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真
現行高校教學中,由于市場規(guī)則的擠壓,功利主義成為普遍時尚,英語教學幾乎淪為了等級考試的工具。在大學增設英語影視課無論對于加強學生的英語應用以及應試能力,還是對于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都大有幫助。
語言的掌握以及能力的判斷通常分為聽、說、讀、寫、譯五個部分,這也是應試的重點。而影視英語教學的開展對于提高學生在這五方面的能力都大有幫助,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效果更是其他教學方式所不能企及的。
英語電影可以讓學生接觸目的語正宗地道的語言。很多學者前輩,包括林語堂、嚴復等大家都曾經提出要學習標準地道的英語,最好的辦法就是看原版電影,有意識地營造語言環(huán)境。著名語言學家喬姆斯基(N.Chomsky)認為,人具有天生習得語言的能力,因而只要置身于某種語言環(huán)境中,就能在較短時間內形成語言能力。而無疑,影視英語正是在現有的條件下最好的媒介。
通過系統欣賞影片,學生能更好地掌握語音規(guī)律。電影中的對白能幫助學生掌握真實交際中習語的連續(xù),失爆、弱化、濁化、連讀、縮讀等多音變形式。如能在老師的指導引下有意識地對精彩片斷進行復述和模仿,對于培養(yǎng)正確的語音語調,積累對語言的感覺更有裨益。誠如林語堂先生所言:“學習英語唯一的正軌,不出效仿和熟誦;效仿即整句的效仿,熟誦則效仿之后必須回環(huán)練習,必使能順口而出而后已,凡是依這方法讀英文的,無不成功,而且十分容易,是學習英語的康莊大道?!庇麆∽骷倚げ{的名篇改編而成的《窈窕淑女》,講述的就是語音學校教授海根斯(霍華德)將其全部野心寄托在賣花姑娘愛麗莎(希勒)身上,要把她訓練成上流社會貴婦的故事。片中甚至本身就有大段的關于糾正語音語調、控制語速抑揚的內容。如能有意識的引導學生進行研習、復誦,效果可想而知。
電影的畫面可以幫助充實并形成完整的語音背景環(huán)境,有利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判斷聽到的內容。這無疑可以有效減輕學生聽寫的焦慮感和無助感。不但能夠在同樣的時間內,促使學生接受更多的語言信息,同時對于積累更多的詞匯與語言表達也大有幫助。通過情節(jié)轉換,學生可以接觸到同一語言表達不同層次的含義,有些更是課本上所不能學到的。這對于在后續(xù)的協作和翻譯中能力的提高無疑也大有裨益。比如說“take care of ”在課本知識積累中,只有“照顧”“關照”的含義,但電影中經常用于槍戰(zhàn)片,當演員憤恨地說出時,學生很容易就能理解,該詞組可以延伸至別的意境,比起老師板書詞組的多重含義,影視英語無疑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影視英語中的配音和分角色扮演是是培養(yǎng)學生語言運用能力最直接的方式。一方面,研習電影臺詞是最好的語匯累積過程。學生在表演過程中不僅增加了詞匯量,豐富了表達方式,另一方面,不同類型的電影片段就猶如不同類型的交際場景,在復演過程中,學生通過環(huán)境再現,可以更切實地理解表達內容,培養(yǎng)交流水平。此外,最重要的是這種形式具有傳統教學不可比擬的對于學生學習熱情的激勵性,因此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人文精神以及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是大學之所以為大學的基礎,而影視英語教學與傳統英語教學相比,在人文素質教育方面有著獨有的優(yōu)勢。
電影獨特的影響語言能更生動更形象的為受眾展現其內隱的文化信息。只要教師在教學中能加以體會和駕馭,就能利用其來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質。比如《辛德勒的名單》《兵臨城下》等一系列以戰(zhàn)爭為背景的優(yōu)秀電影除了向我們重現硝煙戰(zhàn)爭的歷史畫卷之外,更重要的是它探討了戰(zhàn)爭中的人道主義難題以及個人利益,政治利益,全人類利益的糾結、沖突和取舍。
