與提高高等教育質量[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 2009(4):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