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顯軍
(朱顯軍,男,龍泉市圖書館副館長)
“信息取代勞動,成為最重要、最有價值的發(fā)展資源與核心競爭力”。這句話是由陜西省圖書館謝林館長主講的《文化共享工程與圖書館信息化建設(shè)》講到的,聽了感觸很深。
我們龍泉地處浙西南,在東部是個欠發(fā)達地區(qū),人們俗稱“浙江的西藏”,是個“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區(qū)縣。在 2006年高速公路通車之前,交通非常落后,信息也閉塞。圖書館作為社會的重要信息資源基地,一直以來承擔(dān)著傳播文化知識的主要角色,人們想要了解某方面的知識,首先想到的是到圖書館去查找,認為圖書館就是知識的海洋,任何信息都可以在圖書館找到。但是對于我們這樣的縣級館來說遠沒有達到這個標(biāo)準(zhǔn)。全國每年出版的海量雜志圖書,作為一個縣級館來說不可能全部收集齊全,即使是大型圖書館也不可能做到,如果不思進取,因循守舊,對信息的大變革無動于衷,看不到圖書館所面臨的挑戰(zhàn),對于作為文化圣殿的圖書館來說,不啻是一種悲哀。高興的是國家高瞻遠矚,及時在全國實施“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這項惠民工程,把信息的海洋帶到千千萬萬個讀者手中。特別是在我們山區(qū)作用非常之大,讀者只要一根電話線,輕點鼠標(biāo),通過這個工程,就可以查閱到全球的海量信息,所以村民們稱文化共享工程是“家門口的圖書館”,解決了我們山區(qū)信息不暢的難題。文化共享工程已實施八年,當(dāng)我們正為如何進一步讓更廣大的讀者享受到這一惠民工程而困惑時,謝林館長的課可謂是“及時雨”,讓我受益匪淺,聽后使我拓寬了今后的工作思路,解決了一些工作中碰到的難題,以后工作中,我要在服務(wù)創(chuàng)新上多下功夫,提高服務(wù)質(zhì)量,為構(gòu)建和諧社會發(fā)揮文化軟實力作用做出應(yīng)有貢獻。