在增強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方面,影視英語也起到重要的作用。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兩者間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對西方文化知之甚少也必將影響對影片的理解。因此針對性的相關背景知識介紹的過程也是搭建社會歷史文化背景平臺的過程。有目的地對影片中出現的形形色色的異國風情進行分析,側重目的語國家相應背景文化的導入,注重分析中西方在意識形態(tài)、思維方式、文化差異方面的對比,對于增強學生語言使用的跨文化意識大有裨益。同時,由于電影是文化交流的產物,影視英語教學也可被視作是社會文化策略訓練的一種教學方式。社會文化策略是文化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旨在獲取外語或第二語言交流所需要的社會文化能力。[1]而這無疑也是在跨文化交際下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質的重點
對于人文素質中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就是指對于某種事物、現象和主張發(fā)現問題所在,能夠有邏輯地做出個人判斷的思維能力,雖然大多數教師認同以學生為中心的交際法教學,實際授課時仍難免出現“一言堂”的模式,既無暇也無力估計學生的思維能力,尤其是批判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2]而影視英語能很好地避免精讀教學中的緊湊和聽力課程中的單調,為學生提供一個鍛煉批判性思維的良好平臺。
通過良好的組織和安排,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全面主動地思考和質疑影片所展現的一切。由于電影所承載信息的多樣性、豐富性和復雜性,以及電影視角的多變性,對于影視英語課程設計提供了其他課程不可比擬的廣闊空間。學生也可由此真正參與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激活學生的知識儲備,把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落實到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3]
(一)選片。選擇“合適”的影片是影視英語教學能夠順利開展的基礎,我們應該選擇內容健康、人文氣息濃郁的作品。不僅要有可看性,更要有可挖掘性。因此,選用一些名家名著改編的成功電影或是獲獎的主流電影不失為明智之舉。這些影片對于學生掌握正確地道的英語以及了解各個時期的歷史人文風情都將大有裨益。例如,在理解和欣賞學習莎士比亞戲劇名作時,選用1999年奧斯卡獲獎作品《戀愛中的莎士比亞》就遠比選用1997年呂爾曼《威廉·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更合適。盡管后者依舊保留了莎士比亞劇本中的經典對白,但非主流的表現形式,無疑將使學生在接受和關注度方面大打折扣。而前者用一個虛構故事再現莎士比亞時代的社會歷史,劇場版的臺詞復誦無疑有助于學生理解戲劇的音韻和魅力。
(二)課堂設計。雖然,影視英語教學目的在于通過電影實現學生對所學語言認知與應用的同步上升,但在課堂設計上,教師若能偏重把握主題、提供引導、組織討論,不但能使學生憑借自身經歷、經驗去感悟和體會,同時在這種過程中,學生更能充分調動自己所學詞匯、句法、文法知識參與,從而使學生體驗到使用英語進行思想交流的樂趣和可能性。對于課堂講授內容精心準備,充分調動多媒體進行教學。豐富教學手段,除了單純的看、聽,加入經典臺詞復誦,經典片段重演。同時引導學生課前就即將涉及的影片做必要的信息收集,課后就所討論的話題做進一步調研。這些都將使學生的英語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同時實現應用能力和人文素質的雙重提高。
社會的發(fā)展和交流的需求把英語擺在了日益重要的地位。而提高學生的外語能力不僅是對付大大小小考試的必要途徑,同時也是為學生提供一個交流、領悟的有效手段。影視英語教學的開展在現行教學背景下顯現出了其必要性和重要性。這種教學手段的正確采用不但能以最直接的途徑提高學生在聽、說、讀、寫、譯五方面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應試教育背景下,這一教學形式的開展無疑為真正實現“寓教于樂”的教育理想,為全面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提供了一個可資借鑒、極具可行性的方式。
[1] 鄧小秋.試論外語文化教學中的角色扮演活動[J].教學與管理, 2007(1):121-122.
[2] 盧麗紅, 田夕偉.大學英語教學中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J].中國成人教育, 2007(1):174-175.
[3] 端木敏靜.融入人文教育的影視英語教學[J].牡丹江大學學報, 2007(7):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